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探究

2022-01-08 10:56贺芳彭虹斌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环境互联网

贺芳 彭虹斌

摘要:依托“互联网+”环境,协同中小学校、当地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服务平台等多方主体推进课后服务是一种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新模式。本文厘清了该模式的内涵,以及该模式突显出的服务高效化、监督便捷化、数据精准化等特征,阐释了该模式中政府、学校、家长、第三方机构、平台等五方主体的角色定位,并从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运行。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多方主体协同  课后服务模式

引用格式:贺芳,彭虹斌.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2(01):19-22.

2017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学校主渠道的作用,并积极协调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近年来,部分中小学校借助“互联网+”环境,协同当地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服务平台等多方主体开展课后服务,形成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系统化服务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对该模式的内涵与特征,以及该模式中五方主体的角色定位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如何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的内涵

(1)多方主体参与

多方主体是指除中小学校以外,包括政府、家委会、第三方机构、托管平台等在内的各参与主体。其中,政府主体包括地方教育局、职成幼民办教育科、组织人事科、中小教科、财建科、督导室、教研室、装备中心、体卫艺科和各教育指导中心等部门;第三方机构主要包括培训机构以及餐饮机构。

(2)协同开展服务

协同服务是指以上提到的各方主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课后服务的工作。以校内课后服务协议为抓手,在对学生及家长课后服务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制定课程方案;家长运用智慧托管APP平台进行线上选课(个性化课程或者普惠托管课程)选餐(中餐或者晚餐),同时,通过平台退课退餐;第三方机构在平台上发布排课信息,并及时处理学生及家长提交的选课与选餐申请;中小学校在平台上选择第三方机构;家委会通过平台信息参与课后服务质量监督;托管平台收集分析整理数据。该服务模式是一种线上与线下融合的系统化课后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2.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的特征

(1)服務高效化

该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站式管理平台。托管平台构建政府端、学校端、机构端、教师端、家长端线上服务流程,有效提升了课后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流转效率,简化学校、机构的管理流程与负担,减少课后服务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学校通过平台选择个性化机构以及送餐机构;家长通过在线平台选课选餐、退课退餐、缴费、请假、订单管理;第三方机构线上接单、在线分析数据、进行排课;授课教师在平台上反馈课程效果,对上课情况进行点评;家长通过手机在线可以了解孩子作业完成情况、错题记录、复习预习与日常表现。

(2)监督便捷化

该模式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时监测课后服务安全与质量。因此,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借以对各个学校学生课后服务的参与情况进行即时跟踪;家长通过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效果,并通过平台对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满意度评分;各中小学校管理人员通过线上与实地相结合的方式对第三方机构服务的质量进行日常监督。

(3)数据精准化

该模式中托管平台主体的核心功能之一为数据报表功能。该功能可以为家长、教师、学校、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服务。譬如在进行个性化课程开发时,主要是依据学生报名情况,开设相应的个性化课程。对于想报但是未开设的课程,先进行填报,后台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学生想学习的课程,然后组织机构开发相应的课程,并配备优秀的教师,向学生推送课程,真正达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在学期总结评估阶段,各个部门可获得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后服务课程领域学生参与率、家长满意度等方面的精准数据。

二、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

1.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校内课后服务中担负各方协调者、资金资助者、过程监督者等重要角色。

(1)完善组织机构

教育局需要与职成幼民办教育科、局办公室、组织人事科、中小教科、财建科、督导室、教研室、装备中心、体卫艺科和各教育指导中心等部门共同合作,方能保证课后服务有序开展

(2)保障服务经费

政府还要提供稳定的经费以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实施,譬如相关设施和场所的修缮、相关教师和学校的补贴,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持。

(3)做好服务监督

政府还是课后服务的监督主体,目的是逐渐规范各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并完善课后服务的制度环境[1]。如过程监督制度、质量评估制度、服务收费制度以及统筹管理配套制度等。

2.中小学校的角色定位

各中小学校是课后服务工作的主体,主要负责课后托管的协助、监督、成果汇报等工作。

(1)协助平台驻校管理方工作

首先,协助平台驻校管理方拟定托管工作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处理课后托管的日常事务。其次,协助平台驻校管理方配置校内各班托管人员,建立学生档案,督促教师高质、高效做好托管工作,不断改进托管服务与辅导方式。

(2)监督课后服务开展情况

托管期间学校安排领导、教师值日,负责托管期间纪律巡视和案例检查,及时解决托管服务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建立应急情况处理预案,保障学生安全。每年级配备若干学生担任安全监督员,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进出学校进行专门登记,逐一核实。

(3)组织开展成果汇报活动

组织开展开学体验课、期中开放日、期末总结汇演等课后服务展示活动,并定期召开学校、平台、机构三方总结会议,第一时间发现课后服务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3.家长的角色定位

家长是课后服务的最大受益者,家长的有效参与至关重要。一方面,家长对于服务的满意度體现了校内课后服务的工作效果。所以,家长是服务质量的重要监督者,对于服务的师资水平、服务内容、教学效果、配餐质量等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家长对课后服务提出的改进意见是否能够得以落实,决定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因此,要提供相应的机会,倾听家长的心声,及时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家长是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重要责任方和重要参与方,与学校共同担负校内课后服务时段学生的监护责任。由于我国现行的课后服务费用是以家庭支付为主,而政府补贴为辅[2],所以,各中小学校要鼓励家长委员会积极参与校内课后服务中费用收支、成本核算、活动清单制订等有关工作的监督。

4.第三方机构的角色定位

第三方机构是指个性化培训机构与餐饮公司。

(1)完善机构相关资料

按照平台规定,完成本机构相关资料的提交、更新、优化,譬如机构资质、教师资料、课程大纲等。根据家长报名情况及学校开班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和上课教师,配合学校开学体验课、期中开放日、期末总结汇演等课后服务展示活动的开展。

(2)配合课后服务工作

教师上课前一天向家长发送上课提醒,包括上课安排、所需材料、注意事项等,完成学生考勤;课后教师及时在平台上进行课程反馈,完成班上学生的点评,并发送至家长。如有必要可在群里互动,了解家长需求。还应安排一名机构驻校人员,协助处理课后服务期间发生的各类情况,做好各种应急预案。

5.托管平台的角色定位

托管平台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融合校方和服务方已有的资源,根据需求合理调配,最大化地提高托管服务质量。

(1)健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智慧托管”服务管理组织架构,督导和跟踪校方、服务方贯彻落实智慧托管服务管理制度及上级相关方针政策,规范运营,按时保质保量开展托管服务工作。指导和监督校方、服务方建立健全学校托管服务管理制度,学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定期有例会、有记录,开展经常性的督导评估,促使校方与服务方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

(2)制定安全预警方案

监督校方、服务方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3)进行督导服务考核

督导服务方以服务好学生为宗旨,建立托管家长群,及时反馈学生课堂表现及学习情况,定期对校方和服务方托管服务的规范管理进行督导考核。

三、多方主体协同课后服务模式的运行

1.构建组织管理制度

(1)制定管理制度

该模式是实行托管专委会领导下的各方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管理网络、办公会议制度和议事制度,需要定期召开三方(指学校、机构、平台)会议,广泛听取合理化的建议。各方在项目总监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特点和规律开展工作,重大决定须经项目总监批准。机构方提供的教师实行聘任制,聘任期按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为1~2年,坚持“择优聘用”的原则,并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各方对聘请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奖惩制度。

(2)组建管理架构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校、家、机、平”协同课后服务管理组织架构。以广州市番禺区“430”工程为例,民办教育协会是番禺区教育局主管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番禺区教育局委托民协组建民办教育协会托管委员会全面负责该区中小学课后托管工作。民办教育协会搭建智慧托管平台,组建了基于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管理架构,线下包括校方、第三方培训机构、餐饮公司、家委会、品控团队等五个管理主体;线上包括技术团队、运营团队等两个管理主体,分别负责相关的服务内容与管理事宜(如图2所示)。

2.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课后服务开展的重要保障。课后服务给中小学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因而,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保障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1)物质激励

统一参与教师的取酬标准。为激发学校教职员工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时长,逐渐提高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补助标准。譬如番禺区给参与午休、晚托服务的校内工作人员取酬标准为每段(约90分钟,即2课时)150元[3],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课后服务的参与率。但是对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大部分教师仍然偏向于选择较多的休息时间,尽量减少额外的工作量,以腾出较多的备课与批改作业时间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精神激励

除了物质激励以外,完善精神激励机制同样重要。根据平台导出的数据,按照学校参与普及率、家长的满意度以及参与服务教师的工作量等相关信息,对于课后服务取得较好成绩的学校个人或者团体,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优秀学校”“课后服务优秀工作者”等专项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各学校及学校教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师绩效奖等方面得到体现。譬如,2020学年番禺区对五片区的96所公办小学,以及参与430项目服务的相关人员,包括校长、值日领导、与平台进行业务对接的人员及直接参与430课后服务的老师开展了评选活动,并予以表彰。

3.加强安全保障

(1)建设安全工作网络

安全工作是为了确保学生在校托管期间的人身安全,避免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各学校要提高防范意识,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网络,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成立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健全安全责任工作网络,组建机构方、校方、平台方三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安全公约,并落实到位。全体参与人员要明确自己在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全体人员承担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

(2)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安全应急预案包括日常安全措施以及划分预警等级与相应的处理办法。在日常安全措施方面,值班老师、校医、平台驻校管理人员形成安全联动机制,并进行远程监控,随时响应,并完善考勤、门卫交接,以及临时发病与受伤处理等措施制度。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划分四级预警等级。一级预警包括课前考勤无故缺勤,学生表示身体不适,轻微伤害,处理后可以继续上课。处理办法是授课教师汇报值班老师,安排送校医,告知家长等。二级预警包括学生缺勤而校内寻找无果,或中度伤害,授课教师须通知驻校并联系家长,及时进行处理。三级预警包括严重伤害或紧急发病,须及时送医院,要求授課老师及时汇报值班老师及驻校老师通知校医处理,驻校老师到场,联系家长安排送医院。四级预警包括大型灾害、踩踏坠楼、集体食物中毒等,要求授课老师汇报值班老师、驻校老师及上级部门,通知相关部门参与救助。

(3)实施安全责任制度

课后服务各主体均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如平台方、监督校方和服务方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保证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工作有计划、有台账。第三方机构方的责任分为两部分。一是培训机构的托管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严格遵守课堂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上课和放学前托管教师进行全班点名,针对缺席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明情况并做好处理记录;在托管期间,发现学生有身体不适的,托管教师应及时报告校方值班领导及家长,紧急情况下应及时联系就近医院急救,以防延误治疗时机。二是餐饮公司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配送的学生餐饮食品质量符合要求。餐饮公司与校方、家委会、平台方组成餐饮监督委员会,日常的管理、出品和服务均要接受餐饮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保障学生餐饮的质量和配送零延误。配餐工作人员应严格注意个人卫生,穿戴整洁,严格消毒,佩戴口罩和使用一次性手套。校方应制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领导、教师轮流值班制度,对发生的事故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严肃查处,严格遵循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努力确保在工作责任范围内不发生任何事故,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32-36.

[2] 韩登亮,郭翠萍.我国课后服务实施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11):25-27.

[3] 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5-18)[2021-9-6].http://jyj.gz.gov.cn/yw2/jyfw/ywjy/content/post_2590834.html.

猜你喜欢
环境互联网
环境清洁工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