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莹
解放战争初期,陈云就参加了解放东北的领导工作,在北满地区开展了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清剿土匪的斗争,坚决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共产党在北满乃至整个东北站稳了脚跟。辽沈战役胜利后,陈云领导接收沈阳的工作。他从解决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在干部群众的支持下,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顺利接收沈阳,为党和新中国提供了由战争转向和平建设的宝贵经验。陈云曾说:“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群众就会把我们看成强迫摊派的命令机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向群众要东西,更应该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陈云以人民为中心、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热切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却违背民意,假借和平谈判争取时间,把大批精锐部队运往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千方百计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东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早在1945 年6 月10 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鉴于东北的实际情况,1945年9 月14 日,党中央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由彭真、陈云等同志组成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的各项工作。陈云愉快地接受了新的任命,于9 月15 日告别家人,离开延安,前往东北。他深入白山黑水间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同苏军多次交涉、对国共两党的兵力和处境进行反复比较,并依据他在延安时期总结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工作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此时我军独占东北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11 月,陈云同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对东北局势进行了认真讨论,取得一致意见。陈云主持起草了给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的关于党在东北作战方针的建议,即《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我军撤出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中心城市,到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同国民党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1945 年12 月28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我们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应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先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动群众,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将来转入反攻。陈云提出党在东北应采取的基本方针,为党确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陈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发动群众。他担任北满分局书记期间,发现北满地区匪患严重,而剿匪斗争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广大群众是否支持。陈云要求北满各省工委对当地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是什么”进行深入调查,并起草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此决议于1946 年7 月7 日在哈尔滨召开的东北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史称“七七决议”。“七七决议”的核心是号召东北局的干部丢掉汽车、脱掉皮鞋,一切能下乡的都到农村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改,把当时的地主、豪绅和原来那些汉奸、伪势力的土地分给贫苦的贫雇农,使东北的贫苦农民得到解放。陈云明确指出:“东北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之所以强,主要是因为有美国帮助;我之所以弱,主要是老百姓没有发动起来。”“改变敌强我弱的根本是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要站住脚,就得有群众。没有群众,地方虽大,离敌很远,也站不住;有了群众,地方虽小,离敌很近,可以站住。长征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站住脚,到了陕北才站住了,主要是那里群众发动起来了。”
在东北局扩大会议最后一天,也就是1946 年7 月11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对陈云起草的决议稿提出四点修改意见,主要体现在对形势与和、战问题的认识上。现在收录于《陈云文选》中的《东北形势与任务》,是经过毛泽东修改过的文稿,不是陈云原始起草的、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的决议稿。这是《陈云文选》中的一篇特殊文献,是由陈云起草、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央批准完善,上下高度共识的思想结晶。
1948 年9 月,陈云在吉林陶赖昭松花江大桥通车典礼上讲话
“七七决议”的传达和贯彻,统一了东北党政军干部的思想。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包括东北民主联军,从1946 年7 月即开始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团,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发动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宣传党的政策,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进一步扩大和健全群众组织和自卫武装。据统计,仅1946年7 月和8 月,北满、西满、东满各地下乡干部达1.2 万多人。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土改,广大翻身农民得到了土地,认清了共产党才是他们的利益代表,纷纷参军参战,当时北满解放区有45 万翻身农民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有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席卷林海雪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北满军区毙伤土匪3.1 万多人,俘虏3.6 万多人,北满土匪已成强弩之末。通过大规模剿匪和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终于赢得了东北广大群众的信任。在东北局的领导下,陈云带领北满分局广大军民,很快在北满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成为全东北的大后方,对全东北乃至北平、天津的解放都产生重大影响。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在极端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在东北地区的正确工作方针,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东北工作新的阶段,直至一步步夺取胜利。正如陈云同志所说:“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只要发动群众,在东北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来,我必胜。”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但真正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1948 年9 月12 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锦州、长春相继解放,国民党在东北覆灭的命运已成定局,接管沈阳的工作被党中央提上议事日程。10 月27 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由陈云担任主任的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8 日晚至29 日凌晨,陈云率队从哈尔滨出发,日夜兼程赶往沈阳,从东北各地抽调的4000名干部,也从四面八方云集沈阳。
11 月2 日,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捷报,陈云带领军管会进入沈阳。此时,沈阳城断水断电,生产停顿,商业萎缩,物资匮乏,社会秩序非常混乱。11月3 日,陈云主持召开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会上,陈云强调:“沈阳是我们党接收的第一个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不能将我们打下来的城市变成一座死城。”陈云和军管会按照事先制定的“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方法,把解决电力、交通、通讯作为城市运转的起点,并着力抓紧解决粮食供应、金融物价等关键问题。
1948 年,沈阳地区农业严重受灾,周边有的县甚至颗粒无收。11月5 日又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这对物资奇缺的城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沈阳城内大约有30万市民,另有5 万滞留的国民党散兵,以及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兵,加上进城的30 万解放军,合计65万人。这么多人每月至少需要7500吨粮食,而城里的存粮仅有1500吨。由于铁路没有恢复,之前征收、购买的粮食运不进来。陈云领导军管会调动工程兵和广大技术干部,凭借人力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运上工地,使沈阳至东北各地的铁路运输线全部抢通,保证物资可以运入沈阳。为了保证粮食供应,让市民填饱肚子,陈云发挥价格杠杆机制对市场配置的作用,使粮食很快流入沈阳市场。市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陈云指出:“沈阳物价不宜低于老解放区,否则市场上的大量物资会隐藏起来,对我们不利。”他要求有关部门公布沈阳周边地区物价表,让商人熟知,鼓励商业开市。
沈阳解放一个星期后,凡是能开市的买卖,大体上都开市了,市面日趋稳定。当时群众最关心的除了粮食、物价以外,就是金圆券的处理办法。如果不收兑敌币,群众吃亏;如果兑价过高,又不利于驱逐敌币。为了既不使群众蒙受损失,又确保驱逐敌币,军管会先观察几天,当金圆券跌至1 元兑换东北币150 元时,军管会挂牌以1:100 的比价收兑一星期,使金圆券自动流入关内国统区。
接收工作能否全面顺利完成,工厂恢复生产是关键,这就需要工人的大力支持。陈云经常下到车间,倾听一线工人的意见。对于工资、生活福利等问题,陈云要求能办到的立刻就办,如每月工资分两次发,每个工厂设一个图书馆,把在外地的工人家属接到沈阳来,等等。在沈阳工人代表大会上,陈云曾深情地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
接管一座大城市,要面临许多具体而烦琐的问题。许多在今天看来平常的问题,在当时解决起来却并不容易。当年在关于汽车应该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的问题上,军管会曾发生激烈的争论。陈云没有轻易作决定,而是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做事风格:先作调查。他研究了各国交通规则和汽车制造工业,发现新式汽车的方向盘多数在汽车的左边,适于右侧通行。陈云作出了右侧通行的决定,又要求制定针对汽车靠右侧通行的新规则与新措施,以把交通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此后,全国陆续解放的地方都实行了汽车靠右侧通行的规定。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1948 年11 月24 日的《东北日报》上刊登了随军记者刘白羽的通讯《光明照耀着沈阳》。文中写道:“在沈阳解放后的十天内,市民有三大高兴的事:第一是解放军纪律好;第二是水电交通恢复快;第三是粮食价格低落。这几天,街上不断走过游行的行列,带着愉快的欢声,鲜艳的各色标语贴满街头。这一切都是解放后的新光景,像红日曈昽而上。沈阳千万人民在这样的光照里喊出同样的一句话:‘光明的日子开始了!’”陈云在带领军管会创造接收沈阳经验的过程中,通过稳定物价、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陈云曾说,在接收沈阳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人心向我”和入城部队纪律良好。我们的军队与国民党反动派截然不同,部队入城之初,我党就向沈阳市各阶层“约法八章”。陈云要求入城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颁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遵守东北局颁布的城市政策及入城规定。”“接管部队不得擅入民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实行公买公卖。对一切公共建筑物与企业资财均须负责保护,不得自由迁运、拆卸、动用,违者以破坏城市论处。”“驻城部队不许自由外出,不准无故鸣枪,严禁进出烟馆妓院,不许进出影院剧场。”我军严明的纪律、有力的措施、模范的行为深受群众拥护,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按照陈云的要求,入城部队纪律严明。图为进入沈阳的战士们在路边休息
陈云重视入城部队的纪律,他作为接收沈阳的最高领导者,更是以身作则。据当时担任陈云警卫员的张季敏回忆:“1948 年11 月,沈阳刚刚解放,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陈云同志被任命为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他上任后首先下达命令,接管后的一切财物、家具等等都要留在原处,没有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挪用。”陈云刚进沈阳时住在宾馆,后来一批民主人士来到沈阳,陈云就主动把住地让给他们,自己打算搬到条件比较简陋的辽宁省政府内。张季敏查看新住地时,发现陈云的住处只有一张小铁床,铺了一个草垫子,抵御不了东北的严寒,便自作主张,从宾馆拆了陈云睡床上的一个沙发垫子,运到新住地给陈云垫床。陈云半夜开完会回到宾馆,发现少了一个垫子,马上追问下落。张季敏吞吞吐吐地向陈云报告了情况,陈云严厉地批评道:“我下的命令,自己不执行,叫谁执行?”他抬起右手向上指了指自己已经白了的头发,语重心长地说道:“我20 多年的党龄了,怎么能带这样的头呢?今后不要这样了,快拿回来吧。”
沈阳解放后,陈云仍乘坐一部比较旧的车。军管会进城不几天,就接收了原东北“剿总”副司令梁华盛的一辆美国造的高级轿车,有关部门提议分配给陈云专用。陈云当即批示:我不用,请转让部队用。当时仓库里还有很多的新车,秘书向陈云建议换一辆新车。陈云不同意,并对秘书说:“我们现在的这部车,比哈尔滨的那部好得多嘛!”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陈云为领导的军管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沈阳人民的拥护。这座伤痕累累的大工业城市很快得以复苏,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出重要贡献。中央对陈云总结出来的接收沈阳的经验和关于准备专门接收大城市班子的意见十分重视。12 月15 日,中央复电陈云并告东北局: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甚好。提议各区要有专门办理接收大城市的班子,甚对,已告华北、华东、中原及西北在接收和准备接收大城市中即作此准备,望东北局也准备将接收沈阳、长春两个城市的人员组成两个班子,为明年南下接收大城市之用。并望以后将沈阳经验,继续总结电告我们。不久,陈云从接收沈阳的工作人员中抽调出二三十名得力骨干,由黄克诚带往关内参加了天津接收工作。
党中央曾对陈云作出这样的评价:“陈云同志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而陈云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名普通党员。他说:“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质朴的话语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树立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鱼水深情到“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铿锵誓言,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纵观陈云同志70 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始终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求为求,以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这种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