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茹薏 宋瑾瑜 李瑞莹 马少强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云南省贡山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耕地资源有限,加之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贡山县按照市场需求发展林业特色产业致富,促进当地实现持续脱贫目标。同时,贡山县以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将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该研究使用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立在陈向明等学者的扎根理论阐述之上。扎根理论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包括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对理论保持敏感、不断进行比较和理论抽样、灵活运用文献和理论性评价。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笔者对当地居民进行的半结构式访谈资料。在访谈对象的选择方面,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在已进行的入户调查问卷中选择那些能为该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该研究共涉及15 位受访对象,前后进行了3次访谈,有效文本资料共计30篇30 886字。在访谈过程中,主要将比较典型的基础产业政策、与乡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教育发展政策作为出发点,对居民对有关政策的态度、看法和相关经历进行了深度挖掘[1]。
对于访谈资料的分析,先回放访谈录音,再逐字逐句形成文档,接着对文档进行编码,经过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核心式登录3次登录,从原始的访谈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最后上升到基于原始资料的扎根理论。
1.3.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这是一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过程。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类属概念,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再对研究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通过反复听访谈录音整理出访谈内容后反复阅读,共得出10 个一级编码,并按访谈提纲的思路划分为3 个部分,具体见表1。
表1 基于开放式登录后的编码
1.3.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关联式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了保证整个研究过程的连贯性,在关联式登录中对一些与其他编码关联不紧密的编码进行了取舍,最终提炼出政策自身的制定、政策所处外部环境、当地与政策的互动关系3 个主范畴(见表2)。
表2 基于关联式登录后的编码
1.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在第三步核心式登录过程中,笔者将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经过核心登录后,将从基础产业、教育发展和社会保障3 个方向的政策各自划分了以下核心类属,重新对编码进行归类(见表3)。
表3 基于核心式登录后的编码
2.1.1 基础产业政策制定不完善。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产业发展政策至关重要。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地基础产业政策实施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一是基础产业政策的制定未因地制宜。从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受限于自然环境等因素,重楼、草果等作物并不适合在当地生长,因此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是问题反馈渠道缺乏。根据笔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可知,反馈机制的缺失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由于缺乏问题反馈渠道,当农民遇到实操困难时,其想法与诉求难以反向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导致农民对基础产业政策的满意度随之减弱,从而对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失去信心。
三是农村经济合作社辐射范围较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亟待更新,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对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实地调研发现,双拉村当地并没有成立自己的农村经济合作社,而是隶属于丙中洛镇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村基层受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辐射范围有限,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下沉到农村基层。
2.1.2 加工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村民收获的鲜草果直接售卖或经过简单烘烤后售出。烘烤加工多采用传统“柴火+煤炭”方式,加工过程易受烟气污染,使得果色呈黑色,产品卖相较差,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有限。
2.1.3 技术推广力量欠缺。云南草果虽然种植历史悠久,但民间一直沿袭传统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贡山县部分地区草果种植至今仍处于半野生状态,广泛存在产量不稳定且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一直以来草果坐果率不高。不仅农民种植技术储备不足,而且技术推广人员对草果栽培技术掌握也不足,多数种植技术靠技术人员翻阅资料现学现卖。由于农民的技术培训不及时,知识更新缓慢,长此以往打击了农民依靠产业发展政策致富的信心。
2.2.1 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未充分利用。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总体环境和整体条件与现代都市相差较远。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给予财政支持,但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发达城镇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很难产生吸引力。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水平有限。现阶段,由于乡村师资水平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即使教育过程能实现家校互动,但动态性不强,新媒体手段介入较少,现阶段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家长获取学生信息的能力不高,教育工作基本由教师方进行。
2.2.2 家校交通辐射网络尚未完善。当地家庭的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在家庭的育儿和劳作时间分配不合理,尤其农忙时,考虑到育儿会使劳动时间减少,学生家长接送孩子很不现实,因此学生家校通勤基本由自己独立完成。鉴于目前基础建设尚未完全辐射到全部地区,大多数地区的路况并不乐观,学龄儿童依靠自己上下学的通勤成本高,而且安全隐患较大,从而导致一些家庭失去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贡山县作为云南省核心草果产区,草果市场需求量大,其新功能产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政府大力扶持以林下草果种植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经过数年培育和扶持获得显著成效,拓展了林地改革成果,切实提升了林地经济效益[2]。为进一步提高当地产品产量和品质,推广可借鉴经验在其他地区的应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1 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政策的制定要循序渐进,为当地量身定做一套自己的政策体系。由于草果生长周期较长,两三年才结果,因此当地政府可在草果生长期带动当地农民种植樱桃来增加收入。据此,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需要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产业项目,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收益周期等[3],既要保障政策设计框架恰当,又要保证产业政策质量水平。
3.1.2 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贡山县是草果主要产地,怒江大峡谷森林覆盖率达75.31%,良好的生态环境很适合草果生长,经科学加工后的绿色食品价值较高[4]。除了食用草果的种植、加工外,也可以通过发展与草果精油提取和开发及草果药用价值的利用等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4]。
3.1.3 加强项目管理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不但要细细打磨政策,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抓实抓细,完善产业后续管理,定期对项目进行效益检测。在项目推行过程中,各环节责任主体明确定位,确保专职技术人员的人才投入,实现“有问题谁解决”,杜绝项目资源浪费[5]。农业技术人员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长期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切实解决项目出现的技术问题,实现增产。
3.1.4 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村经济合作社外联市场,内联农民,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下沉基层,完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当地农产品销路难、农民贷款额度低、农民生产种植技术有限等问题。
乡村地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素质及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由于农村居民大多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欠缺,因此多从事体力劳动。因此,要在当地实行多种教育政策,为当地居民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途径,改变当地小农意识强、科技意识弱的现状,从而激发当地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自我开发的能力,实现收入水平跨等级增长。
3.2.1 针对不同阶段进行合理的教育政策规划。在能力发展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地实行不同的政策,教育方面应重点做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保障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资源引入教育工作中,为当地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为乡村地区输送实用型人才,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新鲜血液。
3.2.2 政策的制定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目前,大部分教育发展政策侧重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如免学杂费、发放餐补、完善学校基础建设等。物质帮助固然重要,但实施教育政策时要兼顾人文关怀。政策的实施目的不仅是让居民接受教育,更是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考虑居民最迫切的知识需求,贯彻“助人自助”的教育观,才能真正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乡村振兴。
3.2.3 建立合理的教育资金分配机制。教育工作在乡村整体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政府、媒体及社会组织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投入乡村地区的教育工作,为乡村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应合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保证教育资源全面供给到乡村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教师团队的教育水平,促进各级学校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回顾贡山县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下,立足基础产业政策实施,辅以教育发展政策支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社会和谐的关系,探索出适宜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献出特色乡村振兴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