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州中交贵黄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张云清
在贵州省众多名片中,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无疑是最靓丽的一张,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长城,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为充分体现贵州地域生态环保公路特色,在初步设计阶段,贵黄高速就植入“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理念,创新材料使用、改进施工技术、减少污染源头,并对工程废弃方实行内部循环,综合处理生产生活垃圾,使其成为一条盘环于云贵高原之上的生态环保路。
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的独木河上,横贯着贵黄高速最富技术含量的两座桥梁——阳宝山特大桥和甘溪特大桥,两桥连通夹岸青山,倒映在碧绿的河面上,这一刻,人类建筑文明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横跨甘溪的阳宝山特大桥
早在2011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甘溪林场视察时在这里亲手种下一棵桂花树,并辩证地论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关系。而两座桥梁建设均需进行开挖超大规模群桩、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等施工活动。如何保护好青山绿水,与其融为一体乃至为其增添丽色是工程师们要凝心聚力才能达成的目标。
“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是得天独厚的绿色宝库,我们搞项目建设,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要有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施工前,大家一定要摸排清楚保护要点,做足保护措施,当好生态卫士,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贵州中交贵黄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忠斌在项目环水保专题会议上作出如是强调。
为减少对地表原生植被的扰动和破坏,阳宝山特大桥AS法施工课题团队专题研究了施工场地布置,将空中纺丝法纺丝场、预制梁场、钢筋加工场等大临设施均设置在路基正线范围内。仅此一项,就减少了90%以上的正线外开挖可能造成的植被损失。此外,项目在大桥施工区域内设置桥梁集中排水系统,施工废水经过油水分离池过滤净化后统一排放,避免了对植被和河流造成的污染。
进入大桥施工区域,项目对所有便道和场地进行硬化处理以减少灰尘污染;设置截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对便道两侧的边坡覆土绿化,播撒草籽、植入小型灌木,实现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融合;群桩施工过程中,及时用锚杆、锚索工艺紧固并复绿开挖后的松散山体;孔桩废渣集中收集堆放并利用于路基填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废弃浆液集中收集,运至指定位置处理或用作便道硬化;桥梁养生采用喷淋式设备等,代替以往塑料薄膜包裹工艺,既提高了工效又减少了白色污染。
设在路基正线的AS法纺丝场
穿越甘溪国家森林公园的甘溪特大桥
喜获丰收的张贵荣
进入隧道施工区域,隧道洞口施工坚持边仰坡预防护、零开挖的绿色施工理念,极大限度地保护了山体原有植被。
“这条水渠太关键咯!现在正是稻粒上面的时节(上面时节意为灌浆期),浇不到水,就没得好收成!”家住贵州省福泉市仙桥乡仙桥村巴巴箐组的村民张贵荣说:“之前我们这里都是旱地,只能种些玉米、土豆等耐旱作物,自从贵黄高速帮助村民们修通了水渠后,这一片土地都能种稻谷咯!”在贵黄高速仙桥隧道和岔河1号隧道的施工主便道边上,一道清流顺着施工单位修建的水渠缓缓注进旁边的农田,浸润着青绿的稻禾……
这是贵黄高速农田保护的一个缩影,也是项目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理念的生动写照。
贵州多山,老百姓平素有“山卡卡”的称谓,农田少,水田更是稀缺。在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怎样保护好农田,带动沿线老百姓增产增收,是贵黄高速建设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进场伊始,面对长达120.606公里的路、桥、隧线性工程,贵州中交贵黄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标准化建设”为指针,要求各参建单位务必遵守节约用地、永临结合原则,在驻地、场站、便道等多项临建工程选址和实施过程中以适用、经济、便捷为条件,先行规划并制定临建工程图纸,不断优化占用土地数据,全线设25个施工标段、8个监理驻地办共33家参建单位,其中26家单位人员驻地临租改造闲置厂房、库房、民房;全线设置拌和站、钢筋加工场、预制场等共80余处,其中50余处场站设置在路基正线范围内;各施工单位通行便道尽可能利用地方既有道路,新修便道尽量选取山坡荒地、坡地、劣质地,减少对农田的人为分割;在路基纵坡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堤高度,以减少占用耕地资源,共节约土地600余亩。
处理驻地、场站等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广泛应用三级污水处理系统,经沉淀、净化后用于混凝土拌和、工地抑尘等;对阴雨天气场地收集的雨水,构建通畅的排水体系,维持驻地、场站、便道等临建设施日常清洁工作,保证雨水可清洁排入附近农田,用作农业灌溉,帮助地方百姓农业增产增收;桥梁墩柱和路基水稳层养生采用滴漏和覆盖无纺布技术;预制梁板养生采用自动雾化喷淋系统等,一水多用,确保项目节约水资源。
贵黄高速临建场站设施以节约环保型的建设理念为准则,利用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取代高耗能的传统型施工工艺,坚持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在满足自身办公及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将原有柴油、重油加热的沥青拌和楼系统改进为天然气加热,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办公和生活区照明全部采用节能灯具;施工现场照明系统采用太阳能等环保型技术。
采用清洁能源加热的沥青拌和中心
贵黄高速土建16标项目经理部临租民房
污水处理系统
杠高隧道和甲多隧道之间,宽阔平整的路基中央,一棵高约20米的古松迎风招展,仿佛在向行色匆匆的车辆挥手致意:“欢迎畅游贵黄高速,请您注意行车安全!”从胸径判断,这棵古松树龄已逾百年,虽历经风霜雨雪,仍旧姿态劲健,颇具风骨。
预留在路基中间的百年古松
中交志愿者植树活动
移栽的桂花、香樟、罗汉松等珍贵树木。
“留下吧,长这么大不容易。”
“会不会影响施工啊?”
在清表过程中,贵黄高速建设者发现这棵百年劲松正巧生长在路基正线范围内,在其去留问题上建设者犯了难。“把图纸拿来,我们比对一下。”中交二公局贵黄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部总工程师伏亚锋说道。等取来图纸,大家一起反复测量复核,并优化平纵面指标,令人欣喜的是古松可以留在路基绿化带中间,施工时注意避让,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然而,为尽力避免路基废弃土石方破坏周围环境,此段路基设计方案为填挖结合,古松所在位置的原地面需下挖1.5米。
人靠心,树靠根。保护好这棵古松的根,就能保住它的生命。施工期间,在现场技术员和园艺专家的指导下,为防止松树因稳定土不足被大风刮倒和挖掘机械作业时不慎伤及根须,建设者先为古松搭设了稳定木架,并用灰线划定了保护范围。挖掘机械挖除周围泥土后,建设者再用铁锹小心翼翼地实施细部清理,并将松散泥土拍紧保湿,同时,建设者还暖心的在树干上插入了补水补肥吊袋……
施工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有一名员工通过现场监控摄像头观察着古松的一呼一吸,缺水补水、缺肥施肥,这棵古松几乎享尽了全体建设者的宠爱。
来年开春后,古松在暖风中渐渐抽了新绿,重焕出生命的亮光,精神抖擞的屹立在路基中央,鼓舞并激励着路桥人向高质量建成贵黄高速发起新的冲锋。
这棵古松是幸运的,幸运在于它早年没有被野蛮砍伐,幸运在于党中央及时唤醒了中华民族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泛而深刻的认知。在长达120.606公里的贵黄高速上,它的许多同伴,诸如桂花、香樟、红豆杉、罗汉松等千余棵珍贵树种,都没有遭到刀砍斧斫,而是帮它们在服务区、互通区、绿化带等地安置了新家,让它们的盎然生机和沁心馨香相伴着宽阔平坦的贵黄高速,为行人献上旅途的安逸。
落实规划 注重环保
贵黄高速认真落实“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气候选线”等安全选线原则,在做好现场调查的前提下,采取工程造价和建设用地的双控原则,充分比选方案,实现环保规划目标。
——贵黄高速对全线洞口设计及施工方案开展现场核查,确定进洞位置及进洞方案;洞口开挖前,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按照“准备充分、工序紧凑、最少扰动、快速施工”的原则,边仰坡防护工程及时跟进实施;视地质地形条件,在确保边仰坡稳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地面边坡的开挖,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
——结合洞门工程防护措施,隧道洞门绿化设计力争在保证洞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与周围环境相融,达到绿化美化、保持水土的效果。路基在实质性开工前,组织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对耕作层剥离后集中堆放,用于临时用地复耕及路基边坡绿化。
——在隧道废水三级沉淀末端增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在施工营地设置化粪池和地埋式一体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末端三级沉淀池设施,回收利用污水。在拌和站设置三级或四级沉淀池收集生产废水,车辆清洗水、全线桥梁施工钻孔桩所产生泥浆进入沉淀池收集处理,生产废水经沉淀后用于场区降尘等。
——所有混凝土拌和站料仓均采用全封闭形式,并对拌和设备采取降尘措施,对拌和站周边及施工便道进行洒水降尘,绿纱网遮盖施工便道边坡,防止混凝土拌和站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尘土和施工便道运输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不设拌和站、预制场和取弃土场。临时用地选择在无保护植物分布的区域,施工完毕后及时恢复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