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针推康复二区,广东广州 510000
脑中风病情影响极大,会导致患者生理状态、肢体功能受限,严重时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工、家属的悉心照护。脑中风是老年群体常见心脑血管病症,该疾病发病以后,患者的生理状态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有着肢体运动功能受限、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表现,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影响极大[1]。该次研究中,便利选择2018年5月—2020年9月入院治疗后脑中风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基于院部护理措施改革分组,对照组51例,护理组51例,探析常规医疗康复理念与早期中医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该院收治的脑中风患者共计102例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表法实施分组,未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措施的51例患者录入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52~64岁,平均年龄(58.45±1.35)岁。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措施的51例患者录入护理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52~65岁,平均年龄(58.75±1.45)岁。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均系自愿参与,且对研究知情同意。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影像学诊断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家属对该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患者存在主观意识,临床护理依从性强。
排除标准:合并终末期疾病、晚期肿瘤患者;合并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者;未签署调研意愿书者;因个人原因不愿意参加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基于患者脑中风病情,在康复护理措施实施期间实施作息指导、呼吸道清理、饮食方案制定、会阴清洁、生理清洁等多项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生理状态、病理情况有着显著的改善。
护理组基于传统中医康复理论,在常规康复护理阶段实施具有中医康复理论指导的康复干预措施,主要实施内容如下。
①按摩护理:中医按摩是以舒筋活络、促进气血运行为主的一种医疗干预措施,在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阶段,基于患者肢体功能受限、行动能力受限的病情表现,实施按摩护理干预,针对于患者双上肢、双下肢、背部等部位开展按摩护理干预,以按、揉、捏、抚4种手法,从患肢远心端至近心端开展按摩护理干预,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痉挛性收缩的发生,同时通过按摩背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背部长时间受压出现压力性创伤[2]。
②针灸干预:对脑中风存在口眼歪斜的患者,使用银针针刺迎香、阳白、牵正、地仓、人中、合谷等穴位,通过穴位刺激肌肉组织,改善局部血运,调节肌群的生理状态。对存在上肢功能受限、半身不遂的患者,针刺外关、曲池、太谷、阳陵泉、命门、关元、肾俞,改善神经状态;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针刺哑门、通里、玉液等穴位,刺激生理反应,调节生理状态[3]。
③情志护理:以中医学说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理论支持,指导患者心理状态,基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并指导患者进行养生锻炼,涵养心态;受限于脑中风患者的生理状态表现,在中医情志护理中,需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定期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联合患者家属开展中医情志护理,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心理康复带动生理康复[4]。
④饮食干预:基于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在饮食方面选择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维持营养均衡。基于患者血栓淤塞之症,增加瘦肉、猪肺、甲鱼、山药、核桃、百合、莲子等食物;基于痰浊阻肺之症,增加山药、薏米、红豆、扁豆等食物,通过食性调和完成患者的病情干预;基于患者血瘀血阻之症,可以选择红花、三七等舒筋活血的药物泡水洗漱。
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总分100分,50分以下为不满意,51~80分为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价项目共计4项,包括心理状态、机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会能力4项,每项10个评分项,分值1~4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好。
MNA:营养状况评分量表,评价内容包括人体测量、整体评价、膳食问卷、主观评价4项,评价分值处于24分以上为营养状况良好、评分分值处于14~24分之内表示营养状态一般,14分以下表示营养不良。
MBI: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总分100分,评价分值低于60分表示为生活基本自理、总分处于41~59分表示中度障碍、总分处于21~40分表示重度障碍、总分处于20分表示生活依赖。
FMA:采用肢体功能评定量表,其中上肢功能评分66分,下肢功能评分34分,分值越高肢体功能越好。
GAD-7、PHQ-9评价量表:其中GAD-7量表共计7项,分值0~3分,总分21分;PHQ-9共计9项,分值0~3分,总分27分,分值与负性心理情绪成正比。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组护理不满意1例,满意度98.04%,对照组护理不满意10例,满意度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前患者生活质量数据在组间数据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两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
采用MNA、MBI量表对患者生理状态进行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的MNA、MBI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组患者干预后MNA、MBI评分数据较之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BI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BI量表评分对比[(±s),分]
?
肢体功能评分中,干预后护理组肢体功能评分较之对照组患者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肢功能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肢功能对比[(±s),分]
?
干预后护理组患者两项心理情绪评价结果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比较[(±s),分]
?
受到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老年群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5];部分脑中风患者的发病因素与患者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在发生脑中风疾病的患者群体中,超过70%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障碍,丧失了工作能力与基本的生活能力[6-7]。相关研究表明体现:在中风患者发病后,接受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同时在康复护理方面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8]。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患肢、生理机能恢复,减少病情所致的生理功能障碍程度。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中,基于患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实施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生理状态[9]。该次研究中,基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在实施期间以中医康复理念为指导原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实施基础上增加具有中医康复特色的护理干预措施[10],如在常规日常护理中,体位姿势的护理干预方面增加按摩护理,通过调整体位姿势、按摩患肢、背部部位,更好地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避免气血瘀滞,改善生理状态[11-12]。又如在针灸刺穴的早期护理方面,完成卫生清洁后实施针灸刺穴康复措施,通过银针刺穴改善患者的局部生理状态,更好地促进患者的生理状态改善[13-14]。同时在康复护理措施实施期间基于治疗措施的实施,对其中存在负性心理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与病情干预,通过早期的中医情志护理,将患者的心理状态维持在一个较为平和的阶段,从而有利于接下来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实施[15-16]。同时更有效的将中医康复护理措施与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相结合,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变[17-19]。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8.04%,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39%(P<0.05)。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数据较之对照组4项相同数据,干预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MNA、MBI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干预后护理组上肢体功能评分(46.25±8.32)分、下肢功能评分(20.17±1.38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评分数据(40.35±8.21)分、(15.65±1.24)分(P<0.05),进一步证实了相关护理措施的临床实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心理情绪表现形式的改变,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该项研究结果与李丽[20]的研究中,探究组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5.66%高于对照组72.73%(P<0.05),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
综上所述,基于该院脑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阶段的病情干预中,中医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实施,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促进患者生理状态改善、心理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极大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