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表明,当前初中小组合作模式仍存在分工不明确、合作形同虚设、认识不充分、各组间存在恶性竞争、评价机制不健全、组员积极性差异明显等问题。围绕班级自主管理,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须从构建动态组员调整机制、明晰小组合作行为要求、完善小组合作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优化。
关键词:班级自主管理 初中 小组合作
引用格式:魏李飞.班级自主管理视域下初中小组合作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2(01):32-3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模式日渐深入人心,已成为当前初中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班级自主管理的角度,提出重新优化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以期使这一模式取得更大效能。
一、班级自主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何为班级自主管理?这是班级为实现其既定目标,引导班内学生在开展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同时,完成好自身任务,积极主动参与管理班级的过程。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不仅是每个班级个体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也意味着班级团队成员能较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与合作沟通。
1.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享有自己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与执行,而是享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使自己更具责任感,慢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之后的自主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2.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是班级自主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在开展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为实现共同需求、解决共同难题而努力,在彼此的合作中,逐渐稳固团队合作意识。当今社会愈加需要懂得合作的人才,单打独斗已不能较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全球化、信息化等快速发展,往往更需要团队间的紧密配合。在班级自主管理中,从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再到评价反馈,都离不开彼此的配合,每个学生既是活动的制定者,又是具体执行者。
3.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及适应今后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是其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元素,班级的作用不可替代,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实现班级自主管理,逐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初中小组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于小组合作模式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等特点,它已成为当前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从实际出发,这一班级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我们完善。
1.分工不明確,合作形同虚设
部分小组成员间实际分工不明确,组内成员参与度出现不均衡现象。部分成员未完全履行好自己的组内职责,挂着空名,而与之相对的是,部分成员包干了组内的多样事务,从而导致组内分化愈加严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现象明显。
(1)组长无作为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新班级组建一个月后开始尝试小组合作模式,以当月各科检测的成绩为依据,选择各组组长。这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在自律性等方面较强;二是以成绩为依据,学生们也较为信服。然而,没过多久便发现,七位组长中有两位明显不能够胜任。其中,一位组长能够管好自己的学习,但没办法以身作则,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不佳,甚至导致全组连带扣分;另一位组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停抱怨被扣分的组员,消极情绪浓厚,经常喊着要解散小组。组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组的表现,因此上述两个小组的一周考核经常是倒数的。
(2)组员不配合
一般而言,班级小组都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组建的,这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各组间的均衡,因此各组都会有学习及行为习惯较自觉和不大自觉的同学。但每个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性,这尤为考验小组成员间的默契与配合度。在笔者班级的七个小组中,绝大部分小组的成员都能够紧密配合,但其中仍不乏有少数组员不配合,表面上敷衍,但实际仍不以为意。该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往往较差,而且由来已久,有些甚至已经有“躺倒不干”的消极倾向,这也成为小组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2.认识不充分,各组间存在不良竞争
在小组合作中,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类评价活动。小组是一个集体单位,所有组员的活动都应以小组集体利益为重。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与初衷相偏离的现象。
(1)唯分数论盛行
由于对各组的考核具体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纪律及各类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守纪情况、卫生打扫等都会细化为相应的分数,由相应的班干部负责统计,一周一汇总,这也直接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在每周一的班级晨会上,笔者都会公布上一周各组的具体得分情况,得分高的小组会有奖励,得分低的小组则有一些小惩罚。因此,为了能获得更高的分数,各小组成员在尽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努力赚取额外的分数。然而,部分同学对这一机制的理解存在偏颇,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凡事都以能否加分为准则,不加分就不做或消极应付,带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做事,失去了许多善意行为的美好意蕴,违背了小组积分考核的初衷。
(2)虚假行为显现
在小组合作中,许多考核都是全组绑定的,组员们是“荣辱与共”的。例如作业的订正,如果组内一名成员未完成订正,全组都需连带,每人都要扣分。这是基于组员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考量的,初衷是想更加强化彼此的团结互助,实现共同进步与成长。但在现实中,仍会由此引发一些虚假行为。如有一次笔者发现,班里一个小组的组长因为组员前一天没有完成订正,眼看后面老师就要检查了,于是就把自己的本子拿给那个组员,让他对照着抄。由此可见,学生有时还并不真正理解小组“荣辱与共”的意涵,仍带着片面的观点去看待它,从而易使偏颇行为出现。
3.评价机制不健全,组员积极性差异明显
合理的评价手段是小组合作模式的重要保障,科学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理论与实践有时不能很好地契合,种类繁多的评价内容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1)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积极性
各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这也直接导致了组内成员初始能力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内学习能力较强的组员常常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若学习能力较弱的组员偏内向,他在组内的存在感就会越来越低,长此以往,他的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
(2)压力过大的组长担心成绩受影响
组长是小组合作模式的核心,督促帮助组员、协调全组行动等事宜都离不开组长的参与。虽然组内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可面对绑定式的考核评价制度,一旦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和完成,组长须要及时补位,这对组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这些行为可能也会占据部分课外的学习时间及精力,尤其是小组建立之初,组长对小组合作这一模式及组员都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更多,因此就有部分组长及家长担心会影响成绩,想要放弃组长一职。
三、小组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前期班级小组合作模式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审视与反思,并结合班级自主管理的内核要求,坚持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笔者对班级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1.构建动态组员调整机制
科学合理分组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的大前提。在组长的选拔上,不应只是以学习成绩为参照,可以综合运用学生自荐、他荐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潜力。在组员的分配上,除了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大方向外,还要兼顾男女性别、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多方面考量,从而实现小组合作的最大效能。
在班级小组合作管理中,科学动态建组是根基[1]。一般而言,在短期内,小组的成员是不变的,因为从陌生到了解,组员们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但这并不代表小组成立后就不会变化,真正有持久生命力的小组应是动态的。因此,如果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各组间仍出现较大差异或发展不均衡时,便应根据学生们的具体表现,及时进行组员的调整。此外,在实施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可能会对此失去新鲜感,部分同学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会有所下降。实行组员动态调整,也是为了改变长此以往形成的僵化局面,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基于班级自主管理视域的小组合作重焕生机。隔一段时间的动态调整既让组员们经常保持新鲜感,期待着下次的组间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各组间的平衡。此外,笔者还融合运用诸如小组成员对换体验、小组长轮岗、修改完善班级考核制度等方法,增强小组合作的活力。
2.明晰小组合作行为要求
明确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集体的目标管理,才能增加小组合作的活力。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包括两项:一是学生个体的發展目标,二是小组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在激发学生目标意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紧密相连,在实现小组目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个人目标的实现。当然,仅有目标意识,缺乏具体可行的行动要求,也会致使小组合作成为空中楼阁。为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全班性的相关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还要与学生一同制定具体的合作要求及相关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体可借助班会课、晨会等载体进行。例如,笔者会在重新组建或调整小组后,组织各组成员设计组名、组徽、预期目标等,激发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同时定期在班内组织小组交流会,由近期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及进步显著的小组,依次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激发各小组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范出现重他律而轻自律的现象。因为班级自主管理的本质建立在学生“自觉自律”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出现重他律而轻自律的问题,会从根本上削弱班级管理的质量[2]。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重视对各组组长的思想意识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小组服务及带头示范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关注班级的情况,倘若发现班内有这种不良风气的苗头,在私下找相关同学谈话沟通的同时,也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自行组织安排一次相关主题的班会课等进行交流沟通。
3.完善小组合作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评价体系的完善:一是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在围绕学习、日常行规等方面继续实施量化考核的同时,也可定期举行班级讨论会,对现行考核制度中仍不完善的部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与修改。二是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对各小组的日常考核,应更多地以表扬好的行为为主,从而树立典型,增强正面驱动力。三是及时总结,反思激励。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晨会及班会课等时间,对上周各组的表现进行小结,当然最好先由各小组自己总结,再由班主任明确成绩与不足,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目前,笔者就在班内组建了一个“小组委员会”,成员来自各小组,由各小组民主推荐,在遇到重要的加分及减分事件时,须要通过“小组委员会”决议通过后方可执行。另外,每周“小组委员会”都会举行小例会,成员们讨论总结班内的各项事务,还可向班委递交相应的完善意见。
此外,班主任还应与各学科教师及时沟通,统一各科的评价标准。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考核评价关系到各个学科,因此学科教师的评价标准、评估方式必须统一[3]。
初中阶段是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学生渴望被认可,希望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能否正确地加以引导,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基于班级自主管理视域的小组合作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为学校更好实现管理育人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谭玲.班级小组合作管理的实践研究——以青岛XX中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 黄桢.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初中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以Z中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0.
[3] 陈琴.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N].中国教师报,2020-04-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