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1-07 08:24陆颖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课程

文∣陆颖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中小学均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展符合各个学段特点的劳动教育。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高中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眼界见识,一些在低年级开设得很成功的课程不一定适合高中学生;其次,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和精力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劳动教育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在实践中构建了结合学校特色的“三级四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以战略眼光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兴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需要以战略眼光定位学校的劳动教育,做好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综合性课程,是超越单一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行为,涉及各类型专业课程、各学科渗透课程、校内外各种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着眼全局部署开展。整合资源,互为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劳动教育全员、全程、全面发展。为实现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这一目标,学校首先从组织架构入手,跳出单一学科教研组模式,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由各学科组优秀教师组成的跨部门、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心,负责劳动教育的全面统筹开展,从而实现全校一盘棋,以大格局、大战略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学校完善保障制度,研究制定了《劳动教育实验教师管理办法》,在培训、绩效、评价上给予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探索,共同打造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三级四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见图1)。“三级四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分“普及”“拓展”“提高”三个层级。其中“普及”课程分两类:以普及现代劳动技术技能为目标的劳动基础必修课程;以培养和加强学生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品质为目标的学科渗透课程。“拓展”课程是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目标建设的特色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劳动创造能力,发掘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项目实践课程。“三级四类”课程共同推进,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创造全方位构建一体化、有层次、出实效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

图1 “三级四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以普及现代劳动技能为目标建设的必修课程

为保障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应建设好常态化必修课程。学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行整合技术类课程的模式,在有限课时的前提下,首先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面向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让学生从进入高中开始就掌握必要的现代劳动知识与技能,为适应新时代的劳动,提高劳动水平打下基础。

此外,已在小学、初中开展得有声有色的传统劳动课程如种植、手工等不太合适在高中简单重复,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宜结合高中的学段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更适合高中学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此,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及突出高中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以专业化为方向,走普及现代劳动技术路线,整合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开设如3D设计与打印、激光雕刻与切割、数字化摄像与制作、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现代专业技能学习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劳动的新知识新技能,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开设有创新思维与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通识课程,让学生掌握新时代劳动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劳动教育向专业化、创新型发展。

学校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专业化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劳动必修课程以走班选课模式进行,学生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必修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导向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同时,个性化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长,做好学习规划,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劳动教育课程常态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符合高中学段特点,为高中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可持续、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以渗透劳动教育为目标建设的学科渗透课程

除技术类专业课程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学科课程所占的教学比重更大,更是高中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学科知识实践两个方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非常重要,其将伴随并影响人的一生,学科渗透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可劳动、主动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怀,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其次,劳动教育是综合性、实践性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学科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方法、文化修养价值等,都可以成为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元素,在学科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首先可以从学科德育入手,劳动教育与学科德育相融共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劳动教育不是在学科德育中简单植入劳动,而是挖掘学科德育教学本应具有的劳动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学科德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从“做题”向“做人做事”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劳动教育与学科德育不是简单的加法,而应立足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使劳动教育和学科德育元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有机融合。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的显性线索,劳动教育是渗透在学科德育背后的隐性线索。如 “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文是传道的载体,其中的道即可以是劳动教育中的各种元素。各学科依据本学科的学科思想、课程标准等,既可以着眼各学科都应承载的劳动教育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等,又可以挖掘本学科应承载的学科特色劳动教育元素。以较难渗透劳动教育的文科学科为例,同样可以发掘出不少的融合点,如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文化视野教育,可渗透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英语学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历史学科中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辨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具备价值关怀、人文关怀,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

其次是在学科渗透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可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劳动教育目标,使劳动教育成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可在课程实施中提出劳动技能要求,让基于学科知识的劳动实践渗透其中;可对学科教学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某些环节;可在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扮演劳动者的角色。在教学实施上,项目式学习是学科劳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创设有一定挑战性的结合学科知识的真实情境项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劳动的关系和乐趣。项目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可参与或可感受的,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富含劳动教育价值的,将学科知识与做人做事相关联,将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关联,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旨在让劳动教育实现全方位覆盖,让所有学科教师成为劳动教育教师,让所有学科成为劳动教育的载体,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延伸,才能落实劳动教育的效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意义。

四、以进一步丰富学生个性化劳动体验为目标建设的特色校本课程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拓展”层级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在“普及”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学生兴趣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学生劳动体验的特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现代劳动技能,开展生产性、服务性劳动。

结合生产性劳动的特色校本课程多涉及理科领域,如《融合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建模》课程,让学生学习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数学模型的运算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三维产品设计》课程,学生在劳动必修课中已掌握了3D设计软件使用的基础上,在此课程中将根据实际产品要求进行实战设计,同时还能参加各类相关设计比赛;如《汽车结构与驾驶》课程,教师结合物理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和驾驶理论;再如《激光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手机应用程序开发》《航空模型设计与制作》《中草药创新种植及应用》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实践各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劳动水平。

结合服务性劳动的特色校本课程以文科课程为主,如《茶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茶具的设计与制作、茶叶的种类和种植、品茶的步骤和礼仪,同时还能让学生通过茶文化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特点和差异;如《剪纸艺术》课程,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表演与影视创作》课程,让学生化身导演、演员、摄像和制作人员等,体验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审美情趣;又如《珠海研学旅行指南》课程,让学生化身导游,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文化特色,发掘本地研学旅游特色资源,做本地文旅宣传的使者。

此外,服务性劳动还可结合学生活动开展,学校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和机会。如礼仪课程与学生志愿者活动结合,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后可加入礼仪队,参与校内各类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如戏剧、舞蹈、合唱、乐队等各类学生特长团体,承担校内大型活动的演出,把服务性劳动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特色校本课程还可以以丰富职业体验为目标,帮助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行业的认识、对大学专业的了解,都将对学生的未来抉择产生重要影响。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相结合,了解职业特点、技能要求、劳动性质,进而确定人生目标,并进行选科、志愿填报等学业与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规划管理四个阶段,将贯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综合实践项目,是培养提高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途径。

五、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的创新项目实践课程

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劳动的重要特征。创新项目实践课程的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发掘创新型人才。

创新项目实践课程可以是跨学科实践的STEAM课程,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还可以是各类创客活动或比赛项目。为促进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学校打造各类开放平台和创作空间,建有如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机器人训练基地、诺贝尔英才计划合作培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等多个科技劳动活动基地;建有航空航天科普室、机器人工作室、3D打印室、科技创新教室、创客圆梦展厅、航模制作室、技术作坊等多个实验活动场所。场所开放式管理,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各实验场所和设备,实施自主研究性学习和创作。

学校以学生社团建设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学生自发组建了多个与科技创造相关的社团,如创意电子社、水上机器人社、虚拟机器人社、无人驾驶社、AIBO社、古源草药社、宇宙物理社、3D创客社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孕育创造提供土壤。

学校积极搭建校外专业平台,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遵义医学院、中航通飞研究院、格力电器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科技企业共同搭建劳动教育创新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团队指导学生进行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学习。

创新项目实践课程突出的是创新创造,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劳动素养的综合提高,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知行合一,以智促劳,以劳促智的相向良性循环。

六、结语

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是难点也是机遇,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将是打通学科知识壁垒,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应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有重点、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三级四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基础知识学习到综合实践创新,由全员普及教育到精英人才培养,实现了“全员全程全面”和 “因材分层施教”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