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各科教师都在积极探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量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计量单位,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能够使学生对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形成更好的感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量感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都应更加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从而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能够有较大的提升,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着重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们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信息时代下,教育行业增设了很多先进的教育设备,拥有了多样化的网络教学平台,这就使得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断丰富,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而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下各方面的节奏明显加快,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力求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需要结合生活实践才能理解透彻,而教师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中的“量”的感知。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米、千米、克、千克等基础数学单位,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状态,难以对单位所表示的量做出准确估测,这就限制了量感的培养。此外,很多教师都采用做题的形式让学生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相应的物体进行测量,仅要求学生参照书本中的抽象图片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大致估测,学生无法直观的感受出物体的重量或长度。而且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也明显不足,判断学生对量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时仅靠试卷上的成绩,缺乏客观性,不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
1.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依靠数学教材和单纯的口头讲解,而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在讲解数学计量单位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各种计量单位所对应的物体进行联想;其次要在课堂中积极和学生互动,掌握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学习态度。一些学生认为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简单,因而在课堂上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与计量单位相关的知识进行思考,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找出自己在这一内容学习上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为了同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和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开展“美化环境,提升量感”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校园内或者自己生活的社区内各种随意丢弃的瓶子,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意识。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瓶子带到课堂中后,教师要和学生对这些瓶子进行清理,将清理干净的瓶子放到讲台上,这时可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些瓶子形状各异,但哪些是能装同样水量的瓶子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一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教师再次提问:“是不是瓶子看着越大装的水就越多呢?”以此培养学生对量感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物体容积的概念,体验了数学量感,还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学情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通常是来自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知,而缺乏实际操作的验证,这就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也会因为感性而想当然的学习,无法形成最基本的数学量感。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经验,还要引导其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加工,使其成为理性知识,这样对学生进行数学量感的培养就会容易很多。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结合相关内容设计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量感。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妈妈让小明去超市买酱油,给了小明20元钱,已知一瓶酱油的价钱的是10元,小明说自己想吃苹果,妈妈让小明用剩下的钱买苹果,苹果2.5元一斤,那么小明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斤的苹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量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量感的培养。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量感的培养,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借助于感性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识通过数字计算转化成数学理论知识,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量”的认知。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并积极思考和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参考文献
[1]马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丝路视野,2019(33):69-69.
[2]王绍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2019(13):0079-0079.
[3]陈冬菊.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034):62-62.
[4]盛燕莹.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