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红萍 刘晶晶
展览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公益性文化产品,观众作为最终受众,其需求和兴趣本应是展览的立足之本。虽然国内博物馆、科技馆经历了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变革,后者也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在实际策展过程中,不少场馆在策划与设计中发生偏差,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即在展览设计阶段更多地从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出发,决定什么重要、观众需要什么、应该展示什么、怎么展示,却很少真正立足观众视角考虑,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其结果容易造成科技馆推出的展览不符合公众需求、不能满足公众的兴趣。这样做既可能导致展览不吸引人、科技馆未能发挥应有的科普职能,也背离了科技馆作为公众科技文化服务机构的宗旨。
厦门科技馆自开馆以来始终践行“让科学更好玩”的理念,积极探索展览创新之路。2019年,厦门科技馆在海洋展厅的改造项目中突破固有思维束缚,通过观众调研了解观众需求,将“要观众看”转变为“观众要看”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求变。首次从观众问题视角出发,将其应用于展览的前期调研、方案策划、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各环节,全流程切入观众视角,重视、尊重和利用观众诉求,基于观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策展,引入“问题制学习”的思路开展设计,启用问题导览式参观模式,通过让观众置身于探索一系列海洋问题的情境之中,带着各种趣味问题参观,让展览回归到为观众提供的科普服务产品的定位,打造真正“以观众为中心”的科普展览新模式。
本文围绕厦门科技馆海洋科普展览设计的基础调研、内容设计、展品设计三个阶段,探讨科普展览与观众互动的深入融合,详细阐述策展理念、亮点及创新之处。
“观众问题”作为一种策展的新视角,其本质是基于观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展览策划。无论在传播学、博物馆学还是教育学中都有广泛的理论基础。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Katz)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颠覆以往立足传播者的角度,选择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1]。该理论更强调受众中心和积极、主动的受众特性,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2]。基于这一理论,观众作为科技馆的服务对象和信息受众,展览及其教育活动作为科技馆为观众提供的服务产品和信息载体,理应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前提。为此,科技馆开发服务产品、信息载体应当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复旦大学周婧景也认为“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本质是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并将其分为三个维度,其深层维度“物及其所载信息”更是强调以观众为中心的必要性,认为它是驱动观众前来的根本诱因。观众是策展中的重心,从根本上说,策展的目的是向观众传播物载信息。观众的实际需求可以通过观众研究获取,可优先考虑前置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将各种声音真正纳入内容生产中,从而为观众提供合适的内容深广度和进入方式[3]。美国博物馆学者福尔克、迪尔金夫妇则提出观众在博物馆学习中有三种情境,其中个人情境指个人在参观博物馆时所拥有的独特背景条件,包括参与者动机与期望,参观者已有的知识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参观者已有的体验,参观者已有的兴趣,参观者对自己学习的选择和控制[4]。其中提到的动机、期望、兴趣和观众对自己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控制均与“观众问题”不谋而合。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5]。应用该理论的教学法之一为支架教学法——通过对学习者已学知识、已有经验和兴趣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利用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利用“观众问题”指导策展的思路便呼之欲出。对于海洋,观众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既是他们渴望了解的知识点,也是开展海洋科学教育的“支架”。通过调查可以获取观众对海洋的问题需求,了解观众需求和“支架”;同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展览设计,既能让科技馆提供的服务产品、信息载体满足观众的需求,又可为实现预期的展示教学目的奠定基础。
问题制学习 ( Problem-Based Learning,缩写为PBL)又称“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牵引,通过学习者相互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问题制学习”应用于博物馆内教学实践的关键[6]。
无论何种方式,问题始终是问题制学习模式的起点与主线。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问题制学习的实施效果,因此在问题制学习中,“问题”要保证学生有机会对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不断访问与运用,促使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起灵活的、能够迁移的学科知识基础。
科普教育是科普展览的基本功能,如何让观众在参观中学有所获是办展的初衷。通过引入问题制学习理念,为观众直接提供依托展品的问题设计,与展览进行有效合理的融合,让观众在问题情境中思考、解决、收获,是对“以人为本”展览的具体实践。
“以展品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模式,是我国科技馆设计的传统模式。很多人认为,科技馆就是提供展览的地方,展览的关键在于各种展品。因此很多科技馆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展品收集过程中,并根据展品的类型和数量进行具体的展览设计[7]。更有科技馆从业人员认为:只要选好展品,排列组合后进行布展,面对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些展品的观众,不会不成功。这种设计模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观众在科技馆中参观,只是观看各种展品,对于展品承载的知识、文化、历史背景均不能充分了解,没有真正实现科技馆展览和教育的目的。随着行业发展,博物馆学的研究从以“物”为中心的研究拓展到以“人”为中心,把博物馆的“物”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树立“以人为本”宗旨,将有助于实现把“人的发展和愉悦”作为主要任务,为社会发展服务[8]。一个成功的陈列展览,最重要的是站在广大观众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他们的喜好与兴趣、感觉与感受等[9]。
由此可见,展览设计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以展品为中心”发展为一种灵活的“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实践范式。破除“以展品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模式更符合行业需求和观众诉求,是目前科技馆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过度迷信展品,忽视观众需求,只会让科普展览失去吸引力;只有以观众需求为基础、关注观众体验,才能办出符合观众期望的,让观众真正看得懂、愿意看的展览。
2018年,已经运行10年的厦门科技馆海洋展厅面临主题过时、展品老化、展示手段落后、布展氛围陈旧等客观问题,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展需求。如何打造一个符合观众期望、观众愿意参观并观有所获的展览,是策展的重难点问题。改变“以展品为中心”的策展模式,打破策展只能集中于“专业人士”的固有圈层,颠覆自上而下知识灌输的被动接收模式,将“观众问题”作为重要的影响因子纳入整个展览环节,让展览的最终受众参与其中,构建一个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的主题展览,是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是立足以观众为中心。海洋展厅从策展之初,便确立科普必须以满足观众对科学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的,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关注观众的所思所想所盼,采取亲近观众的设计和定位,以符合大众审美理念、人性化的策展方式解答晦涩难懂的科学问题,直观回应观众的关注点,通过生动的科学故事和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观众距离、充分互动、产生共鸣,有效激发观众的科学兴趣,传递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二是创新策展方式。在展示内容上充分征集观众意见,通过广泛调研了解观众真正感兴趣、有需求的问题,让观众从一个单纯的、被动的参观者变为策展的参与者;在展示形式上大胆创新,启用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更贴切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在展品造型和色彩上贴合主题,提高展品的高颜值和观赏性,让观众在海洋问题与海洋场景相交融的沉浸式氛围中,不自觉地进入到主题情境;在展览传播上,充分契合观众的信息接收习惯,采用直播、微博、微信等多种“互联网+”方式全面覆盖观众生活场景;在效果总结上,将观众到场率、获得感等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三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探究式参观。改造后的海洋展厅颠覆传统的以知识点引导观众参观的模式,通过一系列令观众感兴趣、能吸引观众的问题来引导参观过程,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前来参观。改造后的海洋展厅一经开放就广受好评,科普不再是生硬的知识说教,由问题引导的探究式参观不仅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更能引导观众自主探究问题答案。
如何让“观众问题”这一核心要素融入展览的前期调研、策划、展览设计、教育活动、评估等全链条、各环节,以下从基础调研、内容展示设计、展示方式设计三方面进行阐述。
1. 基础调研
围绕观众问题开展基础调研,确定展览主题,让观众成为展览的重要参与者。
基础调研包括需求调研、资源调查和理念研究等。选题是决定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因此选题要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10]。厦门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有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誉,海洋文化是厦门的独特气质,也是厦门的城市名片。厦门科技馆紧扣城市特质,因势利导推出海洋主题展。但海洋科学博大精深,展览作为主题的展示载体,虽然能发挥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但空间的局限性和学科的复杂性,让任何一个展览都无法涵盖某一学科的所有门类,因此如何选择策展主题成为新馆建设的首要问题。
为了让展览主题演绎从观众角度出发,厦门科技馆首次将观众问题纳入策展前置性研究环节之中。向前来参观的观众广泛征集意见,围绕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展示内容选择与展品设计,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问题导览探究式参观的海洋主题科普展览。
通过向到馆参观的游客以问卷方式征集“您最感兴趣的海洋问题是什么?”“面对大海,您有什么最想问的?”等问题的答案,工作团队于2019年3—5月间共收集近千份问卷反馈。对反馈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分析,可以发现观众对下列问题和内容最为好奇并充满求知欲,包括:鱼如何在海洋生存;鱼如何认知世界;海水淡化;海洋国土界定;深海世界、海洋环保等。
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性整理、聚焦、归纳分析,最终从观众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海洋住民——鱼类如何在海洋中生活?”(见表1)“守着浩瀚的大海,为什么我们还结构性缺水?”“万里海疆,如何界定海洋国土?”“入海难于上青天,海洋到底有多深?”四大问题主题,并通过邀请海洋学专家、行业资深专家等进行专业性评估,最终确定以“问问大海”作为展览主题,以四大问题作为展览分主题,以此构建展览的内容脉络、完成展览策划的前期环节(见图1)。
表1 从“观众问题”到展览内容的转化过程
图1 “问问大海”海洋主题展主题构成
2. 内容设计
内容设计即对展览场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展教大纲、提炼主题与分主题、选取与组织具体科学知识等[10]。基于“观众问题”的调研结果和问题制学习理念,确立用问题作为展览的构建方式,即用问题驱动观众,通过问题展开展览内容。
在本次海洋展厅的内容设计上也贯穿问题制学习思路,营造人与海洋的双向对话空间。展览将最受观众关注的4大主题问题“海洋住民——鱼类如何在海洋中生活?”“守着浩瀚的大海,为什么我们还缺水?”“万里海疆,如何界定海洋国土?”“入海难于上青天,海洋到底有多深?”作为一级展览标题,围绕每个一级标题层层设问,分解为二级问题和三级问题,通过逐级分层和逻辑梳理,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各子主题进行剖析,形成总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的网状思维结构,最终通过问题的层层推导完成整个展览的内容设计(见表2)。
(1) 分主题“海洋住民——鱼类如何在海洋中生活”内容设计(见表2)
表2 分主题1内容设计
该分主题探讨鱼如何在海洋生存以及鱼如何认知世界两个方面,描述了鱼的呼吸、运动、构造、交流、辨识方向等内容,展示了鱼的生存智慧。
在调研过程中,观众对海洋原住民——鱼类有大量各式各样的疑问,如“你听说过‘人造鱼鳃’吗?”“海洋生物中哪些不是鱼?”“鱼会淹死吗?”等,这些问题有趣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无法直接采用。通过对观众问题的归纳提炼,可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聚焦于“鱼如何在海洋中生存”和“鱼如何认知世界”两大类,继续聚焦则是围绕“鱼类如何在海洋中生活”这一主题发问,为了让整个主题更具科学性,工作团队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通过正反双向推理,最终确立基于调研问题的四层主题脉络,依据问题脉络帮助观众构建该主题的知识体系。
(2) 分主题“守着浩瀚的大海,为什么我们还结构性缺水?”内容设计(见表3)
表3 分主题2内容设计
该分主题与人对水的需求相关,观众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是水资源。这一点通过观众对“地球上有多少水”“为什么海水不易结冰”“为什么海水不能喝”等问题的关注与兴趣得以证明。在对观众问题加以提炼时,可发现问题聚焦在水资源分布和海水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向上归纳为对结构性缺水问题的关注。但如果展览仅从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延展,内容较为单薄,难以支撑起整个主题。工作团队依据观众问题进行了内容拓展,增加了关于海水渗透、海水淡化、海水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对分主题加以支撑,最终确定了该主题的四层问题结构,也使分主题内容体系更加清晰。
(3) 分主题“万里海疆,如何界定海洋国土?”内容设计(见表4)
表4 分主题3内容设计
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但公众对海洋国土的认知普遍较浅,凸显开展海洋国土教育的意义重大。该分主题就海洋国土的划分原则、我国海区、海峡及相关岛屿进行了梳理,旨在加强受众的海洋国土意识,拓展认知范围。
相比陆地国土,海洋国土更容易被公众忽视。因此在调研时,这部分内容更多是以封闭式问题的形式对观众的认知程度加以了解,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进行主题选择和提炼。该分主题的内容选择更多是为了传播海洋国土意识和相关知识,具体形式也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围绕海洋国土、台湾海峡等重要知识点展开,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引导观众关注、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海洋国土意识和爱国意识。
(4) 分主题“入海难于上青天,海洋到底有多深?”内容设计(见表5)
表5 分主题4内容设计
该分主题从测量海洋深度的方法和深潜设备两个方面分析了海洋之深的问题,主要探究声波测深的原理以及深潜设备是如何应对海水带来的阻碍从而进入并观测海底世界的。最后,从海洋垃圾的危害之深提出了海洋生态保护的问题。
海洋的神秘之处在于深不可测,通过观众调研也能发现:观众对海洋深度等问题十分好奇,但问题多聚焦在较浅层的“大海有多深”“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人最多能潜水多少米”等问题。工作团队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拓展这些问题,发掘其内在价值,如:海洋深度可以延伸至海洋探测、海洋测距等相关主题;海洋深潜可以延伸至海底资源、海洋科考等相关主题。最终通过层级推演和拓展确定了“入海难于上青天,海洋到底有多深?”的主题,将分主题体系进行延伸有利于带领观众拓展兴趣问题,让整个分主题内容更具科学体系,也更有意义。
从上述四个分主题的展示内容设计可以看到,“问问大海”展览立足观众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挖掘和延展,最终完成内容及展品的设计。考虑到展览空间的局限性和问题的主观性,有限的展品数量无法完全支撑起展览的科学体系,观众主观的兴趣无法承载展览的科学价值,展览设计者又基于问题进行了聚焦归纳提炼,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和补充,以此来弥补问题和空间的不足,最终通过双向层层推演撑起整个问题体系(即展览内容体系)的设计。整个展览在问题展开、探究、沟通中,让观众通过问题参与进来,引导观众层层寻求答案,在科学探索和趣味体验中认识海洋、感受海洋、聆听海洋、保护海洋。
3. 展示方式设计阶段
对于博物馆展览而言,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是基本要求,互动性、参与性是科技馆展示的特色,生动性、趣味性则是科技馆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引导观众动手实践、与展品发生互动联系,强化展示效果。让观众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把观众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用“请你动手”“请你体验”的方式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本次海洋展策划在展品的展示方式上秉承“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将“观众问题”进行可视化表达,并依托展品丰富的表现形式,互动装置及外形、布展的标识等来实现。紧密围绕观众对展品展示的内心需求,创新表现形式、展示方法、实现手段等,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展品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媒体化展示。如在展示形式上,充分考虑观众的认知和学习特点,通过大量的交互式展品、多媒体视频、实物实景展示、实验展示、模拟场景体验、特效影片等形式,将“高冷”的科学知识以一种生动又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充满趣味性、娱乐性的参观体验中习得新知、加深认识(见表6)。
表6 “问问大海”海洋主题展代表性展品展示方式
表6(续)
整个展览还通过可视化的布展将“问题导向”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将问题的分层解析以不同颜色、不同底纹、不同大小的问题符号呈现,在辅助公众更便捷地了解动线之外,也激发公众在参观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展览入口处安装了一面多媒体展示屏(见图2),以动态演示加文字图标的形式将观众最感兴趣的代表性海洋问题进行展示,如:“鱼会睡觉吗?”“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海水能种水稻吗?”等进行展示,邀请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在展览的结尾处则安置了一面电子互动屏,观众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将自己参观获得的学习心得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交互方式,观众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了解他人的参观收获,让展览在话题性十足的讨论中得到升华。
图2 “问问大海”海洋主题展入口处观众问题展示屏
综上,海洋展览设计可以通过可视化问题布展、创新展品的表现方式和互动方式将“观众问题”在展览中充分展现,设置基于问题的知识学习和科学探索,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学习兴趣,让“观众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传统的展览参观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观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问问大海”海洋展从策展理念到参观学习模式都采取问题导向式,以观众为主体构建一种探究式参观模式,每一展区匹配由浅入深的趣闻问题引导观众进行递进式思考,在问题闯关式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基于展品的问题制学习”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展品的问题制学习流程
“问问大海”的展览主题首先将观众置身于海洋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四大主题展区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设问模式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观众的学习参与性。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初步观察展品时已经能看到对展品的提问(即基于调研归纳得出的“观众问题”);随着对展品的深度观察对该问题进一步探究;带着问题延伸至科技馆外进行实验、验证自身判断;进而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并能准确地整合、组织和解释;最后对本次参观学习进行评价反馈。四大主题展区共计37个问题完成整个展览,引导观众以问题为切入点与展品发生联系,完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探究之旅。
在海洋展厅定期举办的预约制教育活动“瓶子里的海洋”也借鉴了“问题制学习”的流程,该活动与展览中“海洋住民——鱼类如何在海洋中生活?”主题展区内容形成呼应,让观众围绕该展区食物链和活体水族箱等展品开展问题探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环保意识。
教育活动首先向参与观众发放问题任务卡牌,引导观众观察寻找活体水族箱展品内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对“这些生物或非生物在环境中有什么作用”产生疑问;然后以“海洋生态缸是否需要人为干预来维持正常的生态平衡?”对问题展开探究谈论,并进一步围绕活体水族箱展品拓展,设想馆区断电后水族箱可能发生的故事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接着邀请观众动手设计一个生态瓶,比较“人工生态缸VS自然界中海洋”,聚焦影响生态瓶中平衡状态的因素并加以验证。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让观众了解海洋生态系统、阐述观点,并对海洋生态中食物链、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等核心概念精准掌握、构建知识框架。最后由指导教师综合观察学生表现、讨论情况进行表现性评价,根据活动前后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认识变化进行前后评估对比,较好地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促进和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
作为以“观众问题”为基础策划的展览,“问问大海”海洋主题展自2020年1月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依托馆区展品对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开发深度看展品、科学实验秀等传统经典教育品牌主题,原创戏剧导览、线上直播、科普研学活动等创新主题活动形式,累计开发配套教育活动20个、开展教育活动44次,累计受众9.1万人次。
科普展览的基础功能是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厦门科技馆“问问大海”海洋主题展通过“观众问题”对观众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调研,依托“问题”开展策展和设计,打破传统展览“以我为主”的策展方式,在展览各个环节凸显“观众问题”,让观众真正成为展览的主体。展览中设计了问题探究式的参观模式和采用“基于展品的问题制学习”的教育活动,让每件展品不再孤立地展示,参观模式和教育活动成为参观中的连接,用问题串起全场,充分调动观众兴趣、启迪观众思考、让观众观有所获,让展品在观众的思考中焕发生机,让观众在问题的启发下学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