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武汉 43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血液供给急剧减少或中断,并因此导致的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坏死,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且患者常伴有胸闷、胸痛、心悸、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心脏性猝死,导致患者预后较差〔1,2〕。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AMI)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利多卡因及胺碘酮等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及改善预后,临床研究发现在AAMI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对AAMI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探讨其对AAMI患者心率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AAMI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1例。干预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93±10.3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2~73岁,平均(58.24±10.17)岁。纳入标准〔4〕:①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完整;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AAMI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加以确诊;③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知情且同意研究方案,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5〕:①患者合并血液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②患者伴有免疫系统疾病或肝肾等主要脏器器质性疾病;③患者伴有全身性感染疾病;④患者6个月内进行过外科手术;⑤患者有精神类疾病史,或有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24h生命体征监测,叮嘱AAMI患者家属住院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并根据AAMI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及常规饮食指导等。干预组给予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AAMI患者入院后即由责任护士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AAMI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与分析,评分内容主要包括AAMI患者体温(0~2分)、心率(0~3分)、收缩压(0~3分)、呼吸频率(0~3分)以及意识(0~3分)五个项目,五个项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得分,评分越高则表示AAMI患者病情越危重。根据评分值对AAMI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及时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分级标准:①MEWS评分0~3分,表示AAMI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轻微,危险系数较低,责任护士在AAMI患者身份识别卡上注明评分并做蓝色标记,每隔4h重新对AAMI患者进行一次评分;②MEWS评分4~7分,表示AAMI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较大,危险系数较高,责任护士在AAMI患者身份识别卡上注明评分并做黄色标记,每隔1h重新对AAMI患者进行一次评分,并由责任护士告知护士长增派护士,并增加病房巡视次数;③MEWS评分≥8分,表示AAMI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极大,且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责任护士在AAMI患者身份识别卡上注明评分并做红色标记,每隔30min重新对AAMI患者进行一次评分,并备好相关急救设备与物品。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1:00~24:00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因此责任护士应密切关注此高危时间段患者病情变化,提高警惕同时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并做好护理记录,若发生异常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进行急救处理。除此之外,责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以及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并针对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此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患者用药过程中,责任护士应充分重视患者主诉并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为确保AAMI患者营养摄入充足,由责任护士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饮食方案。对两组AAMI患者均连续进行为期2周干预。
观察两组AAMI患者一般资料、护理前后心率指标变化〔主要包括心率、QT离散度以及QTC间期〕与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期间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猝死、心衰、震颤以及心源性休克)发生情况。采用自拟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护理前后AAMI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共包括情绪表现、疼痛缓解、饮食状况以及躯体功能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0~10分,分值与AAMI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分值越高则AAMI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项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率、QT离散度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QTC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率指标变化情况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情绪表现、疼痛缓解、饮食状况以及躯体功能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n(%)〕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由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坏死,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损伤患者心功能,甚至可并发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而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危及AAMI患者生命安全〔6〕。临床研究发现,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救助AAMI患者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对AAMI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巩固与提高临床效果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7〕。由于对AAMI患者实施的常规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因此难以满足AAMI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8〕。近年来有学者在针对AAMI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预见性护理的理念,是在充分了解患者疾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患者将来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一种预见性认识,并以此开展预防工作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有效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9〕。但在预见性护理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该护理模式既往对病情的评估受临床经验影响较大,因此对患者病情评估结果较为片面,容易受医源性以及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及进展的预测,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0,11〕。MEWS评分系统是近年来在国内新兴的一种针对AAMI患者的评分工具,可操作性较强,使得对患者病情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形象化、数字化,该评分系统的应用可有助分层评价患者的潜在风险,并有效预测AAMI患者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并据此开展积极有效地护理应对措施,在缩短抢救时间及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12,13〕。
本研究对AAMI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率、QT离散度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QTC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心率情况,有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发现,干预后干预组AAMI患者情绪表现、疼痛缓解、饮食状况以及躯体功能四个维度的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AAMI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同时干预后干预组AAMI患者护理期间甲状腺功能低下、猝死、心衰、震颤以及心源性休克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通过增加病房巡视次数以及密切关注高危时间段患者病情变化等措施,能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及时实施有效救治,从而可有效预防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效果较好。
总之,对AAMI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率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