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2022-01-05 07:31石光煜于国强张雪松赵丽娜吕勃川初春刘杨月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腹针下肢动脉

石光煜,于国强,张雪松,赵丽娜,吕勃川,初春,刘杨月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 100多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占总并发症的75%[2],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为病患肢端麻木或者疼痛(静息痛)、怕冷、皮温低、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甚至形成溃疡[3],病变过程一般从皮肤浅层开始,逐渐发展至肌肉和大血管深层[4]。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是该病危险因素,主要予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或者介入治疗以保留患肢,泛大西洋协作组推荐使用西洛他唑作为治疗该病一线用药[5]。长期服用该药,会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和消化道不适症状,致使患者出现对该药的抵触心理[6]。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为“脱疽”范畴,主要病机为“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寒湿阻络,血脉瘀阻”[7],临床以温经散寒、补养气血、活血通络为治则。本研究观察孙氏腹针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并与西洛他唑治疗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内分泌科、周围血管科门诊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且分配方案隐蔽。治疗组平均年龄(50±11)岁,平均病程(6.90±4.20)年;对照组平均年龄(51±11)岁,平均病程(6.60±5.10)年。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K172)。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版《内科学》[8]中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3年版《外科学》[9]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共同拟定。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患者年龄>45岁;有局部皮肤麻木、温度觉异常、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间歇性跛行等慢性肢体缺血性表现;下肢血管彩超提示动脉血流形态不规则,充盈缺损,血流变细或无血流,流速增快或者呈射流,三相血流消失,狭窄开口处出现湍流,即五彩样血流;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0.9。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版《中医内科学》[10]及2003年《中医外科学》[7]诊断标准共同拟定。患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患者皮肤干燥,皮色苍白或淡红或紫红或肿胀,皮温低于健侧;患者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夜间痛甚不能寐;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舌紫暗,脉弦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②对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者;③未经手术治疗者;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下肢动脉栓塞、雷诺氏病、大动脉炎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过敏体质者;④怀孕或哺乳者;⑤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⑥不接受中药或针灸治疗者。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①突患其他疾病且需要治疗,无法继续试验者;②依从性差,不服从试验要求者;③中途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的基础治疗,并嘱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的健康指导。

2.1 对照组

予口服西洛他唑片(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770,每片50 mg)治疗,每日2次,每次100 mg。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2 治疗组

予孙氏腹针联合口服大黄蛰虫丸治疗。主穴取“孙氏腹针”腹二区(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剑突至肚脐分成4等份,在第2区段(相当于第2等份)的中间位置[11],距腹正中线旁开1.5寸,左右各一),配穴取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血海、地机、悬钟和解溪。患者取仰卧位,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毫针于腹二区向外以15°~30°斜刺入皮下1.0~1.5寸,施以轻度手法捻转,得气后使用 G6805-Ⅱ型电针仪连接两穴,连续波电针 20 min;其余腧穴采用常规针刺。每日治疗1次,每次40 min。予口服大黄蛰虫丸(北京同仁堂,国药准字Z11021241,每丸3 g),每日2次,每次3 g。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血糖、血脂水平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的水平。试剂和仪器均由日本希森美康公司提供。

3.1.2 动脉中-内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检测

采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 MHz。嘱受检者测定前1 h禁止抽烟、饮酒及咖啡。首先要求受检者取平卧位连续测量3次右上肢血压,取平均值。然后充分暴露双下肢,在股动脉壁结构显示清晰处,测量后壁由内膜形成第 1条高回声带至由中-外膜形成的第2条高回声带之间的距离[12],即为IMT。探头分别对左、右侧股动脉行纵切扫查,观测点统一选择股动脉分叉处上方2 cm处。进入ET技术界面,将2条取样门分别置于血管前、后壁中外膜处,调节M型取样线角度使之与血管壁垂直[13],在B/M模式下将跟踪光标分别置于血管前、后壁中膜与外膜交界处,通过Steered Beam调节实时跟踪光标的角度,描记血管壁运动轨迹[14],对收缩期、舒张期血管壁运动时所产生的相位偏移信号进行采集,仪器自动计算出血管内径变化并同步存入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15]。启动ET分析软件,连续获取 6个以上心动周期的动脉内径变化曲线,取5个基线稳定波形分析双侧股动脉PWV[16]。

3.1.3 ABI检测

踝肱指数检测仪购自深圳市圣斯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测量时,患者取仰卧位,分别检测肱动脉与胫动脉收缩压。ABI=胫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

3.2 疗效标准[17]

痊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消失,超声显示血管血流形态正常,ABI>0.9。

显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运动改善,超声显示血管血流形态改善明显,ABI>0.9。

有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有所改善,超声显示血管血流形态轻度改善,ABI>0.9。

无效:临床症状与超声检测均无改善,ABI≤0.9。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检验连续数值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疗前后血糖和血脂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 FPG、HbA1c、TC、TG、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PG、HbA1c、TC、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IMT和PWV比较

治疗前,两组IMT和PW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和PW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IMT和PW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MT和PWV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MT和PWV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项目 时间 治疗组(50例) 对照组(49例)IMT(mm) 治疗前 1.25±0.34 1.25±0.35治疗后 0.89±0.211) 1.04±0.191)PWV(m/s) 治疗前 9.08±0.13 9.12±0.1治疗后 6.99±0.971) 7.87±0.621)t值 P值0 >0.999﹣3.840 <0.001 1.710 0.090﹣5.450 <0.001

3.4.3 两组治疗前后ABI比较

治疗前,两组 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BI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ABI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Bl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Bl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时间 治疗组(50例) 对照组(49例) t值 P值治疗前 0.57±0.14 0.56±0.15 0.34 0.732治疗后 0.84±0.191) 0.71±0.211) 3.23 0.002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0%,优于对照组的 8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手术治疗为主,不能接受或不适合手术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西洛他唑又称雷公藤红素,能通过特异性阻断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血小板及平滑肌内环磷酸腺苷浓度,从而发挥抗血小板及扩展血管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症有效药物之一[18]。由于西洛他唑对患者下肢溃疡症状改善不理想,加之长期服用后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和消化道症状,限制了该药物临床应用[19]。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学“脱疽”范畴。中医病机为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寒湿阻络、血脉瘀阻,临床以温经散寒、补养气血、活血通络为治则。因此“补”与“通”是治疗本病的根本[20]。

孙氏腹针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级名中医孙申田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微针针法[21]。它以“腹脑学说”和“脑肠肽理论”为基础,把腹部看作大脑的全息影像。它是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区,影响肠神经系统(腹脑)功能,调节和治疗全身疾病[22]。腹二区,相当于大脑皮层的血管舒缩区及自主神经区,故针刺本区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弹性治疗高血压,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肠神经调节血糖,改善代谢[23]。本研究除腹针外另取足三里和三阴交健运脾气,阳陵泉升阳化湿,阴陵泉开通水道,血海和地机活性化瘀,悬钟和解溪强骨通络。治疗组在针刺的基础上联合大黄蛰虫丸,祛瘀血、清瘀热、滋阴润燥。针药并用共奏补养气血、润燥通络之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外周循环,减轻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降低FPG、HbA1c、TC、TG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孙氏腹针联合大黄蛰虫丸对改善患者血糖、血脂代谢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患者IMT和PWV低于对照组,且ABI高于对照组,提示孙氏腹针联合大黄蛰虫丸对患者血管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孙氏腹针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西洛他唑,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和血管功能。

猜你喜欢
腹针下肢动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