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矜
(广东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指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1]。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占比12.6%[2]。就社会整体看,老年护理和生活成本加重社会负担,影响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与运转效率[3-4]。就家庭而言,老年状态影响家庭经济、时间等资源分配[5];就个体而言,幸福感是个体基本需求[6-7]。
世界卫生组织及学术界探讨大量应对策略,影响最广泛的是“成功老化”概念[8-9],认为社会应积极看待老龄化,把老年经验与智慧视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环境。“成功老化”不仅是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需要,也能延缓社会老龄化、积极影响社会发展[10-11]。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是发展持续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个体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发展、维持和损失调节这3个目标,个体应运用资源实现主要目标[12]。该理论根据年龄变化,对生命历程中的资源发展进行描述,认为人类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源“增长”与“损失”2方面的变化的复合结构;而个体在任何生命阶段,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也都需要面对损失带来的挑战。
该理论有3个发展原则:第一,增长受能力和客观条件限制;第二,资源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是有限和波动的;第三,发展是动态过程,有的方面上升、有的方面下降[8]。动态过程包括多向发展和多功能[13]:多向发展是同一种行为可能引发不同方向上的增长和衰退,如老年人通过步行来改善心血管健康,同时可能引发关节健康风险;多功能是同一事件收益和损失之间的动态关系,如老年人消耗金钱来聘请人员处理家务,从而释放自由时间、减少体力支出,也可以自行处理家务,付出时间和体力来减少金钱损耗[9,14]。选择在一方面会导致资源消耗,同时在另一方面释放资源,这是损失和收益的动态发展。
毕生发展心理学还认为环境主要产生2方面常规影响:其一,根据年龄增长而分层的常规影响主要指生理发展进程(如青春期生理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如退休),对同年龄段人群而言,影响是相似的;其二,根据历史发展而分层的常规影响(如改革开放),对同一背景下的同代人的影响是相似的[15]。
正常老化是大多数人老化的一般过程,一般被认为是“独立个体的日常生活需求可以自我满足”;他们的生理机能虽然下降,但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异常老化则是与一般情况不同的、有异常态的老化情况,但不属于病理老化。病态老化的个体通常受到残疾、病痛、贫穷等各种资源缺乏的严重影响,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自身需要[16]。
成功老化被认为是一种适应良好的老化过程,其早期概念主要关注晚年良好幸福感/生活满意度[17-18]。这些早期理论的发展,侧重对老年人生理与认知功能的良好客观评价,为生理医学范畴所关注[19-21]。该时期的经典理论是Rowe与Kahn[6]的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简称SA)理论,核心观点是避免疾病、保持良好的认知能力与身体机能、保持社会参与。
Rowe和Kahn[22]认为,早期老年学研究根据疾病状态将老化简单区分为正常老化与病理老化是不合理的,在非病理状态下也存在不同老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A理论。SA主要指在老化阶段,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损失相对以前较为轻微的状态,该理论核心是低生理健康风险、身体与认知功能的高水平以及积极参与生活[23]。经过后续研究的拓展,近年成功老化模型组成部分被归纳发展为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积极生活承诺(社会参与)[15]。
SA理论让成功老化概念真正受到关注,成为公认的理想老化状态[24]。将老化研究从专注于疾病和衰落的学科转变为强调健康和生长的学科。此后的几十年间,大量研究都在探索什么是成功老化,以及如何实现成功老化[20,25]。虽然原始SA理论模型关注的是老年人的客观生理机能[22,26],但是在后续的理论发展中,成功老化也逐渐被社会心理学领域视为重要的理论概念而沿用与拓展,并且逐步成为与积极老化、健康老化、生产性老化等概念的叠加概括[24]。
成功老化理论的发展,是在争议中演变前进的,其演变进程见图1。
图1 成功老化理论的发展演变
1.概念及相关维度的含义以及测量方式
(1)早期关于主客观维度与测量方式的争议与演变
对成功老化理论的早期争议主要在于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应该侧重何方。早期SA理论模型的3个维度中有2个都是客观标准(避免疾病、保持良好认知功能),在进行成功老化测量时,也多采用专业人员或者医师的客观评价[22,25],但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苛刻。Strawbridge等[27]对比研究了样本中主观评价成功老化的个体比例与Rowe和Kahn所定义标准评价的成功老化个体,发现前者得出50.3%的占比,后者只有18.8%。即根据最早的SA理论,超过80%的老年人被认为是不成功老化的,这带来了对SA理论的一个批评是造成了对所谓不成功老化人群的负面印象[25,28]。学界因此诟病该初始模型忽视老年人的自我健康认知和心理状态中积极的部分[26,29-30]。
成功老化理论在演变中开始关注主观自我评价方面的测量维度,逐渐使用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标准,在SA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多维度定义方式。最常用的多维结构为包括生理(即身体功能/残疾和健康状况)、心理(例如生活满意度/福祉)和社会参与(例如积极的生活/社会参与度)[31-32]。这些多维的定义或模型大多以SOC理论为基础,将SA定义为个体适应老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个人选择目标密切相关,适应是这个过程成功的重要机制与目标。尽管功能受到限制,老年人仍然可以拥有目标,目标越多越能灵活适应损失和收益,目标可以成为SA的先决条件,而这些目标应当与个体的实现能力相匹配,与老龄化人口的健康和福祉呈正相关[33-34]。Pruchno[35]提出的SA概念模型应该由“客观的成功”和“主观的成功”这2个独立、但相关的维度来定义。Depp与Jeste[36]整理成功老化量化研究文献,归纳出10种成功老化定义的核心评判标准,前4类被采用最多,依次为生理功能、认知功能、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与生产性活动。
随着对主观维度与评价方式的深入研究,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开始达成共识:生理健康客观欠佳的老人不应被排除在成功老化之外。因为即便是有慢性疾病、经历了重大病痛、甚至是残疾的老年人,仍然可能保有积极良好的自我认知评价,度过幸福感较高的晚年生活[20,37-38];也有的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疾病本身并不会影响成功老化,而是自我感知到的健康和健康促进行为(如糖尿病自我管理)与成功老化更相关[37]。
近几年来主观评价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自评价测量。成功老化的主观评价,尤其是自我感知的心理状态,可能比客观状态更能影响成功老化结果[37,39]。Bardo等[40]认为,与身体和认知健康相反,幸福感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增加,直到60岁中后期才开始逐渐下降,这种表明良好的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可能不是幸福的必要组成部分。Bardo和Lynch[39]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便认知能力与生理健康状态不理想,老年人也可能保有较高的幸福感认知,因此主观自我评价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与成功老化的积极关联更为密切。Dillaway和Byrnes[41]将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视为成功的老龄化。Lee等[11]的成功老化量表根据Suri和Gross[42],Gwee等[43],Cho等[44]的研究成果,以积极影响和生活满意度为结果指标。
在具体测量量表上,Freund与Baltes[45]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该研究聚焦于老年自身心理感知,使用主观幸福感(3个子量表)、积极情绪和无孤独感(2个子量表)进行测量[46-47]。但该量表较为冗长,结合研究资源、时间和老年人精神状况,在具体领域之实证研究中不太现实。近年来的测量研究中,Huijg等[32]、Lee等[11]根据各自的研究需求,开发了相应量表。但整体来说,尚未有适合广泛使用的统一量表。
(2)争议中的维度拓展与演变
早期争论的结果导致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中,对成功老化的测量由客观标准为主,逐渐转变到主观与客观并重[25];在休闲研究等社会科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主观标准甚至比客观标准的应用更多[25]。对成功老化的评判焦点也逐渐转移到概念含义、包含的维度和影响变量的选择上,认为应该扩大、修正和放松成功老化的内涵和评判标准[25,28]。
概括成功老化研究发现,最早期研究关注主观自我评价[17-18],之后偏向生理机能与社会参与[26,29-30],近年侧重于老年人主观自我评价的生理、心理、社交等综合状态[24]。可见,生理健康、心理/情绪状态和社会参与是成功老化理论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要维度[24,37]。此外,灵性[24]、目标和偏好[38,48]、居住地[25,49]、社会经济环境[37]、城市设计与交通[25]、历史文化背景[21,24]、自身经济地位[37]、早年生活经历[25,37]、重大生活事件[37-38]、技术发展[25]等变量的影响在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中逐渐呈现[24],对成功老化的修改和拓展一直在进行。
2.成功老化框架对于理解逆境和挑战的适用性
有学者认为成功老化负面定义老年人,形成“不成功老化”的负面标签[25-28],由此引发“成功老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资源不足的老年人群”的争议[50]。有研究成果表明,尽管有身体机能、社会环境等方面障碍,但仍有老年人可以成功地衰老[20-38]。生命历程理论体系中的许多模型尝试帮助老年人应对逆境、实现成功老化[30],选择、优化、补偿(SOC)模型[51]和弹性理论[50]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性模型。
在老龄化背景下,SA理论发展的同一时期,毕生发展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该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人生是持续发展的整体过程,老龄化是其中一个阶段,成功老化是以前所有生活经历发展的综合结果,是有效地在损失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30,5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型为选择、优化、补偿模型(Model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SOC)[51]。该模型可以概括为以实现成功老化为目标的自我管理与资源配置的过程模型[52-53]。
基于对SA理论与SOC模型等生命历程理论的总结,有学者提出,SA理论本身并不能被视为一种模型,而应当是描述了一种结果和评价标准的理论[28];Rowe与Kahn[25]也认为SA理论强调成功的结果,而SOC等生命历程理论模型则展示了实现这个成功老化结果的有效的机制与过程[30]。在这个基础上,SA理论与SOC模型等生命历程理论结合在成功老化的大理论框架下,形成更为多元、成熟的成功老化理论系统。
基于休闲活动在老年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老年休闲研究中,也常引入成功老化与老年幸福感的概念。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旅游和老龄化研究的联系应当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探讨旅游及休闲对老化状态的影响。在休闲领域中,成功老化的应用流变见图2。
图2 成功老化与休闲研究的关系
老龄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旅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探讨体现在许多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中。当老年人群脱离工作岗位时,生活重心崩解,对旅游和休闲行为的激发动机和效益需求都表现得更加强烈[54]。因此,旅游社会学通过休闲旅游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探讨旅游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55]。
对日常观念的重视,使得旅游社会学研究延展到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和旅游生活的相互作用、建构和影响,形成建构论旅游社会学[56]。Urry[57]认为通过对旅游现象(非日常社会)和非旅游现象(日常社会)的对比研究,可以揭示日常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具体到休闲领域,成功老化理论的应用一般与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结合,而休闲领域的幸福感研究,总体着眼于休闲领域满意度和休闲效益等方面。这类研究认为整体幸福感由不同领域的满意度组成,休闲领域满意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乏休闲会导致幸福感的下降,进而影响成功老化[58]。如,Yamashita等[59]认为中老年时代是利用闲暇的最理想的生活阶段之一,而由于照顾长辈等原因导致的休闲时间减少,会让中老年人丧失增进幸福感的机会,进而负面影响成功老化。
Bardo[60]将幸福感理解为特定领域满意度的产物,认为是各个领域的满意度结合作用下形成整体幸福感。随着年龄增长,某些领域的幸福感会下降,如健康状况的恶化导致健康满意度下降,子女离开和配偶离世导致家庭满意度下降等,这将影响整体幸福感的状态,需要在别的特定领域,如社交、休闲等领域,提高满意度,以提高老年人整体幸福感。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休闲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也会增长。
此外,成功老化理论中一些被认为能够有效实现成功老化的模型或策略,如选择、优化和补偿(SOC)模型,也被应用于老年休闲决策研究中。Burnett-Wolle与Godbey[61]总结在休闲领域的基于SOC理论的假设包括:a.休闲相关目标和相关行为的重新选择促进了福祉;b.优化或补偿可以实现目标追求和促进福祉;c.如休闲目标不切实际或无意义,则停止相关行为有助于促进幸福感。
成功老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已有的成功老化理论尚不能涵盖这种理想老化状态的方方面面。换言之,成功老化理论体系需要不断补充拓展[21,30]。就目前的成果而言,主要有以下发展方向[24-25,28]:
1.中观与宏观角度
以往的成功老化研究过于关注老年个体的微观状态,而成功的老化可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从诸如个人特征之类的个人微观层次开始,一直延伸至诸如社会结构、城市环境便利性等中观、甚至宏观的层次,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水平的许多因素[24-25]。
2.社会层面与积极层面
既然老龄化社会不可避免,那么整个社会层面的成功老化也必须被关注。因为社会层面的成功老化同样会影响其中个体的状态,所以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环境背景与个体的互动联系,需要被关注[28,30]。此外,以往研究的重点是避免老龄化社会的负面影响,但更需要考虑的应该是促进老龄化社会积极的一面[25]。因为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也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积极资源。
3.流动性的生命整体视角
从流动性视角,人生是持续发展的整体过程[30,52]。以往的成功老化研究多关注老年时期,但成功老化不是在老年阶段自然发生的,而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比老年更早的阶段应当被关注[35]。
至于成功老化体系的两大理论,SA理论倾向于描述发展的结果,SOC则关注对发展的成功管理的动态过程。SA和SOC交织发展,SOC过程导向SA结果,SA状态影响下一阶段的SOC过程中的具体决策倾向。2个理论的观点及相互联系,也体现了流动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