河南三门峡后川村东汉墓M54发掘简报

2022-01-09 08: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底径封三B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7年8—11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市后川村黄河嘉园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项目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向川路东约100米,南邻舒馨苑小区,北距黄河约600米。在项目施工区域东端发现了M54,该墓虽被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器物,兹简报于下。(图1)

图1 后川村东汉墓M54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54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坐西朝东,方向90°,由墓道、封门砖、甬道、前室、后室和耳室组成。由于黄河嘉园项目施工方拆迁平整土地,施工机械铲除距现地表深约2米的土层。M54上部被破坏,墓道原始开口已不可知。(图2,封二-1)

图2 M54平剖面

1.发掘现场

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口长8.42米,宽1.2~1.34米,深 3.03米,坡度约为 21°。内填五花土,偶见小石块。

封门砖 残存20层,略呈弧形,错缝平铺。高1.34米,宽1.34米。

甬道 位于墓道西,拱顶,西部顶砖缺失,壁砖错缝平铺。长0.8米,宽1.2~1.25米,高1.26米。墓道底高出甬道底约0.07米。

前室 位于甬道西,近方形,原为穹隆顶,由于盗扰已塌。四壁错缝平铺,北壁耳室极小,南壁耳室较大。铺地砖大部分横向错缝平铺。长3.12米,宽3.06米,残高1.4米。东北角、东南角放置陶器较为集中,前者放有罐、壶、盆、碗、案、水榭等,后者放有罐、魁、灯、灶、案、水榭等。中西部放置有铁剑、铜牌饰,可能受扰乱影响至此。

后室 位于前室西侧,长方形,顶部坍塌。壁砖错缝平铺,铺地砖为横向错缝平铺。长3米,宽2.47米,残高1.24米。后室与前室间有过洞,过洞中部原有砖柱,残留三层,将过洞分成两个过洞,可知后室原放有两棺。过洞底高出前室底约0.15米。

耳室 南耳室为土洞,长方形,有铺地砖。宽2.1米,进深1.82米。耳室与前室间有过洞。过洞长1.16米,宽0.55米。耳室内器物未被扰动,有罐、壶、盘、炉、博山炉、甑、井、铜釜等。北耳室为砖券,但由于未能完工,后壁未用砖。南宽1米,北宽0.73米,进深0.46米。

由于墓葬被盗严重,发掘清理过程中未见人骨和葬具,故葬式及葬具不明。(图3)

图3 M54墓室发掘现场

二、随葬器物

经修复,墓葬共出土器物79件,质地分陶、铜、铁、石4类。依次介绍。

1.陶器 72件。泥质,多数为红胎绿釉陶,少量为灰陶。器形有罐、瓮壶、盆、案、盘、碗、耳杯、魁、勺、灶、井、碓房、羊圈、樽、灯、炉、甑、博山炉、水榭、器盖等。

罐 4件。根据颈部、腹部特征分为两型。

A型 3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口微侈,卷沿,圆唇,束颈,弧肩,鼓腹,平底。沿上留有3个支钉痕。标本M54:15,口径13.5厘米,底径15.8厘米,高26.3厘米。 (图4-1,图8-1)

图4 M54出土陶器

B型 1件。标本M54:2,灰陶。侈口,翻卷沿,短束颈,鼓肩,鼓腹,平底。口径14.5厘米,底径21厘米,高25.8厘米。(图4-2,图8-2)

瓮 4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近直口,微出圆唇,极短束颈,鼓腹,平底。肩部有一周竖线纹饰及月牙纹。标本M54:58,口径11.6厘米,底径11.1厘米,高21厘米。(图4-3,图8-3)

壶 3件。均为红胎绿釉陶,根据颈、腹特征,分为两型。

A型 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盘口,圆唇,长束颈,弧肩,鼓腹,假圈足。颈、肩部饰3周凹弦纹。沿面有膨起的釉泡,底部残留3个支钉痕。标本M54:9,口径14.2厘米,底径17.1厘米,通高40厘米。(图4-4,封二-5)

2.陶碓房(M54:36)

3.陶羊圈(M54:3)

4.陶水榭构件(M54:41)

5.A 型陶壶(M54:9)

B型 1件。标本M54:61,敛口,微出尖圆唇,长束颈,鼓腹,假圈足。口径11.8厘米,底径15.8厘米,通高29厘米。 (图4-5,图8-4)

盆 5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敞口,平沿,方圆唇,弧腹,小平底。标本M54:4,口径14.5厘米,底径5.3厘米,高4.9厘米。(图4-6,封三-1)

1.陶盆(M54:4)

案 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长方形,浅腹,平底。标本M54:16,长46厘米,宽32厘米,厚2厘米。 (图4-7,图8-5)

盘 4件。均为红胎绿釉陶。根据口沿特征,分为二式。

Ⅰ式 2件。敞口,平折沿,圆唇,浅腹,假圈足。标本M54:52,口径22厘米,底径10.4厘米,高5厘米。 (图4-8,封三-2)

2.Ⅰ式陶盘(M54:52)

Ⅱ式 2件。敞口,圆唇,浅腹,极矮圈足。标本M54:63,口径 18厘米,底径 9.5厘米,高 4厘米。(图4-9,封三-3)

3.Ⅱ式陶盘(M54:63)

碗 7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敞口,窄折沿,圆唇,略见束颈,深腹,假圈足。沿下饰一周凹弦纹。标本M54:51,口径23厘米,底径11.5厘米,高8.6厘米。 (图4-11,图8-6)标本M54:71,口径22.2厘米,底径11厘米,高8.6厘米。 (图4-12,图8-7)

耳杯 6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椭圆形,浅腹,平底,口两侧饰半月形双耳,耳略上翘。标本M54:34,长径10厘米,短径5.7厘米,高3.1厘米,耳长6厘米,宽1.5厘米。(图4-10,封三-4)

4.陶耳杯(M54:34)

5.A型陶勺(M54:54)

6.B型陶勺(M54:72)

魁 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圆角长方形。侈口,边中部略内凹,深腹,圜底。一侧设有短柄,柄首下垂。标本M54:53,长17.2厘米,宽13.6厘米,高7厘米。柄部长6.6厘米,宽2.4厘米,高3.2厘米。(图4-13,封三-7)

7.陶魁(M54:53)

勺 3件,均为红胎绿釉陶。根据口形及柄,可分两型。

A型 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呈椭圆形,圜底。柄呈“S”形上翘。标本M54:54,口部长径13.6厘米,短径10.6厘米,高7.1厘米。(图4-15,封三-5)

B型 1件。标本M54:72,勺近圆形,圜底。短柄上翘。口部长径7厘米,短径6.3厘米,高4厘米。(图4-14,封三-6)

炉 1件。标本M54:70,红胎绿釉陶。敛口,平折沿,微出唇,沿上有3个支钉用以支撑釜,浅腹,圜底残,喇叭形座。座下部留一半圆形火门。口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通高10.2厘米。(图5-1,图8-8)

图5 M54出土陶器

灶 1件。标本M54:26,红胎绿釉陶。马蹄形。前面有半圆形火门,灶面前部连铸一陶釜,釜周转模印案、耳杯、盘、勺、瓢、匜、刀、鱼等图案。长24.7厘米,宽22.4厘米,高12厘米。(图5-5,封三-8)

8.陶灶(M54:26)

甑 2件。均为灰陶,根据沿、底特征,分为两型。

A型 1件。标本M54:1,敞口,窄折沿,方唇,深弧腹,平底。底部有4个甑孔,其中1个居于中心,另3个大致呈三角状分布于周围。口径24.5厘米,底径13.2厘米,高12厘米。 (图5-2,图8-9)

B型 1件。标本M54:67,敞口,平折沿,方圆唇,深弧腹,平底。底部有5个小坑以示甑孔。口径14厘米,底径5.4厘米,高6.8厘米。(图5-4,图8-10)

博山炉 1件。标本M54:68,红胎绿釉陶。子口,平肩,鼓腹,短柄下连炉盘。炉盘平折沿,圆唇,折腹,平底。炉盘底残留三支钉,柄中空,直达盘底。口径8厘米,底径9.6厘米,高12.1厘米。(图5-7,图8-11)

博山炉盖 7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标本M54:8,盖沿平直,圆唇,盖顶峰峦突起。沿上饰两周凸弦纹。直径17.6厘米,高7厘米。(图5-8,图8-12)

樽 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圆筒状。直口,方唇,直壁,平底,下附三熊足。上腹饰两周凸弦纹。标本M54:7,口径25.2厘米,底径25.6厘米,通高18.6 厘米。 (图5-6,封三-9)

9.陶樽(M54:7)

灯 3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豆形,侈口,平沿微出唇,浅腹,圜平底,实柄足。标本M54:31,口径10厘米,底径7.1厘米,高6.5厘米。 (图5-10,图8-13)

器盖 10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为红胎绿釉陶。窄平沿,斜方唇,弧顶,顶中心为纽,纽周分布四花瓣,瓣外缠枝花叶。标本M54:46,口径8.8厘米,高2.3厘米。(图5-11,图8-14)

井 1件。标本M54:56,红胎绿釉陶。井栏呈筒形,斜折沿,方唇,束颈,鼓腹,平底。井栏上直立两根对称的支架,支架上安装有滑轮,架顶为单脊四阿式井亭,井栏上固定一取水桶。底径15厘米,通高30.8厘米。(图5-9,封二-6)

6.陶井(M54:56)

碓房 1件。标本M54:36,红胎绿釉陶。平面呈长方形,两面起墙,其中一面起墙不及半。房内放碓和磨盘。碓由方形碓架与圆臼组成。磨由上、下扇组成,上扇中部凸起为储粮处,中有一隔墙,扇的侧面安有插柄的孔。长18.8厘米,宽15.4厘米,高9.8厘米。(图5-13,封二-2)

羊圈 1件。标本M54:3,红胎绿釉陶。平面呈长方形,四面起墙,前墙中部开长方形门,门四周刻弦纹,圈后部起悬山屋顶,两面坡,有脊、瓦垄。圈内有4只羊,2卧2立。进深11.2厘米,宽16.6厘米,通高13.6厘米。(图5-3,封二-3)

水榭 1件。标本M54:21,红胎绿釉陶,残缺。由底部的盆式水池和3层楼阁组成。水池直口,宽平沿,方唇,平底。池沿站立骑马俑、胡人俑,池内残留2只鹅,池中央矗立3层楼阁。亭榭为四角立柱,柱上端出昂与斗栱,其上为四面坡房檐,有瓦垄。顶脊上立一硕大的展翅鸽子。水池口径49厘米,底径36厘米。水榭通高92厘米。(图6,封二-7)

图6 陶水榭(M54:21)

7.陶水榭(M54:21)

水榭构件 1件。标本M54:41,红胎绿釉陶。长方形。侈口,宽平沿外侧下倾,平底。底部中部有一圆孔,四壁镂空4个长方孔。长22.8厘米,宽18.4厘米,高5.1厘米。(图5-12,封二-4)

2.铜器 4件。有牌饰、刀、圆环、釜等。

釜 1件。标本M54:74,敞口,斜折沿,圆唇,深腹,圜底。腹、底部布满烟炱,为实用器。根据釜底尺寸,此釜可能置于陶炉之上。口径23厘米,高8.3厘米。 (图7-2,封三-10)

图7 M54出土器物

10.铜釜(M54:74)

刀 1件。标本M54:20,长条形,两端残,一端细。单面刃,刀背方正,相对一侧为双面刃。长37厘米,宽 2~2.5 厘米。 (图7-1)

牌饰 1件。标本M54:19,牌首呈椭圆形,中部镂空。长方形柄,两面饰带翼天马。牌身长方形,中间为镂空成简体龙纹,两面均布满突起的尖钉,用途可能为脚错[1]。长16厘米,宽5厘米,厚0.5厘米。 (图7-3,封三-11)

11.铜牌饰(M54:19)

圆环 3件一套。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标本M54:37-1,环状,横截面为圆形或半圆形。外径3.4厘米,内径2厘米。(图7-4,封三-12)

12.铜环(M54:37)

3.铁器 2件。

剑 2件。标本M54:17,仅余剑身,锈蚀严重,断成3截,最长一段残长15厘米。(图7-5)标本M54:18,剑首铜制,剑柄残断,玉剑格,剑身较长,锈蚀严重。剑鞘仅余朽木痕迹,鞘尾铜制。通长96厘米,宽3.4厘米。玉剑格,剑柄穿过,青玉,正背两面均饰兽面纹,截面为菱形。鞘尾,平面略呈方形,内中空成銎,素面。(图7-6,图8-15)

图8 M54出土器物

4.石器 1件。

石砚 1件。标本M54:42,由盖与砚组成,青石制成。砚圆形,砚堂磨光,高于砚缘,砚堂残留墨迹,直壁,平底,下附3短足。盖一侧缺,顶部中央雕刻一展翅燕子,盖缘饰锯齿纹。直径11.8厘米,通高7.6厘米。(图7-7)

三、结语

1.年代

M54内未发现纪年器物,年代只能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来推断。

M54为前室穹隆顶、后室拱顶的双室墓,这种墓早在新莽时就已出现,如1992—1993年发掘的洛阳五女冢新莽墓IM461[2],但IM461的墓道为竖井墓道。斜坡墓道一般在东汉中晚期才出现,如2001年发掘的巩义新华小区汉墓二号墓[3]、1992年发掘的洛阳南昌路92CM1151[4]。从墓葬形制来看,M54兼具新莽穹隆顶、拱顶墓形与东汉中晚期斜坡墓道这两种特点。

从出土器物来看,M54出土的B型罐、瓮、铜刀分别与洛阳元嘉二年(公元152年)墓[5]出土的同类器近同,A、B型壶分别与洛阳南昌路92CM1151[4]出土的A型壶、B型罐相同,樽、豆形灯、羊圈与三门峡南交口汉墓[6]同类器近同。这几座墓均为东汉晚期墓。然而,由于M54出土的陶壶并非公元179年王当墓[7]所见的八棱圈足壶,加上M54还使用穹隆顶前室,综合考虑,它的年代有可能为东汉中期晚段。

2.器物特征

墓葬出土72件陶器,其中69件为釉陶器,另有7件铜、铁、石器,此墓釉陶器比例之高,为东汉墓中罕见,这可能和墓主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从釉陶器中所见壶、罐、碓房、羊圈、水榭、井、灶、炉、博山炉来看,不仅器形规整,而且施釉讲究,基本表面都施满釉,釉色晶莹剔透,显示出陶工纯熟的工艺,为东汉釉陶器中的精品。墓中所见铜刀、铜首玉格铁剑,可能表明墓主曾经的身份,且墓主很会享受生活。该墓所出器物为我们提供了东汉中期三门峡地区富庶的地主庄园经济情况,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领队:杨海青 史智民

修复:梁峰锦

摄影:上官荣光

绘图:上官荣光 张雪娇 李冰洁 赵 薇

执笔:张青彦

猜你喜欢
底径封三B型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封三
封三
封三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封三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验 血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