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云龙 安 娜
1.天津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学院 2.天津天狮学院
在工艺作品中,人们常把景泰蓝与牙雕、雕漆、玉雕合称为“燕京四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在铜质胎型上制作的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工艺者会选择质地较软的扁铜丝,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纹理图案焊在铜质胎型上,再在纹理内填充珐琅质地的色釉,最终通过烧制完成的传统工艺品。因其最先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且制作工艺相对成熟,此时期的作品又多以蓝色珐琅釉为主,因此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作为宫廷工艺品,不论是在用料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是相当讲究的,在制作用料上纯铜是使用最多的材料,其次为黄金、白银、珐琅釉料,原材料的价值不菲也是景泰蓝珍贵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景泰蓝之所以珍贵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景泰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与复杂,民间常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器”的说法,这么说也并非无道理,景泰蓝原本作为皇家专有的工艺艺术品,一共要经过108道工序,最少历时三至四个月才能完成制作。在这108道制作工序中,景泰蓝有五种独特工序,即掐(丝)、点(蓝)、烧(烤)、磨(磨光)、镀(镀金)。其中点蓝是最为重要且核心的制作工艺,点蓝是工艺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珐琅釉料,按照底板图案标注的颜色,使用小铲形工具,一点点地在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填入珐琅釉料。这一道道工序是编织在景泰蓝独有设计理念上跳动的音符。正因如此,在艺术效果上,景泰蓝才迥异于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工艺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与一些其他原因,导致其文化技艺的传承遇到了阻碍,目前能够延续景泰蓝文化、传承景泰蓝技艺的工艺大师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无法推广学习制作技术,又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让景泰蓝逐步走向国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景泰蓝的历史发展轨迹。
明代宣德年间是史学家们公认的中国景泰蓝手工艺制作的顶峰时期,并在此时诞生了“景泰蓝”一词。明代时期的胎,铜质较好,多数是紫铜胎,形体上略显厚重,所以造型上仿照古代原有制法的作品比较多,主要仿制的是青铜所用的彩釉,其都是天然的矿物质色彩,所以作品既深沉又逼真(如图1、图2)。目前故宫博物院藏的《青花蕃莲纹卧足碗》(如图1),就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代表作品,此器造型线条柔和,蕃莲风格的纹饰严谨而细腻,有异域风格。
图1 《青花蕃莲纹卧足碗》(明宣德) 故宫博物院/藏
图2 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盏托》(明宣德)故宫博物院/藏
景泰蓝工艺作品在清代初期还没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大多是沿袭了明代的制作风格,作品虽然缺乏独创性,但是制作工艺却比明代有所提高,清代作品呈现胎薄、掐丝细的特点,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一些。到了清代中后期,宫廷皇室的奢华风气对景泰蓝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这时期的景泰蓝作品要比明代的造型更加丰富,也更具实用价值,在样式的选择上除了基础的器皿造型外,还有立体的屏风、建筑物、动物造型工艺品、桌椅装饰和首饰装饰物件等(如图3)。我们可以看到从清代中期开始,景泰蓝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清代艺术审美的导向成了景泰蓝发展的助力因素。
图3 掐丝珐琅《爵杯》(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后期,皇宫内的手工艺人跑到民间开了维持生计的作坊,景泰蓝从皇家走出来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这种工艺才得以传承下来,但由于战乱等因素,此时景泰蓝的总体水平远不及前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抢救,在郭沫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并由钱美华大师和常沙娜先生在1956年成立了北京市珐琅厂,这样才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传承了下来。
如今,经过600多年的发展,景泰蓝技艺也可以称之为“铜胎掐丝珐琅”,已成为中华国粹,并于2006年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繁多,在制作过程中只要有一道工序出现差池,这件作品就会成为废品,不再具有景泰蓝独有的艳丽,所以每一件景泰蓝作品都是由工艺者精心制作而成,现在优秀的景泰蓝作品变得异常珍贵。景泰蓝的工艺发展之路行进至今,景泰蓝已不仅仅是一个工艺种类的名词,而是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景泰蓝精湛典雅的纹饰制作技巧、金碧交辉的迷人色彩、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作品中呈现出的民族风格,是其成为国礼的原因之一。
在历史的变革过程中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在发生着改变,工艺者用他们充满智慧而又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流传百年而又经久不衰的景泰蓝文化。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在原始的青铜制作方法上,融入了许多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文化的输入,在制作技法上还融合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法,是集多种工艺技法为一体的复合型作品,堪称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传承了600多年的工艺品,景泰蓝在元、明、清时期代表着尊贵的地位与权力,只有皇宫中的贵族才可拥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景泰蓝工艺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皇宫,来到大众的面前。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釉料的选择上,明代时珐琅料作为景泰蓝制作的主要原料,其颜色种类繁多,制作时会使用油剂配以不用颜色的珐琅料调制成糊状进行填涂,这样的制作方式使景泰蓝烧制完成后呈现出釉面肥厚、色泽晶莹透亮的效果。
到了清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配色、纹饰、造型上都更加生动丰富。清代景泰蓝大多不会使用珐琅,而是大多采用彩釉料,致使景泰蓝的釉面缺少光亮。由于景泰蓝在此时期一直为皇室所独有,作品风格大多也以个人审美为导向。到了乾隆时期,景泰蓝工艺已达到巅峰,作品的风格也是极尽奢华。
纵观景泰蓝的历史作品,在制作纹样的选择上,工艺者使用花草等植物类的装饰纹样最多,奇瑞异兽等动物类的装饰纹样次之,而最少的是以人物为原型的装饰纹样,这三类装饰纹样在风格的展现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征,所以在欧洲等地景泰蓝的装饰纹样通常被译为卡通图片。景泰蓝在制作载体的选择上,以乾隆年间为例,应用比较广泛,不论是宗教用具还是生活器具的设计制作中都有景泰蓝的身影。由于器具载体形态的不同,可以展现的装饰纹样也会随之变化,器具的选择大到熏香香炉,小到发饰首饰等,其中纹样的结构也都随着载体的形态有着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历史作品中花草植物类的装饰纹样最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创作者的不断揣摩,景泰蓝的釉料选择与制作工艺都逐渐产生了变化。但是其装饰纹样的选择上却展现出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路线。目前景泰蓝的工艺创作者把这种拥有神奇魅力的传统工艺进一步与现代的产品结合在一起,深度加工和融合,创造出了属于景泰蓝时代的新文化。
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法传承至今,若想发展必始于创新,但在固有材料与工艺上如何创新,需要一代代手工艺者不断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称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的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张同禄大师,通过对景泰蓝工艺的创新研发创作的“珐琅珀晶”获得国家专利。“珐琅珀晶”技法突破了景泰蓝传统的金属胎体工艺限制,结合了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传统装饰绘画技法,将传统的立体制作转变为在平面上进行艺术创作,完成了景泰蓝壁画、景泰蓝屏风等工艺品(如图4)。这对景泰蓝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图4 珀晶景泰蓝《锦绣前程》张同禄/作
在景泰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众多传统艺术也想融入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与其美妙的色彩,景泰蓝版画制作的发展便是最好的见证。景泰蓝版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版画与精湛的景泰蓝技艺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是从景泰蓝传统工艺中的掐丝与点蓝制作技法里延展创新的一种艺术,不同的制作载体,例如铜板、木板、亚克力水晶板等材料都可成为景泰蓝的艺术创作载体。景泰蓝工艺版画作品《莲花悦》(如图5)正是在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糅合油画、国画、浮雕、彩绘等多种绘画手法与制作工艺,手工近20道程序打造出的具有非凡艺术价值的作品。因为景泰蓝版画具有比较明显的装饰感且具有现代风格,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其作为装饰画挂于家中,提升家居装饰的品位。
图5 景泰蓝工艺版画《莲花悦》
如果景泰蓝工艺仅仅是在工艺品领域一枝独秀,那么其发展之路必然是狭窄的,在一代代工艺大师的不断钻研与探索中,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已与中国众多传统工艺技法和西方现代工艺技术有了互通与创新。目前很多环境艺术装饰中都融入了景泰蓝工艺,包括室内外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工程等,并且景泰蓝作品作为中国瑰宝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例如艺术家钟连盛在新加坡佛牙寺制作的超大型《景泰蓝转经轮》作品(如图6)。
图6 《景泰蓝转经轮》 钟连盛/作
景泰蓝除了在景观工程上大放异彩外,为了能够在民间发扬景泰蓝文化,让景泰蓝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北京市珐琅厂还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将景泰蓝工艺融入茶品、酒水等产品外包装设计,通过包装形态或图片的形式,使景泰蓝这门传统工艺更具实用价值。并且,为了景泰蓝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中国邮政选择将景泰蓝作品作为邮票的图标推广发行,于2013年4月21日发行了设计师夏竞秋设计的6枚《景泰蓝》邮票(如图7)。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从平面中感受和了解景泰蓝作品,需要在邮票中展现出景泰蓝独有的样貌与光泽,为此中国邮政在邮票的制作上也是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采用了调频超高网线多色印刷方式,将色彩印于票面上层,金属油墨印于色彩层面下,使金属的丝丝光泽透过上层色彩,展现出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样就完美地呈现了景泰蓝工艺品独有的那种色彩与质感,票面精致且具有意义。
图7 《景泰蓝》邮票 夏竞秋/作
如今的景泰蓝工艺作品不再是皇室独有,而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在作品的制作工艺方面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让我们看到了景泰蓝的发展方向与希望,景泰蓝的工艺创作者恪守本心,致力传承,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中寻找属于景泰蓝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