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四民 阎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近年来,全国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探索并建立了“以分期分区为基础、以专业中心为支撑、以科学戒治为核心、以衔接帮扶为延伸”的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其中衔接帮扶延伸工作赋予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新的使命和要求,作为衔接帮扶延伸工作内容之一的戒毒康复就业基地建设,就是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延伸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衔接帮扶工作的目标是要力争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与社会各方有效对接,实现戒毒康复指导社会化延伸。具体讲就是要让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简称解戒人员)出所后能够继续接受各方监督,感受社会关怀,开始新的生活。
衔接帮扶的主要任务,一是搭建解戒人员与禁毒部门、社区戒毒(康复)部门、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对接平台,提前签订帮教协议;二是确保对解戒人员出所必接的落实;三是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给予心理支持、拒毒防复吸训练等;四是开展禁毒戒毒知识宣教;五是了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开展回访、帮扶等;六是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给予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其更好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衔接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需要社会多个部门共同推进;二是任务繁杂、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出所再就业将是前五项工作的落脚点,是确保解戒人员转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后报到率、管控率、执行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戒毒工作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戒毒康复就业基地就是为促进再就业搭建了一个平台。
根据对所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和出所戒毒人员的回访反馈,无生活来源、不被社会接纳是解戒人员复吸的重要原因。当前,在禁毒打击和戒毒宣传力度不断加强的双重态势下,经过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2+3”模式管控,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已经具有强烈的“以正常人的身份过正常人的日子”迫切心态,愿意通过就业减轻家庭困难,自食其力,证明自己。但吸毒经历往往成为这一特殊群体就业的一种制约,个别再就业人员就是因为不完全被社会、企业、周围人所接纳,从而被一些曾经的“毒友”钻了空子,再次被引诱复吸,走上不归路。
所以,帮助这类人员再就业,让他们自食其力,能够有生活保障,能够重拾生活信心,不再复吸,是公安、司法、民政、人社、街道社区等部门联手做好衔接帮扶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据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万柏林社区康复综合指导站数据统计,太原市万柏林区近三年来社会刑事案件平均下降46%左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就业基地基础普遍薄弱、不具规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场所自建模式。自劳教场所转型以来,戒毒场所继承了原来的外工队基地,主要以所属企业形式存在。优势是安排用工灵活,便于人员监管。局限性是易受经济形势、企业效益以及政策性影响。如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西凌井金属镁厂、万鑫洗煤厂等所属企业,建厂以来曾以外工、试工、合同用工等形式为解戒人员安排就业,但受企业经营效益等影响,2011年后已不再安排就业。
二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模式。优势是安排就业灵活,戒毒场所不需过度考虑企业效益。局限性是用工单位对解戒人员管控力度偏弱,在纯粹的供需关系下解戒人员留用工期较短。以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就业基地山西聚成绿洲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16年以来,每年都为戒毒所安置解戒人员,并为他们优先安排食宿,量才使用,为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企业对他们的一些监督措施没能及时跟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相继离企,甚至有解戒人员复吸。
三是其他社会运作模式。主要指戒毒人员参加戒毒所组织的创业培训获证后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自谋生计,如开饭店等个体经营。优点是发挥所内职业技能培训作用,就业灵活,就业见效快。局限性是就业人员较少,形式比较单一,相对成本高。十数年来,数十名解戒人员依托戒毒所创业培训获得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成功就业,他们主要集中在个体经营领域,有饭店老板、水果商户,也有从事种植、养殖等行业的,但他们大多只限于维持自己生计,在出所人员中占比相对较小。
可见,以往就业基地规模、运行等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新时期新任务要求我们打造一条围绕“开展所内职业技能培训+所企就业推荐+加强企业延伸管控管理+扶持企业发展+拓宽解戒人员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自食其力成功戒毒”为主线的综合型就业基地建设思路,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将是一个戒毒场所与社会各方资源有效融合的策略,可操作、见成效、利长久。
戒毒康复就业工作是集所内日常教育、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身体康复训练、出所回归设计和所外康复戒毒、保证生活来源、开启新的生活为一体,并贯穿始终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一、积极引导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坚定戒毒决心、重拾生活信心、强烈就业意愿。这是做好就业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日常管教工作中强化戒毒场所的教育矫正功能,发挥统一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和辅助教育的职能作用,引导戒毒人员尽早树立学技能、再就业、重走人生路的愿望,并且通过日常培训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还有遇到困难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毅力。为给积极参与的戒毒人员定个好目标,做个好规划,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英文缩写)为主导的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为所内戒毒人员再就业量身定做了一个平台,该项目从戒毒人员入所开始就制定个人创业目标,帮助他们从心理上逐步减少对毒品的依赖,操作上更偏重于个人兴趣和一技之长的培养,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烹饪、电脑、园艺等培训项目,如同培养初中、高中优秀毕业生一般,让戒毒人员找回自信、主动就业,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让他们彻底远离毒品。由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制作的视频作品《渡人》,就是取材于所内解戒人员姜某某和杨某某为代表的创业原型,该作品也获得了2020年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三等奖等荣誉。
二、针对性开展所内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这是戒毒人员所内戒治与走向社会的有效衔接,是他们再就业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技之长或熟练工就会优先录用。所以,从优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始,就要立足实际、面向就业,把所内习艺项目、人社部门相关政策、企业用工需求等因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戒毒场所现有资源,争取更多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为戒毒人员再就业助力。例如,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近来结合现有习艺项目陆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联合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下发培训合格证书,既提高了部分习艺项目劳动效率,也着手为戒毒人员出所再就业提供了培训,可以不间断地为企业培养熟练工人,降低企业成本。近年来,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还与太原市人社部门合作定期开展就业供需推进会等,每年为戒毒人员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选择机会。2018年,所内1名残疾戒毒人员在所内组织的双向推介会上展示出自己的文艺特长,与聚成绿洲食品有限公司签定就业协议,安置后企业发挥他的特长搞宣传,他也成为了企业“金话筒”。
三、加强就业基地解戒人员的日常监管和规范化管理。这是再就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所在。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建立健全就业基地用人管人的相关制度。对解戒人员,就业基地要做好用工衔接,执行好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好岗前相关培训,靠制度管人管事,但也要尽可能对他们在思想上多一些尊重、工作上多一些关注、生活上多一些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规范管理的同时还要有“归属感”;要利用好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根据解戒人员在所内的技能培训情况、个人特长、特点以及他们解戒后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表现、出勤、奖惩等建立个人档案,以便掌握解戒人员的动态;实践中要执行好用工合同和监管协议,不能出现不能管、不会管的情形,从制度上和执行上堵住解戒人员在就业期间复吸的漏洞。
2.经常组织学习、回访和帮扶。戒毒场所一是要与就业基地驻地公安、民政、人社、街道社区等部门沟通联络,对口帮扶基地解戒人员;二是要与解戒人员家属建立联系,与他们形成“统一战线”,动员他们做好解戒人员工作,及时了解和反馈解戒人员的情况;三是要经常下沉就业基地,组织解戒人员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听取他们的就业情况汇报,对有困难人员进行帮扶,对思想认识出现偏差的人员进行疏导,为他们争取其他救济、救助,让解戒人员真真切切感受到政府更多的关爱和温暖,更快融入社会,更早走上健康就业之路。
3.建立定期监管制度。解戒人员与就业基地或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时,就要与县区禁毒办及其主导下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以及本人家庭签订一定期限的管控协议,协议中要明确各方的监督职责、办法和应尽义务。要参照社区戒毒人员尿检规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检、尿检等工作,要让家庭主动监督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要通过规章制度和全方位管控促使解戒人员彻底放弃复吸的想法,也要让就业基地用工方吃个“定心丸”,减少企业的顾虑。
4.树立再就业典型。戒毒场所要经常与相关部门联合在就业基地开展技能比武考核,对再就业成绩优秀的解戒人员颁发证书、给予政策扶持、开展社会宣传等,如邀请以就业(戒毒)成功人士身份现身说法做报告等,今年“6.26”期间,虽然受疫情防控影响,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仍组织3名解戒就业人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在全所戒毒人员中进行现身说法,一是他们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教材;二是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肯定,将更加激励他们的就业信心,激发更多戒毒人员和解戒人员立志就业、主动就业。
四、加强就业基地日常联络扶持。这是确保再就业基地建设推进的有力举措。出所戒毒人员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对内应该加强基地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用工需求;对外应该为企业护航,与公安、民政、街道、人社、财政等部门积极沟通,尽可能为基地企业争取优惠,扶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力推他们做大做强、规模化发展,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志愿团队积极参与禁毒工作和就业基地建设,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创建和谐无毒社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