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玉,张 弛,王 莹,杨海明,顾拥建,袁裕忠
(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0;3.南通凤之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0)
孔雀属鸟纲鸡形目雉科,主要分为2个种类,分别是蓝孔雀和绿孔雀,前者主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后者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缅甸、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等。我国境内主要是饲养蓝孔雀和绿孔雀,此外,还有蓝孔雀的变异种——白孔雀,但仅用于观赏。因绿孔雀在我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存量少,禁止捕杀,所以蓝孔雀是我国饲养的主要品种,饲养量大,主要用于观赏和食用[1]。
从1987年我国饲养蓝孔雀开始,至今蓝孔雀养殖已经遍布全国。孔雀被誉为“百鸟之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除此之外还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孔雀辟恶、能解大毒、百毒、药毒”。中医认为孔雀具有滋阴清热、平肝熄风和软坚散结的功效[2]。除了独特的药用价值外,蓝孔雀食用价值也高,肉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达28.18%,脂肪含量仅0.41%,肉品质远远高于鸡肉、牛肉和羊肉[3]。氨基酸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孔雀蛋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锌,1个孔雀蛋的硒含量是鸡蛋的600~700倍。
孔雀性成熟日龄一般为700~1 000 d,性成熟前期,雄雌不易分辨。随着日龄增长,越来越易辨别,雄性在4~8月份羽毛颜色较其他月份更加艳丽,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宝蓝色,光鲜亮丽。在发情期间,雄孔雀利用开屏、抖羽、拥抱等方式吸引雌孔雀的注意。雌雄孔雀非繁殖季节时在羽毛颜色上无区别[4]。孔雀蛋壳厚,重120~140 g,每只每年产20~30个[5],产蛋量少。为提高产蛋量,笔者将从光照、营养等方面探讨提高蓝孔雀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旨在为孔雀养殖户的生产提供参考。
在家禽生产中影响生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表型是基因和环境共作的。个体拥有良好的基因,没有适宜的环境,很难把表型发挥到极致。环境因素中的光照对家禽生产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光照对家禽的影响除了通过眼睛-视网膜-下丘脑通路外,还可直接穿透颅骨,作用于下丘脑和松果体来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对机体产生影响。后者主要是一些波长较长的光,穿透力强,比如红光可以刺激禽类的性腺发育,用红光照射公鸡,会促进睾丸的发育。
光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机体内激素分泌的水平,光照时间长时,会促进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黄体素的分泌。李军功等[6]发现非繁殖期间每日18:00至次日6:00采用40 lux白炽灯进行人工补光,蓝孔雀的繁殖期显著提前,产蛋数量增加,而且孔雀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无显著影响。沈曼曼等[7]也发现,光照时间对孔雀的产蛋量有一定影响,不同的光照时间对蛋重、蛋形指数有显著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对家禽的开产时间影响不大,但是卵泡的发育程度与光照程度成正比[8],光照影响蓝孔雀的产蛋性能可能与其卵泡发育程度相关,综合以上所述可知,光照与禽类产蛋性能密切相关,在蓝孔雀非繁殖期补充适宜的光照可以增加其产蛋量。
孔雀为杂食性动物,在野生条件下,集体采食栖息,主要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也吃蟋蟀、蝗虫等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是饲喂配合饲料。人工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饲料配合的合理性对孔雀的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果饲料配比不合理,不能满足其需求,会减少其增重和产蛋,因此,饲料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是影响孔雀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郭瑞萍等[9]发现,随着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蓝孔雀的产蛋量有显著差异,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也显著影响其采食量,19%的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蓝孔雀的产蛋数量和受精率。顾拥建等[10]发现,20.07%的蛋白质水平最适合81~180日龄商用蓝孔雀,商用蓝孔雀的蛋白质水平需求高于种用蓝孔雀,可能因为商用蓝孔雀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期,其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8.18%;此外,商用蓝孔雀肌肉的生长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大,低蛋白质水平不能满足正在生长中的孔雀的营养需求。在生产中,应该根据孔雀不同日龄给予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以满足其对营养的需求,提高其生长性能。
在生产中蓝孔雀的孵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孔雀养殖业的发展,孵化期间的温度和湿度影响其孵化率,人工孵化能够很好地控制温度和湿度。孔雀蛋的孵化期为27~28 d,孵化方式分为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孵化的应用越来越广。
人工孵化主要分为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前者在孵化期间温度保持恒定,即整个孵化期间,孵化器温度37.0~37.5℃;后者针对胚胎的发育规律,不同胚龄提供不同温度[11]。恒温孵化与变温孵化温度对照见表1。张京和等[11]发现变温孵化采取的温度前期高、中间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变温措施,符合孔雀胚胎发育的规律。张孝和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变温孵化的逐渐降温措施与胚胎发育规律相吻合,早期孵化温度较高对蛋壳的结构产生了破坏,蛋壳通透性增加,导致水分蒸发加快,蛋重减轻,有利于孵化率的提高。变温孵化的每个阶段的不同温度与胚胎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吻合,合理性更高,与恒温孵化相比,前期的高温使蛋壳通透性增加,在孵化后期利于幼雏的啄壳,使得孵化率有所提升。人工孵化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孔雀的出雏率,大幅度提高了孔雀养殖业的效益。
表1 恒温孵化与变温孵化温度对照
环境调控、营养调控、孵化技术影响孔雀养殖业的发展,人们对家禽的环境、营养、孵化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蓝孔雀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全面,需要加大科研投入,解决特禽养殖业的技术难题,推动特种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