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娜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内科,河南滑县 456484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可同时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等的情况[1-2]。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等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发生人群也在不断年轻化[3]。糖尿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能为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则会增加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其预后[4-5]。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西药为糖尿病患者治疗,虽然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长时间用药,可能会引发相关不良反应,应用价值并不理想。中医将糖尿病划分为消渴的范畴,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肾阴亏虚型、气阴两虚型、胃热治盛型、肺热津伤型等,其中气阴两虚兼血瘀型较为常见[6-7]。参芪地黄汤是中药方剂的一种,其具有健脾补肾、活血祛瘀等作用,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8-9]。为探究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血糖指标的影响,该研究以2018年1月—2021年1月80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常规西药联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对治疗的结果分析,以此总结参芪地黄汤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以该院收治的80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
研究组中,年龄35~75岁,平均(57.45±6.03)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7.65±1.57)年;体质指数20.2~36.4 kg/m2,平均(27.56±3.01)kg/m2;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中,年龄34~73岁,平均(58.02±5.17)岁;病程2个月~19年,平均(7.44±1.60)年;体质指数20.5~36.5 kg/m2,平均(27.61±2.87)kg/m2;男21例,女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着较好的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该研究,且该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国糖尿病诊治指南》确诊存在糖尿病,且为气阴两虚兼血瘀型;②肝肾心等功能基本正常;③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精神、智力异常者;③药物过敏史者;④合并严重并发症者;⑤全身感染者;⑥难以对该研究积极配合者。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即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20~60μg/kg诺和锐30干预,每天早餐前、晚餐前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给药剂量。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主要的药物成分为15 g党参、15 g茯苓、30 g黄芪、15 g泽泻、15 g牡丹皮、15 g生地黄、15 g丹参、10 g川芎、10 g山茱萸、10 g红花、10 g当归、10 g桃仁。若患者肢体麻木,则加威灵仙、川牛膝;若患者盗汗,则加煅牡蛎、龙骨;若患者失眠心悸,则加远志;若患者视物模糊,则加枸杞、女贞子、蝉蜕;水煎煮,患者口服用药,1剂/d,分早晚2次用药。
两组均以10 d为1个治疗的疗程,共计治疗5个疗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并给予其运动、饮食等指导干预。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作研究,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中医症状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效果评价:显效:患者的疾病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其空腹血糖(FPG)<7.2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8.3 mmol/L;有效:患者的疾病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其空腹血糖<8.3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血糖水平:FPG、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中医症状积分:主要为乏力、口干、畏寒、肢体疼痛,每项0~3分,分数越高,即代表症状越严重。
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皮疹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两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 h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8.14±0.37 8.20±0.41 0.687 0.494 5.52±0.36 6.43±0.27 12.790 0.001 14.32±2.01 14.29±1.98 0.067 0.947 8.13±0.52 10.27±0.46 19.495 0.001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9.16±1.12 9.20±2.15 0.104 0.917 6.32±1.47 7.16±2.03 2.120 0.037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乏力治疗前 治疗后2.31±0.22 2.29±0.18 0.445 0.658 0.52±0.14 1.17±0.20 16.839 0.001口干治疗前 治疗后2.28±0.41 2.32±0.57 0.360 0.720 0.46±0.13 1.30±0.25 18.854 0.001畏寒治疗前 治疗后2.29±0.31 2.27±0.28 0.303 0.763 0.50±0.26 1.13±0.15 13.274 0.001肢体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2.26±0.27 2.31±0.29 0.798 0.427 0.52±0.26 1.30±0.39 10.525 0.0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疾病的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群[10]。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或其生物作用被破坏。若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血糖水平较高的状态,则易引发心脏、血管、神经、肾、眼等功能障碍或慢性损伤[11-12]。中医将糖尿病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主要是机体津液耗渴、脉络失调,可引发气促、烦热、盗汗、自汗、咽干口燥、心悸失眠、倦怠乏力等症状[13-14]。常规胰岛素等在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中药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更好改善患者的病情。
该研究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两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水平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表明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的效果好,可更好促进患者血糖、症状积分的改善,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将糖尿病划分为“消渴”“水肿”“虚劳”等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阴虚,治疗应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参芪地黄汤中的牡丹可清泻相火,黄芪可益气,山茱萸可补养肝肾,党参可益气生津补肾,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益气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病情[15-16]。现代研究显示,黄芪、党参、茯苓能够发挥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且可起到镇痛、抗炎的效果。参芪地黄汤在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应用,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以此促进患者血糖水平、中医症状积分的降低,提高治疗的效果[17]。
综上所述,参芪地黄汤加减应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效果好,安全性高,可更好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减轻其疾病症状,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