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的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1-06 05:03冷家融于晓慧刘永胜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冷家融,于晓慧,赵 悦,马 迪,刘永胜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专业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对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政治思想显性教育与隐情教育的关系,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全程育人,寻求合理的教学路径,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9个要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2]。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配套措施与实施方案。2020年11月26日吉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吉林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确立“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工作目标,并提出五大建设任务:“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水平、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这为课程思政建设向前推进与深化,提供了更加具体、科学、目标化的建设路径,也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了明确的建设目标。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准,构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3],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一、地方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的提出

民办本科院校,在此指已通过教育部转设评估的普通民办高等学校以及尚未转设的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独立学院普遍历经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00—2004年的民办二级学院设置阶段;第二个阶段:2004—2008年的民办独立院校阶段;第三个阶段:2008年至今独立院校转设为民办普通高等院校阶段。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公告,就拟同意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等33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进行公示。可见,独立院校转设的进程明显加快。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4];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5]。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一书中也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由此可见,从2012年至今,国家一直倡导立德树人,强调其重要性。“立德树人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从文化赓续的角度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新方向”[6]。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

课程思政是 “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改革各个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即寻求专业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并通过渗透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7]。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8],推广课程思政建设。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2月27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9],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0],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高等院校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推进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交流研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实情况,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说:“半年多以来,各地和高校认真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整体规划、教师育人能力、示范引领、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有力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取得明显进展。”[11]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及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一线教师代表作交流发言。其中,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指标体系,加强定性考查和定量考核,引导高校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可见,上述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走在了前面。

(二)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全国的民办本科院校自2008年以后都面临着转设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分类管理以及应用型转型的重要任务。各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从启动到见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是集中宣传、展示、交流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笔者从其“高校思政课”“经验交流”“载体活动”3个版块中对民办及独立院校发布的信息量进行了调查,结果为民办及独立院校发文量分别占该版块信息量的16%、13%、20%,其中两所院校的数据在3个版中均位于前列,但有3所院校尚未发布过相关信息[12]。由此说明了各院校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以上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民办及独立院校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公办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也正是由于民办及独立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尤其是建校初期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甚至是教学仪器设备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主办学校的支持。虽然随着独立办学的推进,但由于学科、专业的相近,仍有相当数量的师资来源于原主办方学校。民办及独立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多为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及留校学生、重新择业的有专业技能和相关工作经历的来自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军事院校自主择业或退休人员;兼职教师是在其他高校或单位任职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在本校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正是因为教师的来源比较多元,其职业素养、政治背景、政治理论基础、思想觉悟、人文素养、知识体系、文化积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以专业课教师的“单兵作战”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形式,势必会造成课程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不均衡的现象。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进行了相关检索,有关课程思政的相关论文收录量,2014年前不足10篇,2017年超过百篇,2019年收录量剧增,达到4 030篇,至2020年10月16日,达到8 600篇。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

但以“民办高校”和“课程思政”为检索词检索,仅显示有31篇学术论文,其中12篇为2020年发表,12篇为2019年发表,7篇为2014—2018年发表。由此可见,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是近两年才引起高度关注,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 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一领导

2019年,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13]。2020年11月25日吉林省教育厅发布的“吉林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中的附件4,即“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建设指标(试行)”一级指标“组织管理”中二级指标“组织领导”的指标内涵,即为“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两个文件都明确了党的领导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核心主导地位。

民办本科院校要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一领导至关重要。就要建立贯穿育人队伍的政治思想指导体系,即由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党总支、党支部发挥主体作用,马列主义教研室协同、党员教师带动全体教师自上而下、统一领导、协同作战、以点带面的政治思想指导体系,以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指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高度。可采用外请和内聘的方式,组织全体专业教师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如新时代中国学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班、政治理论大讲堂、“课程思政”学术交流会、骨干教师观摩课等,以切实提高育人队伍素养。习近平总书记也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14]。

(二)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

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规格中,首先规定的思想素质要求是(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团结互助、服务人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2)职业道德素质: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生产第一、产品质量第一、经济效益最佳和环境保护最好的工程意识。

只有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中,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头脑的有效措施,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在课程体系结构中(见图1),从总学时来看,思政课程占通识(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的25.93%,其他通识课程学时占74.07%。实践教学部分分为4个部分:通识(公共)基础课程部分30.4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占9.35%、专业课程部分占26.84%、实践性教学占比最大,达到33.39%。由此分析可得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尚未融入合理的、固化的思政元素比例分配。

a.实践教学;b.总课时 图1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共进

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共进是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显性教育是直接的、正面的有形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间接的、含蓄的无形教育”[15]。图2是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显性教育,一是隐性教育。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以思政课程为显性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统概论”等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隐性教育则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挖掘专业教育各环节、各门课程中的政治思想元素,并将其合理、有机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当中,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共进。最终,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图2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四)课程思政示范课与案例素材库的建设

为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本科院校应举全校之力,统筹优势资源,以骨干教学力量为核心,遴选思想站位高、政治素养好、教学方法活、专业基础牢的专业教师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以起到抓典型、树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做出要求,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五)创建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库

创建覆盖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素材资源库。形成案例目录与引用指南,以指导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及思政素材。案例选取需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行业背景,重点挖掘、收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典型事例;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各行各业中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先进人物事迹;在科技创新、社会发展过程中,为国家、世界乃至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突出事例等。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影视片、专题片、纪录片、微课、短视频、文稿等多种形式呈现。

三、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落实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责任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如何,从宏观层面上取决于学校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推进与落实的有效措施,以及是否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从具体实施的层面上,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成效。实施课程思政,体现育人的价值导向,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落实。”[16]要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相统一,教师是实施主体。要落实教师的思政育人主体责任,一是要在全校范围内,及早全面地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二是增强教师“育人+育才”的责任意识;三是落实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的育人目标,将育人目标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融入到学科、专业建设中;四是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育人质量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以全面提升和落实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责任。

(二)切实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建立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的再培养与再培训机制,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已经给出了具体路径,即“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鼓励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17]。在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同时,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崇高的精神境界、温暖的举止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品行,引领学生思想,实现育人为本,以德为先。

(三)完善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18]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思》中已明确了坚持考核评价改革方面之一即“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实践中,往往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效奖、项目层次等指标,尚未调研到将教师的立德树人成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科学化、系统化、量化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的成功经验。只有形成育人成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源上激发、调动教师对立德树人与思政育人能力的重视与自我提升,同时对教师的考评才更客观、真实、有效。

自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部署以来,各类型高校都把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积极地贯彻、落实,探索实施的有效方法。各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实施细则和方案,都助推了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从近期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所公布的信息可见,部分院校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形成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为全国高校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