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美华,范存林,李昊
(河南周口市中心医院,周口 466000)
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的序列异常,主要患病群体为青少年和儿童,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严重者甚至导致瘫痪[1-2]。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3],对于轻中度脊柱侧弯,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如手法理疗、运动疗法、石膏、支具等[4-5]。通络固本针刺法、拔罐治疗因其安全性高、操作性强、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而日益被广大患者接受及认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peptide, CG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1 在脊柱疾病患者血清水平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可能参与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生发展[6-7]。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通络固本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并观察其对患者运动功能、周围神经传导波幅及血清 CGRP和 IGF-1水平的影响。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周口市中心医院 117例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每组39例。3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脊柱侧弯程度、户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经X线或CT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弯。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 13~17岁;③无手术治疗史;④自主行为能力良好,无沟通交流障碍;⑤患者及监护人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严重皮肤病、传染性疾病者;④血液系统疾病者;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者;⑥不能耐受本研究治疗方法者;⑦严重营养不良或过度肥胖者。
3组均予运动疗法。内容有深呼吸、胸廓运动、脊柱灵活度和髋关节活动的训练,以及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收的训练。训练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患者耐受为度,循序渐进增加训练量。每日3次,连续治疗3个月。
予通络固本针刺治疗。取百会、L1~L5夹脊穴、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以及患侧环跳、承扶、委中、承筋、承山、风市、阳陵泉、悬钟和昆仑。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与皮肤呈 45°斜刺入百会,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层后再以15°角向太阳穴方向沿皮刺入25 mm,沿线上均匀刺入 3针,快速捻转 5 min,留针 20 min;采用0.25 mm×40 mm毫针与皮肤呈75°斜向后正中线刺入L1~L5夹脊穴,进针深度25 mm,得气后,同侧L1和L3夹脊穴为一组、L4和L5夹脊穴为一组连接G6805-2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 8 Hz/70 Hz,脉冲宽 1.5 ms,电流2.4~3.1 mA,电针时间20 min;采用0.25 mm×40 mm毫针直刺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进针深度25 mm,得气后行提插补法,留针20 min;其他穴位为常规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 d,共治疗8个疗程。
予拔罐(平衡火罐)治疗。室内温度调至 27 ℃左右,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显露背部,沿患者背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分别闪罐3个循环,利用闪罐后的余温,于患者背部进行顺时针揉动 3次,按照两侧膀胱经至督脉的顺序依次进行,取少量刮痧油均匀涂于患者背部,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推罐3个循环,先督脉后两侧膀胱经,以皮肤起红晕为度,最后沿膀胱经分别抖罐3个循环,随后擦净背部,在大椎及背部相应穴位处坐罐5 min后起罐。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 d,共治疗8个疗程。
予通络固本针刺联合拔罐(平衡火罐)治疗。先行拔罐(平衡火罐)治疗,取穴和操作方法同对照 B组,第2天行通络固本针刺治疗,取穴和操作方法同对照A组。两种治疗方法交替进行,疗程同治疗A、B组。
3.1.1 Cobb角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测量患者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摄片显示的Cobb角。脊柱侧弯程度根据Cobb角[8]判定,Cobb角10°~20°为轻度,21°~40°为中度,>40°为重度。
3.1.2 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评估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采用手法测试(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方法[9]评估患者身体两侧10块关键肌的运动功能(总分为100分)、评估患者身体两侧对皮区关键点的痛觉及轻触觉的感觉功能(总分112分)。分值越大表示功能越好。
3.1.3 周围神经传导波幅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采用肌电图仪(美国尼高力,Viking Quest)测定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波幅。
3.1.4 实验室指标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以半径 10 cm和转速 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置于﹣80 ℃保存,统一检测血清 CG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 IGFBP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GRP、5-HT水平,试剂盒购自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GH、IGF-1水平,试剂盒购自天津博奥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 IGFBP3水平,试剂盒购自安徽深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治愈:X线摄片检查结果显示脊柱侧弯消失,Cobb角<5°,脊柱恢复正常功能。
好转:脊柱生理曲度改善,Cobb角下降≥5°。
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取方差齐性检验与正态性检验,具备方差齐性且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α=0.05。
3.4.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A组和对照 B组(P<0.05),对照A组和对照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3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治疗前,3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Cobb角均较同组治疗前减小(P<0.05),研究组Cobb角小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对照A组和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s,°)
表3 3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39 23.57±8.14 15.94±4.371) 13.25±3.981)对照 A 组 39 21.82±8.39 18.56±4.851) 15.67±3.521)对照 B 组 39 22.61±9.12 18.24±4.641) 15.12±3.671)F值 - 0.409 3.332 4.515 P值 - 0.665 0.039 0.013
3.4.3 3组治疗前后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对照A组和对照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4。
表4 3组治疗前后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4 3组治疗前后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组别 例数 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39 67.12±15.69 75.63±10.371) 85.12±11.271) 75.14±13.58 88.47±9.871) 98.56±6.261)对照 A 组 39 63.84±17.81 70.12±9.851)) 78.54±12.841) 77.36±15.76 81.32±10.141) 93.14±8.851)对照 B 组 39 66.74±17.26 71.26±9.141) 79.27±11.821) 77.14±13.85 81.76±9.911) 93.26±8.121)F值 - 0.437 3.436 3.527 0.280 6.285 6.110 P值 - 0.647 0.036 0.033 0.756 0.003 0.003
3.4.4 3组治疗前后血清CGRP和5-HT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血清CGRP和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血清CGRP和5-H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的水平均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升高(P<0.05),对照A组的水平均高于对照B组(P<0.05)。详见表5。
表5 3组治疗前后血清CGRP和5-HT水平比较 (±s,pg/mL)
表5 3组治疗前后血清CGRP和5-HT水平比较 (±s,p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组别 例数 CGRP 5-HT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39 45.19±9.37 59.41±7.941) 66.25±7.261) 135.84±18.12 156.34±19.261) 186.94±15.691)对照 A 组 39 46.37±9.12 54.91±7.161) 61.47±8.061) 132.41±20.13 147.36±20.121) 172.36±17.421)对照 B 组 39 44.35±9.69 49.47±8.941) 55.26±7.721) 129.83±17.86 139.41±19.371) 159.41±19.361)F值 - 0.455 14.923 20.042 1.011 7.293 25.009 P值 - 0.636 <0.001 <0.001 0.367 <0.001 <0.001
3.4.5 3组治疗前后血清GH、IGF-1和IGFBP3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血清GH、IGF-1和IGFB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血清 GH、IGF-1和 IGFBP3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血清 GH、IGF-1 和 IGFBP3 水平高于对照A组和B组(P<0.05),对照A组血清GH、IGF-1和IGFBP3水平高于对照B组(P<0.05)。详见表6。
表6 3组治疗前后血清GH、lGF-1和lGFBP3水平比较 (±s)
表6 3组治疗前后血清GH、lGF-1和lGFBP3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GH(ng/mL) IGF-1(ng/mL) IGFBP3(µg/mL)治疗前研究组 39 1.45±0.21 281.37±30.25 3.12±0.78对照A组 39 1.42±0.23 278.96±28.36 3.09±0.69对照B组 39 1.39±0.27 280.16±28.41 3.05±0.75 F值 - 0.620 0.067 0.088 P值 - 0.540 0.935 0.916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 39 1.65±0.181) 356.12±23.691) 4.86±0.741)对照 A 组 39 1.54±0.151) 343.16±20.161) 4.41±0.691)对照 B 组 39 1.47±0.131) 332.16±17.851) 4.07±0.521)F值 - 13.416 13.084 14.197 P值 - <0.001 <0.001 <0.001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39 1.78±0.201) 367.89±28.141) 5.16±0.821)对照 A 组 39 1.65±0.191) 355.16±22.191) 4.70±0.751)对照 B 组 39 1.58±0.181) 341.26±20.761) 4.36±0.621)F值 - 11.107 12.101 11.647 P值 - <0.001 <0.001 <0.001
3.4.6 3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治疗前,3组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传导波幅高于治疗前(P<0.05)、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高于对照A组和B组(P<0.05)、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低于对照A组和B组(P<0.05),对照A组和B组各神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表7 3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s,mV)
表7 3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s,m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胫神经 腓总神经治疗前研究组 39 6.32±2.74 6.58±2.37 14.15±5.26 4.37±0.89对照A组 39 6.27±2.53 6.41±2.49 14.26±5.37 4.52±0.92对照B组 39 6.15±2.49 6.35±2.34 14.28±5.41 4.49±0.85 F值 - 0.044 0.096 0.007 0.312 P值 - 0.957 0.908 0.993 0.733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 39 8.94±3.161) 9.25±2.561) 10.25±3.261) 3.12±0.801)对照 A 组 39 7.49±2.811) 7.80±2.491) 12.16±3.011) 3.75±0.781)对照 B 组 39 7.52±2.781) 7.86±2.521) 12.09±2.871) 3.79±0.811)F值 - 3.317 4.122 4.915 6.158 P值 - 0.047 0.019 0.009 0.003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39 11.41±3.321) 11.68±3.741) 7.56±2.591) 2.51±0.731)对照 A 组 39 9.17±2.751) 9.35±3.061) 9.25±3.071) 3.02±0.761)对照 B 组 39 9.24±3.011) 9.41±3.121) 9.41±2.981) 2.98±0.711)F值 - 6.864 6.239 4.915 5.829 P值 - 0.002 0.003 0.009 0.004
近年来,中医学针灸、拔罐疗法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临床重视[11-12]。中医学认为脊柱侧弯多因先天亏损、气血亏虚、肝脾失调、肝不养筋、筋强不柔所致,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窍、壮骨强筋、益气养血、柔肝舒筋止痉为治疗原则[13-14]。
从经络辨证角度分析,脊柱侧弯的病位和症状主要表现在腰部、下肢外侧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因此与督脉、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关系密切[15]。本研究发现,通络固本针刺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总有效率为74.4%,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络固本针刺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此疗法取头部百会透太阳,穴区贯穿大脑皮层运动区和感觉区,同时跨越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阳经,针刺后快速捻转,可快速有效疏通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经脉,且能刺激皮层运动区和感觉区而调制躯体感觉和运动[16]。配合针刺L1~L5夹脊穴,膀胱经第1侧线上的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和关元俞,针感可直达病所,可起到疏通经脉、补肾壮腰、活血化瘀、壮骨强筋的作用。取局部与远部穴位,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补泻兼施,共奏通络固本之效。平衡火罐是由闪罐、揉罐、推罐、抖罐、坐罐、起罐6种手法结合而成,在患者背部行左右、上下交叉相配的平衡取穴方法,并结合不同的拔罐手法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壮骨强筋的作用[17-18]。目前平衡火罐的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等疾病,用于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治疗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平衡火罐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也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 Cobb角,改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但其整体疗效不及通络固本针刺治疗。本研究联合通络固本针刺与平衡火罐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现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至 92.3%,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Cobb角均得到进一步降低,提示两种方法联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的恢复。通络固本针刺与平衡火罐均具有疏通经脉、补肾壮腰、活血化瘀、壮骨强筋的功效,联合治疗在发挥各自治疗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疗效叠加作用,增强了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波幅均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可见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周围神经传导波幅。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病理机制复杂,其中激素水平紊乱与其发展有关[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通络固本针刺联合火罐能有效上调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血清CGRP、5-HT、GH、IGF-1和IGFBP3水平。CGRP是由神经组织及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与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其存在于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且在脊髓中水平较高;5-HT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延髓、脑桥、中脑、大脑的中缝核群中,在脊髓中 5-HT也广泛分布;二者水平降低均与脊髓损伤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21-22]。GH和IGF-1组成的GH-IGF-1轴在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GH主要通过生长激素受体和诱导IGF-1调节生长发育,而IGF-1则是一种多功能细胞调控因子,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的作用,如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成熟、抑制骨骼的分解代谢、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等作用[23-24]。IGFBP3是血液中转运IGF-1的主要蛋白,其表达降低可引发生长发育期骨密度异常[25]。由此可见,通络固本针刺联合火罐可通过上调CGRP、5-HT、GH、IGF-1、IGFBP3表达水平促进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恢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待通过大样本深入研究。
综上,在运动疗法基础上,通络固本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能显著改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且可上调血清CGRP和IGF-1水平,均优于通络固本针刺或拔罐的单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