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三道岭中学摘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和教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教育需要什么?教育是否有这样一些根本的条件,缺少了他们就不行?我们的教育具体的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关键词:教育;本質;爱;希望;责任;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庭的心愿,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如愿以偿。孩子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天赋,还有后天教育的原因。天赋是难以改变的,但是后天教育大有可为,可是遗憾的是做父母是不需要考试的,更不需要合格证,所以,我们无法将教育的责任完全寄希望于各个家庭,教师就成为了教育的中坚力量,甚至是最大力量。
一、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和教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班里学生的字体和语文老师越来越像,事实上,他们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二年级的老师每天给孩子们读几页书,可是对于小明来说,书里的故事结束得太快了。“老师,您能再讲一遍吗?”“小明,你要不要把书带回家去看?我相信,你肯定行的。”几天后,小明骄傲的说:“老师,我读完了。”“太棒了,”老师说,“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书,我们可以再找一本你喜欢的。”
以上情境都是教育过程,事实上,教育的情境在家庭氛围中更容易存在:
周末,孩子说:“妈妈,我可以请朋友来家里玩吗?”
“可以。“似乎过于简单,如果换个方式呢?
“可以,不过你要先完成作业才行。”
“可以,不过,你如果把房间整理的更整洁一些,你们也许会玩得更舒适。”这样,孩子会很愉快的在玩的同时认识到责任或者秩序。
所以,我认为,其实教育就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加强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它是向善的,是对未成年人好的。
那么,教育和教学是一回事吗?不,并不是。
教学应该属于技术科学,它有技巧,需要能力,更偏重于指导学习,评估成绩。有的老师比其他老师更胜一筹——讲故事更吸引人,做讲座更令人难忘,引导讨论更自然而且热烈。然而教育的本质不是这种技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讲,教育是善,是美德。教育更需要体验,通过体验开启理解力,变成具体化的认知感。所以,教师的内涵要比“传道、授业、解惑”深得多,他还包括那些不能被传授的东西——教育体验。
二、其次我想探讨教育需要什么?教育是否有这样一些根本的条件,缺少了他们就不行?
1、爱和关心。
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关心的问题都是“老师喜欢你(我)吗?”
老师走进一间教室,面对着不同高矮、胖瘦,漂亮或不漂亮的孩子,如何“爱”和“关心”呢?其实,教师爱和关心的并不是孩子的高矮、胖瘦和漂亮与否,而是他们的成长变化。这种成长变化一天天呈现在教师的眼前——更加自信或者腼腆了;说话的姿势或态度与以往不同了;对某一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了。这一切变化都会令不断观察着他们的老师深深地着迷,这种着迷就是爱和关心。所以,往往老师最爱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最多,变化也就最大。反之,变化最大的孩子,会更加引起老师的关注,会倾注更多的教育。可以说,爱与教育是伴生的。
2、对孩子的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许多期望:我希望他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希望她的病快快痊愈;我希望她不要放弃绘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希望实际是“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这里的希望指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发展所给予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
信任往往会激发希望,使孩子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了自信,所以,教师对孩子的希望就是最向善、最向美好的教育的前提。
3、对孩子的责任感。
人类大脑的三个基本机制是:思维、感受、需求,三者相互作用。需求驱使我们行动,感受告诉我们做得怎么样,思维让我们弄清这个世界。当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我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责任的,那么我们就会自然地去思考应该如何去做,教育也就随之产生。这实际上是一种大脑反应的本能。
而孩子的年幼和不成熟促使了这种责任感的产生。例如,我们看到有人虐待孩子,就会上前保护;孩子有问题时,会下意识的解答。这种责任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
三、最后,我想探讨教育的内容,我们的教育具体的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我相信,这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大的范围不过是良好的习惯,尊重、信任、爱心等美好的品德,健康平稳的心态,思维、理解、沟通、自我控制等能力,竞争、反思意识等等。只要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生存,不断向善的应该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我们清楚教育的力量,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论好的坏的,都不仅仅是教育行为的结果,我们的教育行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可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更加面向孩子,更加关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批判性思维工具》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