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北魏亲蚕礼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2022-01-09 14:00胡博文郭善兵
关键词:北齐皇后

胡博文,郭善兵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亲蚕礼又名先蚕礼、亲桑礼,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典礼。亲蚕礼最早见于周代。①亲蚕礼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以共祭服”,二是劝妇女勤于织紝,确保王朝农业的发展,维护王朝的稳定。正因为亲蚕礼有如此功用,所以后世诸王朝多重视此礼。搜检史料可以发现北朝时期的北魏、北周和北齐皆实行过亲蚕礼。北周和北齐的亲蚕礼记载明确,相较而言,有关北魏亲蚕礼的记载太过寥寥,以至于后世史书典籍往往将其忽略,今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代、唐代和明清时期的亲蚕礼相关问题,关于北魏亲蚕礼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无专门、系统的研究。②虽然史书中关于北魏亲蚕礼的记载残缺不全,但是其在北朝亲蚕礼的沿革、整个亲蚕礼的传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北魏亲蚕礼的创制和内容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王朝。北魏入主中原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礼制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高峰就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中就包括在礼制上的改革。宣武帝元恪是孝文帝之子,其在位时期创制的亲蚕礼就格外值得注意。

(一)亲蚕礼的创制

1.亲蚕礼创制的背景

北魏亲蚕礼的创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统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北魏统治中原农业区的必然,二是北魏宣武帝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继续。

亲蚕礼的创制是北魏统治中原农业区的必然。北方自古就是农耕地区,自春秋战国起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北魏虽然入主中原,但是其统治区域内是广大的汉人,北魏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农业。所以北魏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太宗皇帝拓跋嗣曾下诏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凡庶民之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死无槨,不蚕者衣无帛,不绩者丧无衰。”[1](P2850)亲蚕礼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妇女采桑织布、发展农业。北魏王朝如此重视农业,自然需要创制亲蚕礼以教化妇女,鼓励耕织。且北魏宣武帝之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根据记载宣武帝继位之初至景明四年间就有四起饥荒、一次水灾。③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民收成减少,生活困难,危害国家稳定。

亲蚕礼的创制也是宣武帝对其父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继续。孝文帝接续其祖母文明太后冯氏进行改革。冯太后改革侧重于政治和经济,而孝文帝则侧重于文化。礼制是文化的产物,能够反映文化,同时也是政治的表现。孝文帝在礼制上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且孝文帝对礼制的改革也有浓郁的汉化倾向。[2](P262-283)虽然经过了孝文帝在礼制上的改革,但是犹有未备,比如亲蚕礼和籍田礼。北魏时籍田礼在太祖拓跋珪天兴年间就已经实行,孝文帝时期偶有藉田,[3](P222)宣武以前亲蚕礼更是不见记载。因此,宣武帝创制亲蚕礼是继承其父在礼制上的汉化改革。

2.亲蚕礼的创制和实践

北魏王朝的亲蚕礼创制于宣武帝元恪在位时期。这一创制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创制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从宣武帝景明三年十一月到景明三年十二月。宣武帝于景明三年(502年)十一月下诏曰:“京洛兵芜,岁逾十纪。先皇定鼎旧都,惟新魏历,翦扫榛荒,创兹云构,鸿功茂绩,规模长远。今庙社乃建,宫极斯崇,便当以来月中旬,蠲吉徙御。仰寻遗意,感庆交衷。既礼盛周宣《斯干》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可依典故,备兹考告,以称遐迩人臣之望。”[1](P195)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理论上的准备。在北魏之前关于亲蚕礼的理论大体有两种:“宗周旧制”和“汉家故事”。[4]“宗周旧制”主要见于《礼记》和《周礼》当中,未见具体实践;“汉家故事”亦未见明确的亲蚕记载;此后的曹魏和晋各有所依。④当宣武帝恢复亲蚕礼时,大体有此两种选择。于是宣武帝诏书曰:“既礼盛周宣《斯干》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可依典故,备兹考告,以称遐迩人臣之望。”可见其理论来源。

其次是创制阶段。这一阶段从景明三年十二月到景明四年三月。经过了前期一个月理论上的准备,宣武帝于景明三年十二月下诏曰:“民本农桑,国重蚕籍,粢盛所凭,冕织攸寄。比京邑初基,耕桑暂缺,遗规往旨,宜必祗修。今寝殿显成,移御维始,春郊无远,拂羽有辰。便可表营千亩,开设宫坛,秉耒援筐,躬劝亿兆。”[1](P195)这里明确了说明创制的内容有“表营千亩,开设宫坛,秉耒援筐”。亲蚕需要桑林、宫坛。《礼记·祭义》“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爲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5](P617)所以“表营千亩”不仅包括籍田所需土地,还有“公桑”和“开设宫坛”所需的土地。实行亲蚕礼需要工具,“秉耒援筐”中的“耒”是籍田礼的工具,“筐”是亲蚕礼所需的工具。然而在亲蚕礼中仅有筐是不够的,《礼记·月令》记载后妃亲蚕时“具曲、植、籧、筐”。[5](P183)根据后世对亲蚕礼的记载,亲蚕的工具主要是两件“钩”和“筐”。亲蚕礼是一个复杂的礼仪,当然不可能仅有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从景明三年十二月到景明四年三月一共三个月,只可能大体完成主要内容。

创制完成后就是实践。《魏书》记载:“(景明四年)三月己巳,皇后先蚕于北郊。”[1](P196)此是北魏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关于亲蚕礼实践的记载。

(二)亲蚕礼的内容 亲蚕礼一般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参与人物、配合机构、相关建筑、工具、服饰、车舆、乐舞、流程等。然而由于关于北魏亲蚕礼的记载较少,散见于《魏书》当中。下面笔者将结合记载简单探讨北魏亲蚕礼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物和车舆。

1.亲蚕的时间、地点

关于北魏亲蚕礼举行的的时间和地点仅有一处记载,即“(景明四年)三月己巳,皇后先蚕于北郊。”该记载明确点出了北魏亲蚕礼的举行时间是“三月巳日”,亲蚕地点为“北郊”。

北魏与之前诸王朝亲蚕的时间大体一致。无论是“宗周旧制”还是“汉家故事”亲蚕时间是一致的。关于周代亲蚕时间,《礼记》记载为三月(季春),而《周礼》记载为“中春”。白坤先生论证“中春”就是指代三月。[6]汉朝、晋朝亲蚕也在三月,⑤《续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7](P3110)其中是月指“三月”。且《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了建昭四年三月的亲蚕礼。[8](P1425)晋朝亲蚕时间为“蚕将生,择吉日,”[9](P590)虽然并未言明时间,但是依据农时,“蚕将生”即指三月。然而汉晋之间三国时期的曹魏亲蚕在正月,《晋书》:“魏文帝黄初七年正月,命中宫蚕于北郊”。[9](P590)总体而言,从周朝到北魏亲蚕时间一脉相承。

北魏与之前诸王朝亲蚕地点却大有不同。周朝和曹魏亲蚕于北郊,西汉于东郊,东汉和晋亲蚕于西郊。周代亲蚕于北郊是由于北方与女子俱属阴性。西汉亲蚕于东郊,《宋史》解释道“汉蚕于东郊,以春桑生也。”[10](P2493)东汉和晋朝之所以选择在西郊举行亲蚕礼,《白虎通义》解释道:“耕于东郊何?东方少阳,农事始起。桑于西郊?西方少阴,女功所成。”[11](P276)东方为少阳之地,五行属木,主生,男子属阳,所以在东郊举行籍田礼,希望农事由此兴起;西方为少阴之地,五行属金,金主收,女性属阴,所以在西郊举行亲蚕礼,希望女功有所成就。《晋书》解释道:“盖与藉田对其方也”。[9](P590)因为晋朝籍田礼是在东郊举行,为了与籍田礼相对,所以在西郊举行亲蚕礼。由此观之,北魏亲蚕地点的选择是采北郊之说,延续周代、曹魏之礼。为何不沿袭年代较近的晋礼?可能原因有二:第一,晋礼不符周礼,周礼是权威;第二,北魏自视为曹魏的继承者,其国号都是“魏”,只是我们为了区分而分别称它们为曹魏和北魏。

2.亲蚕的主要参与者

关于亲蚕礼的主要参与者,《周礼·内宰》记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12](P110)其中“后”指周王的“王后”,周朝亲蚕的主要人物有“后”和“外内命妇”。然而根据有关北魏亲蚕的记载和历代对亲蚕礼的实践,北魏参与亲蚕礼的主要人物应有:皇太后、皇后、内命妇和外命妇。

皇后是亲蚕礼的主角,是整个典礼当中的核心人物。关于亲蚕礼实践的记载几乎都是以皇后为中心,⑥其基本记述模板是“(某某某年)某月某日,皇后亲蚕于某地”。例如《魏书》:“(景明四年)三月己巳,皇后先蚕于北郊。”所以北魏的皇后依旧是亲蚕礼的核心人物。景明四年亲蚕的皇后为宣武顺皇后于氏。于皇后是太尉于烈弟于劲的女儿,宣武帝亲政后听说其有容貌和品德于是纳为贵人,后因宠爱于景明二年九月立为皇后。[1](P194)景明四年亲蚕时于氏正受宠爱。

北魏皇太后能够参与亲蚕礼。《礼记》《周礼》中虽无太后参与亲蚕礼的记载,但是根据历代亲蚕礼的实践可知太后能够参与亲蚕礼。汉元帝的王皇后在成为太后后曾参与亲蚕礼,《汉书·元后传》记载:“(王太后)春幸茧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8](P4030)且《魏书》载:“金根车:羽葆,旒,画辀轮,华首,彩轩交落,左右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籍田先蚕,则乘之。”[1](P2812)由此来看,北魏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也能够亲蚕。只不过太后在亲蚕礼中应该主要发挥领导作用,不参与具体的礼仪。⑦北魏亲蚕礼创制时,太后分为两种:一是先皇的后妃,二是皇上的保母,即乳母,称为“保太后”。《魏书·列传第一》:“又世祖、高宗缘保母劬劳之恩,并极尊崇之义,虽事乖典礼,而观过知仁。”[1](P321)然宣武帝时并未有太后参与亲蚕礼的可能,此后也只有明元帝时期的胡太后有参与亲蚕的可能。

“内外命妇”也是北魏亲蚕礼的主要参与者。内命妇指皇帝的后妃和公主,外命妇指官员的妻子。北魏亲蚕礼创制时外朝官制已然健全,后宫制度亦已完备。皇帝除了正妻皇后外,还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1](P321)以上内外命妇在皇后亲蚕时应该会参与。

3.亲蚕的车舆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参与亲蚕礼的女性有皇太后、皇后、内外命妇,人数不可谓不众。从皇宫到北郊,路程虽不算遥远,但也不算近,所以参加亲蚕礼的女性可以乘坐车舆。

有关北魏亲蚕时所乘车舆的记载仅有一条,《魏书》记载:“金根车:羽葆,旒,画辀轮,华首,彩轩交落,左右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籍田先蚕,则乘之。”根据上面记载北魏亲蚕礼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乘坐金根车。孝明帝时期太学博士王延业引《汉舆服志》议论道:“秦并天下,阅三代之礼,或曰殷瑞山车,金根之色,殷人以为大辂,于是始皇作金根之车。汉承秦制,御为乘舆。”[1](P2814)可见北魏亲蚕车舆采用的是汉制。其实根据历朝关于亲蚕礼的规定,参与亲蚕礼的内外命妇也有车舆,然史书无载,故而不可得知。

通过以上对北魏亲蚕的时间地点、主要参与者、车舆的分析,可以看出北魏的亲蚕礼既遵循周制,又采择汉魏仪注,做到了诏书中所说“可依典故”。

二、北魏亲蚕礼在北朝亲蚕礼沿革中的作用

关于北朝亲蚕礼的沿革,《隋书》总结道:“自后齐、后周及隋,其典大抵多依晋仪。然亦时有损益矣。”[13](P146)这个结论给了我们一个北朝亲蚕礼传承的脉络:从晋朝到北齐、北周,再到隋朝。然而这个传承脉络中却缺少了北魏,使得北朝的亲蚕礼传承失去了重要的一环。下面笔者将结合晋、北周、北齐、隋四朝的亲蚕礼来论述北魏亲蚕礼在其沿革中的作用。

(一)北朝亲蚕礼的“沿”首先,亲蚕的时间大体一致。《晋书》记载晋朝亲蚕时间为“蚕将生,择吉日”。北魏、北齐明确为季春三月,只是北魏为“巳日”,北齐为“谷雨后吉日”。[13](P145)北周和隋朝虽无记载,但是依《隋书》体例和文意可知也应为三月,只有当与前朝一样之时,才会省略重复部分。所以从晋到隋亲蚕的时间一脉相承。

其次,亲蚕礼的地位相同。亲蚕礼的性质在五礼中属于吉礼,在唐朝及其以后的祭祀中普遍规定为“中祀”。⑧从晋到隋对亲蚕礼虽无明确的祭祀等级划分,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其他记载推测出,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祭祀的牺牲一样。晋朝、北齐、北周和隋朝明确使用“太牢”祭祀蚕神。《晋书》:“桑日,皇后未到,太祝令质明以一太牢告祠,谒者一人监祠。”[9](P590)北齐为“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13](P145)北周“以一太牢亲祭。”[13](P145)隋朝“以一太牢制”。[13](P156)用“太牢”之礼祭祀蚕神始于晋朝。在此之前,先秦和汉代使用少牢或中牢祭祀蚕神。《礼记·祭义》:“因少牢以礼之”。[5](P617)《续汉书·礼仪上》:“祠先蚕,礼以少牢。”刘昭引《汉旧仪》注曰:“祠以中牢羊豕。”[7](P3110)虽无北魏的相关记载,然而根据上述记载可以推测其在从晋到隋祭祀蚕神的等级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举行亲蚕礼所需的建筑大体一致。《礼记·祭义》记载:“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可见早在周朝就有专为亲蚕的建筑了。一方面是建筑的种类大体一致。举行亲蚕礼所需的主要建筑有:先蚕坛、亲桑坛、蚕室(茧室)等。关于这一阶段内的亲蚕建筑,《晋书》记载有“先蚕坛”、“采桑坛”、“蚕室”,北齐有“蚕坊”、“蚕宫”、“蚕坛”、“先蚕坛”、“桑坛”,北周、隋朝也有关于“坛”的记载。另一方面每项建筑样式大体一样,只是长度不一。具体以先蚕坛为例,晋朝为“高一丈,方二丈,为四出陛,陛广五尺。”[9](P590)北周无载,北齐为“坛高五尺,方二丈,四出,阶广五尺。”[13](P145)隋朝仅记载“高四尺。”[13](P146)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晋到隋,亲蚕礼的建筑种类、样式大体相互沿袭。

最后,主要参与人员基本一致:皇后和内外命妇。从周朝时期“后”和“内外命妇”就是亲蚕礼的主要参与者。下表1中展示了史书中记载的晋、北魏、北齐、北周和隋五朝亲蚕礼的主要参与者。

表1 晋、北魏、北齐、北周和隋五朝亲蚕礼主要参与者

此外历代还有“蚕母”,主要是从外命妇中选出担任。总体而言亲蚕的主要参与者都是女性,以皇后和内外命妇为主体。然而北齐却稍有例外,“每岁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13](P145)公卿显然是名男性。北齐虽使公卿去祭祀蚕神,然而其后亲蚕礼的大部依旧是由女性主导完成。综上所述,从晋到隋,亲蚕礼的主要参与人员基本一致。

(二)北朝亲蚕礼的“革”首先,亲蚕地点不同。晋朝举行亲蚕礼在西郊,北魏、北齐和隋在北郊。晋朝选择在西郊举行亲蚕礼前文已经论述。北齐在北郊 建 有 亲 蚕 建 筑,“蚕 坊”、“蚕 宫”、“蚕 坛”、“先 蚕坛”、“桑坛”等皆在“京城北之西”,[13](P145)可见北齐亲蚕于北郊。北周虽无记载,应在北郊,理由和上文亲蚕时间一样。隋朝亲蚕于北郊见于《隋书》,“隋制,于宫北三里为坛。”[13](P146)隋朝将祭祀先蚕的先蚕坛建于皇宫北部,可见隋朝的亲蚕礼亦是在北郊举行。综上所述,晋朝亲蚕于西郊,北魏、北齐、北周和隋皆亲蚕于北郊。在这个转变当中北魏应该起到关键作用,从北魏开始遵循“三礼”记载亲蚕于北郊。

其次,祭祀的蚕神不同。周朝所祭祀的蚕神为谁?《通典》解释道:“先蚕,天驷也。”[14](P1288)汉朝所祭祀的蚕神为苑窳妇人、寓氏公主。[7](P3110)晋朝所祭祀蚕神未言明。北魏亦未言明所祭祀蚕神。逮至北齐、北周,蚕神与前朝所祭大不一样,北周所祭蚕神为西陵氏,[13](P145)北齐所祭蚕神为黄帝轩辕氏。[13](P145)西陵氏即黄帝的妃子嫘祖,据记载西陵氏始养蚕缫丝,所以北周以西陵氏为蚕神加以祭祀。亲蚕礼所展示的是妇功,蚕神应为妇功的代表,不知北齐以黄帝轩辕氏为蚕神所为几何?隋朝也无明确记载。从汉、晋到北齐、北周,所祭祀的蚕神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北魏应该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西陵氏还是黄帝轩辕氏都是中原文化的始祖,代表着中原文化的源头。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希望获得中原文化的认同,所以对黄帝情有独钟。《魏书》开篇记载鲜卑起源时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1](P1)且上文提到孝文帝进行礼制改革时曾将黄帝与鲜卑祖先同时祭祀。

最后,亲蚕的车舆、服饰不同。一方面,亲蚕的车舆不同。《晋书》“礼志”和“舆服志”皆言晋朝为油画云母安车;北魏为金根车;北齐为重翟;[13](P145)北周为翟辂;⑨隋朝为厌翟。⑩另一方面,亲蚕的服饰不同。《晋书·舆服》记载:“皇后谒庙,其服皁上皁下,亲蚕则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9](P774)北齐服鞠衣。《隋书》记载:“亲蚕以鞠衣。”[13](P243)北周服鳪衣。《隋书》:“采桑则服鳪衣。”[13](P247)隋朝服鞠衣。[13](P146)《隋书》记载“鞠衣,黄罗为质,织成领袖,小花十二树。蔽膝,革带及舄,随衣色。余准袆衣,亲蚕服也。”[13](P276)在以上诸服中,颜色的不同尤为明显。晋朝为青色,北魏、北齐无载,北周和隋朝为黄色。

在舆服方面,总体而言,北魏及晋主要依从汉魏,北魏之后的北周、北齐和隋往周朝方向回归。北魏的金根车前文已经论述其沿袭汉制。据《续汉书》记载汉代皇后亲蚕的服饰为“皇后谒庙服,绀上皁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7](P3676)显然晋朝的“油画云母安车”和服饰沿袭的是汉制,所以《晋书》记载:“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9](P590)据《周礼·巾车》记载,周代王后有五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12](P385-386)其中王后亲桑时所乘之车为翟车。《周礼·内司服》记载周代王后有祎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绿衣六种服饰,其中鞠衣为王后六种服饰之一。[12](P122)显然北齐、北周和隋朝的车舆服饰更多的是延续周朝的名物制度。在这个转变中北魏应该起着重要作用。在孝明帝熙平元年关于皇后车舆的讨论中就提到沿袭的两大方向:周制和汉晋制度。[1](P2814-2816)所以北周、北齐和隋在车舆、服饰回归于周制与北魏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北朝的亲蚕礼沿中有革、革中有沿,总体上是相互沿袭、时有损益。其中北魏亲蚕礼在北朝亲蚕礼的“沿”“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隋书》中:“自后齐、后周及隋,其典大抵多依晋仪。然亦时有损益矣”[13](P146)这句论断应该修正为“自北魏、后齐、后周及隋,其典大抵多依晋仪。然亦时有损益矣。”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体勾勒出了北魏亲蚕礼的容貌,理解了北魏亲蚕礼在北朝亲蚕礼沿革中的作用。北魏亲蚕礼是北朝亲蚕礼的重要一部分,是北朝和古代亲蚕礼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总体而言,包括北魏亲蚕礼在内的北朝时期的亲蚕礼有以下四大特点:

首先,开创性。主要是指北魏亲蚕礼。这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北魏亲蚕礼开创了北朝亲蚕的先河,二是少数民族政权亲蚕的开创者之一。后赵羯人石季龙其妻杜氏于公元347年(晋穆帝永和三年、后赵建武十三年)祠先蚕于近郊,[9](P2781)此次应为少数民族政权最早祭祀先蚕的活动。然而这次祭祀先蚕有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亲蚕礼节并不完整。北魏亲蚕礼的创制,继承了孝文帝的礼制改革,推动了北魏民族的汉化。

其次,继承性。通过上文分析,从晋到隋虽然亲蚕礼在具体仪节方面或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是一脉相承、互相沿袭的。晋朝继承汉魏制度,北魏继承晋朝制度,北周、北齐继承北魏制度,隋朝继承北齐、北周的制度。

再次,多样性。北朝亲蚕礼的传承虽然是一脉相承,但是具体仪节或有不同。上文提到了亲蚕的地点、祭祀的蚕神、亲蚕的车舆和服饰就体现了多样性。后世在创制本朝亲蚕礼时,不是照搬前朝,而是时有损益。

最后,传递性。北魏是北朝亲蚕礼传承中的一环,北朝同样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亲蚕礼传承中的重要一环。隋朝脱胎于北周,继而统一中国,结束南北朝。隋朝的礼制不可避免的受北朝影响。隋朝创制的亲蚕礼也为后世效法,亲蚕礼的仪注及其意义也向后世传承。

注释:

①宗宇认为“先蚕礼制始于周朝”(宗宇:《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艺术百家》,2012年第8期)。然而经常与先蚕礼并举的籍田礼始于何时尚有争论,宁镇疆认为商代无籍田礼(宁镇疆:《周代“籍礼”补议:兼说商代无“籍田”及“籍礼”》,《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而刘光胜、王德成认为“商代设立籍田,商王亲自观耤”(刘光胜、王德成:《从“殷质”到“周文”:商周籍田礼再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假使商代有籍田礼,经常并举的亲蚕礼又该如何?所以笔者认为写作“亲蚕礼最早见于周代”比较合适。

②系统研究汉代亲蚕礼的文章主要有白坤:《从“周礼”到“汉制”:汉代亲蚕礼的制作与实行》(《古代文明》,2020年第3期)等;研究唐代亲蚕礼的文章有范芷萌:《唐代先蚕礼探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等;研究明清时期的文章主要有刘潞:《论清代先蚕礼》(《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李芝安:《〈亲蚕图〉画柜与乾隆帝先蚕礼述论》(《故宫学刊》,2013年第2期),张小锐:《清代皇家先蚕坛与先蚕礼》(《中国档案》,2017年第10期),徐婷婷:《明嘉靖时期先蚕礼研究》(湖南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郭婧:《清朝先蚕礼研究》(兰州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著作主要有董绍鹏、刘文丰:《北京先蚕坛》(学苑出版社,2014年)等。

③据《魏书》卷8《世宗本纪》记载这四次饥荒一次水灾为:“(太和二十三年)州镇十八水,民饥,分遣使者开仓赈恤。”“(景明元年)五月甲寅,以北镇大饥”“(景明元年)是岁,十七州大饥”“(景明二年)青、齐、徐、兗四州大饥,民死者万余口”“(景明三年)河州大饥,死者二千余口。”

④关于曹魏亲蚕礼的依据,《晋书》载“魏文帝黄初七年正月,命中宫蚕于北郊,依周典也。”《隋书》载:“魏遵《周礼》,蚕于北郊。”关于晋朝亲蚕礼的依据,《晋书》载“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隋书》载:“晋太康六年,武帝杨皇后蚕于西郊,依汉故事。”

⑤《续汉书》刘昭注:“案谷永对称‘四月壬子。皇后蚕桑之日也,’则汉桑亦用四月。”《通典》亦记载“后汉皇后四月,帅公卿列侯夫人蚕”。虽然记载有四月一说,但是一般还是认为在三月。

⑥亲蚕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皇后亲蚕,一种是遣官摄事。皇后亲蚕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后贯穿于亲蚕礼的始终,一类是先遣官享先蚕,皇后举行亲桑及其之后的礼仪(见北齐)。遣官摄事,虽然《周礼》已经记载,但是关于亲蚕礼的遣官摄事最早见于唐代永徽年间。后世还可以派遣妃或其它官员、命妇摄事。

⑦关于皇太后在亲蚕礼中的作用,《宋书》和《大清会典》有些许记载。《宋书·后妃》:“大明四年,后率六宫躬桑于西郊,皇太后观礼。”《大清会典》记载皇后要将成型的蚕茧献给皇帝、皇太后,“以告蚕事之登”。

⑧《唐会要》载唐朝高宗永徽三年确规定为“中祀”,宋真宗时期规定为“中祀”,南宋孝宗乾道年间重新规定为“中祀”,清朝乾隆时期规定为“中祀”。明朝没有规定,因时特举。

⑨《隋书》卷7在叙述北周亲蚕礼时记载为翠辂,然而卷10在叙述北周皇后车舆制度时记载为翟辂,“三曰翟辂,以采桑,翟羽饰之。四曰翠辂,以从皇帝,见宾客,翠羽饰之。”今从卷10说。

⑩《隋书》卷7在叙述隋朝亲蚕礼时记载为重翟,然而卷10在叙述隋朝车舆制度时记载为厌翟。“厌翟,赤质,金饰诸末......亲桑则供之。”今从卷10说。

猜你喜欢
北齐皇后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九龙九凤冠:明代皇后的顶级配饰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陆孝昇墓志》考释
日天皇退位后皇后或改称“上皇后”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皇后不能自称“哀家”
北齐长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