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

2022-01-08 08:15张海英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22期
关键词:倦怠感实习生总分

张海英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济南 250014

随着护理教育工作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临床阶段的实习是每位护理专业学生向职业护士过渡的一次极为重要身份蜕变,当护理专业的学生带着理想、期待和新鲜感走出学校进入医院时,迎接他们的是医院严格的规章制度、繁琐的工作流程、极重的工作责任感,实习工作现状与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容易让护理专业实习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压力〔1〕。这不仅容易使护理实习生产生明显的负性心理情绪,还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感等影响之后择业的不良状况,甚者还会出现精神障碍〔2-3〕。在目前近阶段的国内研究中,对于医学生实习阶段的心理健康研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4-5〕,而对于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虽然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都属于医科,相关状况可能有些类似,但是毕竟属于医科下的不同专业,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独特性。正是基于此项考虑,本研究主要研究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常见的抑郁、焦虑及职业倦怠感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组的纳入标准:①在大学阶段主修护理学专业;②目前已进入医院进行实习,且实习时间至少3个月;③实习轮转科室在3个科室以上;④自愿配合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且签署本研究的书面知情同意;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重性精神障碍、严重躯体疾病者。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在大学阶段主修非医学的专业(例如理科、文科、农科、艺术类等);②目前已进入相应单位进行实习,且实习时间至少3个月;③自愿配合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且签署本研究的书面知情同意;④排除严重心理问题、重性精神障碍、严重躯体疾病者。研究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5家省级、市级公立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共计268人,其中男69名,女199名;年龄21~24岁,平均(22.89±1.68)岁;受教育程度本科158名,专科110名。对照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16家单位实习的非医学专业实习生,共计272人,其中男78名,女194名;年龄21~24岁,平均(22.23±1.93)岁;受教育程度本科164名,专科108名,专业包括理科76名、文科79名、农科71名、艺术类46名。两组护生在性别比、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40份,有效问卷540份,回收率及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包括:①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1男性,2女性)、专业(1护理学,2理科,3文科,4农科,5艺术类,6其他)、受教育程度(1专科,2本科)等;②工作倦怠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6〕:只要用来评价个体对于其所承担工作的倦怠感状况,共计22条目,每条目分为0~6分共7级评分,包括情绪耗竭因子、去个性化因子、个人成就感因子(全部为反向计分)及总分,根据总分来评价是否出现工作倦怠感,即总分大于等于50分即可判定为存在工作倦怠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③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主要用于评价个体近一周内的抑郁状况,共20条目,每条目分为1~4分共4级评分,标准分≥50分即视为存在抑郁症状;④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主要用于评价个体近一周内的焦虑状况,共20条目,每条目分为1~4分共4级评分,标准分≥50分即视为存在焦虑症状。

1.2.2调查方法 在现场向受试者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调查者向受试者说明研究的意义、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独立完成问卷,要求当场填写完成,时间为30 min之内,后由调查者检查无漏后收回,如有未填选项提示受试者当场补全。过程中调查者不可向受试者解释、暗示等问卷中的具体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一般性描述、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的MBI、SDS、SAS评分及检出率比较

将两组间的MBI、SDS、S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的MBI各因子分及总分、SDS评分、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根据MBI、SDS、SAS的评分标准,分别计算两组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检出率,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职业倦怠感(26.87%)、抑郁症状(19.78%)、焦虑症状(21.64%)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实习生的MBI、SDS、S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检出率比较〔n(%)〕

2.2 研究组内不同性别、学历间的MBI、SDS、SAS评分比较

将研究组内不同性别、学历间的MBI、SDS、S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男生的MBI各因子分及总分、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女生,专科学历的护理实习生的MBI各因子分及总分、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科护理实习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内不同性别、学历间的MBI、SDS、SAS评分比较(分,

2.3 研究组内MB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SDS、SAS评分的相关分析

将研究组内样本的MB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SDS、SA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内的MB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SDS、SA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内MB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SDS、SAS评分的相关分析(n=268)

3 讨论

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对于学生完成社会角色转换、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8〕。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讲,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伴随的是学习方式的明显不同、学习模式的较大转变及生活、社会交往等的明显改变,这些转变都有可能对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带来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致影响医学专业实习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和实习阶段的学习质量〔9-11〕。在本研究结果中,护理实习生的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实习生,且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检出率、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也均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实习生,说明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的状况较为严重,需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原因可能是:①护理专业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由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使之对自身的工作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和荣誉感,但是在进入实习阶段后,复杂繁琐的护理实践工作、较大的工作强度、患者及家属的歧视和误解、少数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不佳等不良因素,都有可能使护理实习生对自身的专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容易使护理实习生对自身的能力及职业前景产生怀疑和否认,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感。②目前对于护理专业来说,就业的压力相对比较严峻,工作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是较大,对于护理实习生来讲,容易对自身的工作前景和目前的专业工作产生不必要的负性评价,从而出现职业倦怠感以及抑郁焦虑情绪。③与非医学专业实习不同,医学专业尤其是护理专业实习生,除了完成日常实习工作以外,还需要接受每个科室的出科考试、每个周期的阶段考核、极为严格的毕业考试、难度较大的国家资格考试,再加上众多的单位招聘考试等,巨大的考核压力容易使护理专业实习生出现疲于奔命、精力匮乏等状况,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④护理实习需要在不同的科室进行阶段性轮转,每个科室的护理技能操作以及规章制度不统一,很多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考试的很好,但临床实践和动手操作过程中表现很差,由于每个带教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致,以及学校讲授的知识与医院的操作教法不太一致,容易导致护生在给患者进行操作时出现胆怯、过分担忧等,再加上少数患者排斥护理实习生,不仅质疑护理实习生的能力、提出无理要求,甚至拒绝给护理实习生实践的机会,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正常护理操作无法进行等,从而影响护理实习生的正常实习学习效果,这些负性因素都会容易导致护理实习生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护理实习生的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女性护理实习生,即护理实习生中男生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状况更加严重。原因可能是在日常护理专业实习工作中,男性护理实习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劳动强度也更大,工作负荷更重且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实际日常工作中诸如陪同患者外出做检查、搬运重型医疗器械、治疗和突发各种意外时要冲在第一线等,均需要男性承担和实施,而且由于认识偏见,患者和家属对男性护理人员常会出现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歧视的情况,另外,由于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中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来源角色,目前护理专业较低的酬薪待遇及社会地位偏低的不佳状况,均有可能导致男性护理实习生出现对自身能力、目前状况、未来职业前景的质疑、彷徨甚至是否定,从而出现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感和抑郁焦虑情绪等,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3〕。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专科护理实习生的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科护理实习生,即护理实习生中专科生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状况更加严重。原因可能是:在实习期间,专科实习护生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尤其与各院校本科护生在同一所医院和科室实习,更容易表现出自卑心理,自身学历低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基本护理操作还不熟悉不能取得老师信任,更怕带教老师失去耐心,不知如何交流,缺乏主动沟通的能力,更加影响实习质量,自信心不足,精神紧张焦虑,自我评价较低,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专科护理实习生对目前工作状况、未来工作前景等怀疑、否定,从而造成职业倦怠感的出现。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实习生的MB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SDS、SA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即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程度约严重,其抑郁、焦虑症状越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护理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出现对本专业的倦怠及抵触情绪后,不仅会对自身几年的大学阶段教育产生一定的质疑,而且还会对自身的现实状况诸如自身价值、个人成就感的满足等产生不必要的否定,更重要的是会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产生迷茫,在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重负性评价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烦躁、紧张、不安、无助、无望的焦虑抑郁状况,随着职业倦怠感的进一步加重,其自身的抑郁焦虑状况也会进一步的严重。

鉴于本研究所呈现出的结果,我们也有所体会与建议:①护理实习生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以减轻自身不良心理状况,利用宣泄、倾诉、听音乐、适度运动来抒发内心情绪,应用有效、正性的沟通方式与亲友、带教老师进行沟通交流;②实习医院与学校应联合起来,给予护理实习生更多的关爱、帮助和指导,例如定期开展健康心理讲座、应对技巧的传授等,鼓励带教老师运用启发式带教方法,这样不仅可以预防护理实习生的心理问题出现,而且对于提高护理带教和日常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比率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③针对已出现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状况的护理实习生,应安排学校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或医院内心理专业人员,给予实习生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干预,解决实习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其紧张、恐惧、低落、无助、无望、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状况,创造良好的实习和带教环境,使护理实习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综上所述,护理实习生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状况,与其性别、学历有关,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与焦虑抑郁状况相关,学校、医院等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倦怠感实习生总分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