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辉,王俊奇
(石家庄学院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010年之前,我国学术界较多集中于对产教融合存在意义和合作模式的研究,对运行机制研究较少;2010年之后,在多地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机制建设相关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但在国外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上百年历史,由于文化、政治、经济、教育观念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机制。例如企业主导模式的德国“双元制”、日本“企业访问”、美国的“契约合作”、英国的“工学交替”,等等。这些研究对于探索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对产教融合机制建设的探索研究,研究主体大多为高职院校,研究对象也集中于职业教育,存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主体的缺位,也缺乏企业视角的关注。石家庄学院紧邻京港澳高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767人,设有17个教育机构、82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65个)。学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构,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战略,2020年底,学校被河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确定为“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因此,以石家庄学院这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主体进行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建设一流专业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加强,就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建设一流专业本质上要求提高高校教育的实效,更好地为社会培育技术型人才,输送各企业发展急需的力量。[1]
(一)推进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过转型初期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完成了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专业建设的重心必然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在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工作中明确提出“实施分类建设”就是督促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专业内涵发展的体现。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专业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没有充分的有价值的产教融合的实践,专业建设就不能凝练出特色和优势,应用型高校无法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其办学定位就会受到挑战,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水平,可极大提高专业内涵建设质量。
(二)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紧密对接,其合作机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可推进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最终促进一流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凝练特色、形成品牌,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在建设一流专业背景下,石家庄学院按照“一个目标,一组教师,一套课程,一系列活动,一个评价机制”的思路,构建“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机制。所谓“五位一体”就是树立产教融合的目标是引领;打造一批优秀教师团队是主导;开发一套适用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是基础;开展综合学习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是提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是保障。
(一)确立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与研究性本科的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就业导向和职业规划,所以要达成三个目标。第一,知识型目标。夯实基础学科知识,强化理论水平,培养学科素养。第二,能力型目标。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空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能力就是一个“书呆子”,尤其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动手能力尤为重要。第三,情感型目标。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思想认识,还要培养学生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基于上述三个目标,石家庄学院在确立具体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教育目标时,一是重点突出一体化,即知识型目标、能力型目标和情感型目标要一体推进,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的培养贯穿于应用型本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多个方面。二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突破单一学术型人才,兼顾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多主体参与制定和校正目标,除学校本身以外,邀请地方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科学研究院等多个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调整中,使教学目标可以不断地优化,与各阶段产教融合的要求相适应。三是突出人本化,在目标确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起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
(二)建立课程教学体系
1.横向方面,对接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第一,对接产业需求。石家庄学院在对学校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后,主动与地方产业和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进行对接,梳理产业人才需求,形成清单,并按照特需、急需、一般需求等维度进行划分,结合各专业教学内容,寻找可以将产业需求顺利嫁接的结合点。第二,建设专业群。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石家庄学院整合办学资源,建立了5大专业群,发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协同性和创新性,形成优势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新产业、新科技、新技术、新模式,动态调整专业群中专业构成或专业方向,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第三,重构课程体系。石家庄学院加大实践课比重,实践课时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超过30%;各专业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岗位群划分——素能分解——方向凝练——模块划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结合产业技术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对标职业岗位对知识和素能要求,对课程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有效融于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素养、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重构和体现。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将新的科技和技术融入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会计专业,除了重点教授学生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外,还教授学生管理、金融、税务、法律等综合知识,培育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战略管理能力、数据挖掘整合能力。第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石家庄学院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审定,根据实时产业人才需求的升级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模块和内容进行调整,及时将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技术发展的新规范、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纳入到课程中去。[3]
2.纵向方面,搭建教学平台,构建产教一体化模式。产教相离是学生职业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基于产教融合思路,石家庄学院主动为学生找项目、找平台,构建产教一体模式,打通产教“堵点”。第一,教学思路转变。石家庄学院在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是工科专业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采取“项目+人才”的方式开展教学。以企业具体项目为载体,汇聚跨专业人才,以项目的锻炼和推进为手段,进行学生的教学与培养。[4]第二,搭建更多平台。在校内,建立多种实训平台,为学生实训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通过实践基地中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计算机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例,建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等23个校内实训室,同时与亚信科技、河北华网等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7个,依托这些实训室承担教育部产学研项目22项,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27项,保证学生实训效果。在校外,与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借助企业的实践基地,按批次组织学生到结对企业开始实习,通过实际的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发现不足,弥补短板。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适时的“点拨”,对暴露出来的误区及时“纠偏”,帮助学生真正利用好实习的机会,达到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效果。[5]
(三)开展综合学习等一系列活动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组织学生进行学、思、践综合活动,有利于专业学习的延伸和实践锻炼的提质。为此石家庄学院采取了各种措施,第一是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以赛代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系统性的课后研讨、课题研究、团队调研等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借助新媒体开展在线学习活动,以知识竞赛、学分竞标等形成“学、比、赶、超”氛围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活跃学生之间的求学氛围。第二是开展综合素质提升活动。基于产教融合一体化的目标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石家庄学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结合,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借助基于产教融合的系列活动,渗透思政教育,起到无声育人的作用。例如利用多种平台创设各类新媒体的活动形式,打好线上线下、直播录播、评论互动等思想引领“组合拳”,从而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甚至将影响力扩大至家庭和社会,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第三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石家庄学院组织了一批既适用又好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提供实践平台。例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合作完成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活动,在具体的竞赛活动中,巩固基础理论,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产教融合的要求下,教师肩负两方面的重要责任。一方面是要精通专业教学,能够提高专业知识,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需要具备对接企业,掌握企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能力,能够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提出积极的建议。基于上述要求,石家庄学院从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一起共同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第一,教师作为专业水平提升的核心主体,应主动提高自身因材施教的能力。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石家庄学院通过组织教学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提升教学技能的平台。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挂职锻炼,掌握行业产业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课堂上。第二,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施动者,要真正认识到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学竞赛、评价、沙龙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在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和促进的氛围。教师经常互相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还需要探索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并不断学习借鉴其他老师的好方法。第三,要在学校的帮助下主动提高自身把握企业用人动态的能力。石家庄学院大力推动教师进企,开展实践锻炼,帮助教师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向,提高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建立评价机制 石家庄学院以“产出导向”为原则,改变传统以教学要素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建立起涵盖服务贡献度、目标达成度、机制保障度、教学开放度、师生满意度在内的成效式评价,对产教融合的深入程度和效果进行评价,有力保障产教融合机制。如表1所示。
表1 成效式评价指标
其中,服务贡献度的评价重点在石家庄学院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机制之后,所输送的人才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育人模式是否在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目标达成度是指对产教融合教学总目标、子目标的完成情况,如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能力的提高、职业素养的提升等等。机制保障度是指在产教融合机制建立过程中,教师培养、经费保障、企业实践平台对接等一系列保障工作开展的情况,这关系到产教融合能否顺利推进。教学开放度是指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校内专业之间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校外校企联合育人的实施情况。师生满意度主要是指学生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对于学习、能力提高、就业等方面的获得感,以及教师个人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满意情况。[6]
成效式评价属于综合性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评价体系。石家庄学院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定量及定性指标,并开展教师评价、对学生问卷调查、对接企业请假机制。评价突出了人性化理念,真正了解学生的进步状况、达标程度、努力状况,尤其是加大平时参与校企实践活动,提高职业能力的考核比重,通过给予加分鼓励,并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给学生以最终的综合性评价。
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在实现参与各方利益保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实施配套的过程、方法、评价等各要素的集成优化和合理运行,推进机制构建形成制度体系。在实践层面,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打通“校”与“企”的连接,建立学校层面的产教融合实体机构和运行机制,推进学校校企合作高效运行,为一流专业凝练特色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研究与实践,石家庄学院以“一个目标,一组教师,一套课程,一系列活动,一个评价机制”的思路,构建“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机制,基本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产教融合机制的主要思路和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产教融合机制的路径和策略,建立实体化的产教融合运行机构,制定产教融合机制运行的制度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