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丹,韩 柳,巴馨悦,李玲玲,李 改
1.吉林医药学院 临床医学部,吉林 吉林 132013;2.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超声科,吉林 吉林 132013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根据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1]。我国脑卒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东北地区脑卒中的患病率、发病危险分级、致死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全国及地区性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采集吉林市的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较少[2-3]。本研究旨在探讨吉林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现状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居民针对性的脑卒中三级预防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将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 0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卒中组,将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的1 210例未患缺血性脑卒中者纳入非卒中组。卒中组患者均符合2018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标准[4]。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纳入危险因素包括:明显超重与肥胖(体质量指数≥26 kg/m2),饮酒,吸烟,运动缺乏,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超声检查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标准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局限性增厚的凸起型斑块和内中膜厚度≥1.5 mm弥漫型血管壁粥样硬化的弥漫型斑块[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性别比例比较采用非参数χ2检验。线性趋势分析采用非零相关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卒中组患者年龄人口性别比例比较 卒中组男性、女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88%比40.12%,P<0.05)。男性、女性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P<0.05)。60~69岁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60%比29.33%,P>0.05);年龄<60岁患者中,女性少于男性(11.69%比31.33%,P<0.05);年龄≥70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58.71%比39.33%,P<0.05)。见图1。
图1 卒中组患者年龄人口性别比例比较
2.2 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所占比例比较 卒中组饮酒、吸烟、运动缺乏、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所占比例比较/例(百分率/%)
2.3 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饮酒(比值比1.361,95%可信区间1.008~1.836)、吸烟(比值比1.627,95%可信区间1.260~2.102)、运动缺乏(比值比1.433,95%可信区间1.170~1.754)、血脂异常(比值比1.347,95%可信区间1.077~1.685)、高血压(比值比1.648,95%可信区间1.358~2.000)、糖尿病(比值比1.523,95%可信区间1.232~1.884)、颈动脉斑块形成(比值比1.575,95%可信区间1.218~2.037)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P<0.05)。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性最强的3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颈动脉斑块形成(比值比分别为1.648、1.627、1.575)。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多种相关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导致的,掌握其流行病学现状,明确其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有效的一级预防,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
通过本研究结果推断可得,吉林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年龄人口性别比例有如下特点:(1)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女性;(2)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3)男性患病年龄更加年轻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病率上升更快。脑卒中患病率性别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引起。雌激素通过调节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女性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更低,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更好,这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低、患病时间推后的临床表现。绝经是女性脑卒中风险的转折点,女性绝经后失去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管病变范围广、严重程度高,脑卒中患病率逐渐超过男性,且发病情况及预后更差[6]。
多项相关调查在抽样设计、年龄人口性别比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但通过比较仍然可以发现,由于环境因素及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吉林地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明显超重与肥胖、饮酒、运动缺乏的暴露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7-9]。本研究分析了7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结果显示,按关联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高血压、吸烟、颈动脉斑块形成、糖尿病、运动缺乏、饮酒、血脂异常。这提示,增强居民的保健意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坚持体育锻炼,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颈部血管超声筛查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根本可行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明显超重与肥胖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是在纳入患者时未区分卒中时间所造成的偏倚。卒中发生后,肢体功能、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患者主动或被动改变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超质量和肥胖的比例下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卒中组血脂异常比例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脂代谢指标与体质量指数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脂代谢还受到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10],血清脂代谢指标比体质量指数更稳定,难以通过短期干预起到效果。颈动脉是脑组织的主要供血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11]。本研究中,卒中组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所占比例高达87.62%,且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比值比1.575,P<0.05)。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建立更为科学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价体系。颈动脉斑块的特征也提示着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其他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和易损性,有效预防斑块体积增大、破裂,增加斑块稳定性,减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增强居民的保健意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坚持体育锻炼,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颈部血管超声筛查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根本可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