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注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愈加重视,各中小学也以此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是指导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则
首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可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为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而又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内容设计上,教师要做到依托于教材,但不被教材所束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会简单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还能运用所学所得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差异化原则。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外在影响,形成差异化的心理与性格,这也就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与思想行为的不同。同时,不同学段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所差异,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年龄分析其身心发展特点,从而根据学习对象的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透过学生语言和行为分析其心理状态,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实现在集体教学中推动班级均衡发展的同时,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最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多样化原则。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很难在学习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学生,过长的学习时间会使其降低学习兴趣,产生疲累之感,甚至是厌学情绪。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法、情境法、演绎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并收获快乐与成长,从而更精准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一)学生主体,强化内驱动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的探究平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将学生的课堂心理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此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有效互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强化学生内驱力。同时,人际交往是小学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引导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渗透人际交往的方法,委婉的给予学生建议或直接的给予学生奖励,使学生提高交往与合作能力。例如,在《网上交友大家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网络交往带来的便利”“网络交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何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等话题。学生会有不用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形成开放意识的对话,既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容忍异见的胸怀。
(二)和谐有序,营造愉悦氛围
只有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所保证。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重视情感的互动,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关爱、理解、尊重学生。具体来讲,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保持一种高姿态,而是要“蹲下身子”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并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行为。例如,在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用眼神示意,并运用轻松的语言“有一个小朋友刚才掉队去冒险了,现在老师希望他能够回到小伙伴中间,与大家共同挖掘课堂中的宝藏。”
(三)体验成功,调动积极情绪
从实际来看,小学生沉迷游戏主要原因之一是游戏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基于学生这一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也有使其产生这样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搭建体验平台。情境在教学中的正向引导,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教师始终保持积极的教学情绪。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以说教为主进行授课,无法将自身情绪有效传达给学生。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要注重身教的作用,通过身教感染、影响学生,发挥教育机智,做学生以来的伙伴和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要运用心理辅导的倾听、共情等技术调动学生情绪,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师的优点。第三,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注意评价要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并将评价贯穿在教学始终。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还能使其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结束语:总而言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教师要以开发学生智力与情感为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巧妙地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输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教学之效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曹俊红.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下),2019(12):160-161.
[2]于鹏.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学周刊,2019(0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