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智造”引领甘肃工业绿色转型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以天水市为例

2022-01-05 10:24怡,郭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

辛 怡,郭 阳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中共天水市秦州区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00)

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中,美国位居第一阵列,德国、日本位居第二阵列,中国、韩国、法国、英国位居第三阵列。(见表一)

“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有四个分项指标——“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规模发展”,综合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这三个指标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我国这三项指标合计分值排名第六,单独看“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指标,我国均居第七,可以说,“质量效益”是我国制造业的最大短板和弱项;(见表二)我国制造强国进程发展的主要支撑力仍为“规模发展”,从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指出的是,从二级指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来衡量,我国与第一、第二阵列国家差距更为明显。(见表三)

表一2020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

表二2020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部分分项值

表三2020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部分二级指标对比

(二)政策红利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一)沿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黄河流域流经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的9个省(区)和91个地级行政区域,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人口超过1.6亿,生态地位突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区域,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对协调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黄河流域9省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近年来,黄河流域9省区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环保工作,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让黄河造福人民”以来,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黄河流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流域内各省区新旧动能转化步伐加快,产业升级效果明显。以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和山西为例。青海省着力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四大优势产业集群锂电、新材料、盐湖化工和光伏光热正在加快构建中。2020年12月,甘肃省印发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紧扣“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园区。宁夏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宁东基地列入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山西实施了“111”“1331”“136”创新工程,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

2.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初具规模。陕西、河南、山东是黄河流域中下游产业人口核心聚集区,近年来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并取得较好成绩。而西安、郑州、济南和青岛四个城市晋级为特大城市,其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更为凸显。

陕西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6.4%和10.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44.8%;2020年,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以2.42%的强度位列全国第7。河南省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产业正向万亿级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也在加速发展,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建设,依托华为公司建设的全国重要的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鲲鹏计算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901.3亿元,位列全国第9。

山东省不断加快动能转换、全面实现数字赋能、逐步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工业经济规模居全国第3位;软件产业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济南市、青岛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软件名城”,山东是北方地区唯一有2座中国软件名城的省份;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全国三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之一,“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020年,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均位列全国第5。

3.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下强上弱”格局明显。黄河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但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而且沿黄9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概括起来就是“下强上弱”,即下(游)强上(游)弱。以2020年为例,黄河流域9省区GDP为25.39万亿元,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省GDP在9省区中占比超过50%,而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四省区占比仅13.11%,“下强上弱”的格局极其明显。2020年,山东GDP总量是甘肃的8倍多,山东人均GDP是甘肃的2倍多,这些差距都凸显了黄河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整个“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下强上弱”的格局更为明显。(见表四)

表四 “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9省区GDP占比情况

4.黄河流域内主导产业同质化情况较突出,动能转化压力大。近年来,由于产业技术因素、环保要求、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黄河流域产业主要集中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资源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黄河流域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的比重高达36.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7个百分点。”流域内特别是黄河“几”字湾内,大多数城市的主导产业均以装备制造、传统能源化工为主,同质化情况较为突出。

新旧动能转化方面,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倚重(传统制造业)倚能(能源、资源)格局尚未彻底改变,煤炭、化工和冶炼等传统企业存量大,产业结构整体偏重。

科技创新力度方面,黄河流域9省区科技创新力度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市科技创新力度相差较大。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例,2018年,黄河流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亿元工业增加值R&D经费支出额、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83%、83.27%、54.23%、50.81%;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仅为长江长江经济带投入总量的40.4%,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的19.3%;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黄河流域9省区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4833.5亿元,仅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市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的41.3%,仅占全国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的19.8%。(见下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笔者整理)

5.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黄河上中游的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兰州、银川和西安,省会城市首位度总体偏低,城市功能差异化不显著,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辐射互补关系,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在各自省区内这一情况更为明显。以甘肃和陕西为例。2020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5575254人相比,减少55542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22%。14个市(州)中,有兰州、嘉峪关、临夏州、甘南州4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其中兰州由“六普”的362万人,增加到“七普”的436万人,增幅20.44%;其他10个市州人口全部出现下降,其中平凉、白银、武威降幅超过10%,(武威净流出36万人,降幅19.78%)天水下降了8.59%。陕西省也基本类似,2020年陕西常住人口为39528999人,陕西11个市(区)中,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西安、榆林、延安、杨凌4个市(区)人口增加,他7个市(区)人口降幅均超过5%,其中铜川降幅达16.3%。

(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1.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黄河流域发展新跨越。加快新旧动有效转换,是解决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发展新跨越,流域内9省区要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挖掘传统动能增长潜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更多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三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环保、能耗、水耗、安全、质量、技术标准,加强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电解铝、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四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谋深做实数字经济,分行业打造一批优质“领航型”企业,培育一批专注于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切实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强化中心城市辐射,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创新优势,进一步培育先进制造业都市圈,加快推动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城市群、都市圈在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强山东半岛在整个黄河流域的带动作用,让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五大城市群“东西联动,南北协同”。二是加快推进黄河“几”字湾大湾区建设。黄河几字大湾区涉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该区域是我国罕见的能源富集区,湾区包括白银、银川、包头、榆林、临汾等20个市(盟)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简称20+1),总面积55.7万平方公里,人口4100多万人。推进黄河“几”字湾大湾区都市圈建设,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把黄河“几”字大湾区打造成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推进人口、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市场要素的一体化对接。

三、“十四五”天水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喜中有忧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西部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天水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但长期以来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制约了天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表现在:制造业战略地位不高,支撑作用不明显;制造业产业集聚不够,还没有形成更多“增长极”;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产学研”紧密协同发展机制,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同时,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不匹配,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的问题尖锐。

(二)机遇:“十四五”天水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1.《天水市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十四五”时期,天水市制造业将继续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双轮驱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天水市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打造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加快建设电工电器装备制造基地和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

2.三个“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全力打造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一是培育以集成电路封测和智能终端制造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存储芯片等产品的封装测试,以华天电子科技园为代表;重点发展OLED载板及贴片、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以东旭集团新材料产业园为代表。二是培育以输配电设备及电气传动装置和基础电器元件为重点的电工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化高中低压输配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高效节能变压器和风、光、核电专用开关等输配电设备以及石油、冶金、矿产开采等行业专用的新一代智能电气传动及自动化控制装置和接触器、断路器等高中低压基础电器元件。三是着力培育以高档数控机床及高端轴承和凿岩机械等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中型金属切削高档数控机床和轨道交通加工、新能源专用数控机床、替代进口产品的高精度免调整圆锥滚子轴承及二代卡车轮毂轴承单元等。

四、“绿色智造”:天水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以“绿”为媒,实现质效双增

一是构建“市、区县、园区、工厂、产品”五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是突出低碳特色,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能效“领跑者”和绿色工厂建设,优先发展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削减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二)“智”中求变,数字赋能制造业

一是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万物智联”新技术、新模式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目前,天水“5G+工业互联网”云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开通5G基站829个,5G网络覆盖主城区及五县重点区域。

二是以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智造项目、企业上云和产品创新为主要抓手,全力推动工业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推进智能制造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从“天水制造”到“天水智造”的转变。

三是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第一,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第二,在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智能工厂、长控公司母线槽车间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数字化车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集成电路、北斗及地信等新兴产业上发力,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动产业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深化延伸。如:推进华天电子科技园、长城电工产业园、星火数控重型机床制造基地、电科院电工产品综合检测试验研究基地等项目全面建成。

(三)顺“势”而为,推动制造业迈上新征程

一是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指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还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因此,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如加快天水电传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秦州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管,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视同仁、统筹规划,完善虚拟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是“引凤筑巢”,实施教育“强基计划”。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大,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已经成为天水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约,因此,要深入实施教育“强基计划”,培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才;贯通“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让从业人员有出路、有奔头;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工作,积极营造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是加快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先进制造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稳定可靠的增长速率、具备良好的行业结构、掌握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拥有世界著名的顶级品牌等。因此,天水要打造三大产业集群。第一,依托华天电子科技园、东旭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等,着力培育以集成电路封测和智能终端制造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存储芯片等产品的封装测试,OLED载板及贴片、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第二,依托长城开关、天水电传等,着力培育以输配电设备及电气传动装置和基础电器元件为重点的电工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化高中低压输配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高效节能变压器和风、光、核电专用开关等输配电设备以及石油、冶金、矿产开采等行业专用的新一代智能电气传动及自动化控制装置和接触器、断路器等高中低压基础电器元件。第三,依托锻压机床、中科海林等,着力培育以高档数控机床及高端轴承和凿岩机械等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中型金属切削高档数控机床和轨道交通加工、新能源专用数控机床、替代进口产品的高精度免调整圆锥滚子轴承及二代卡车轮毂轴承单元等。

五是加快出城入园,优化拓展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制造业特色化、集群化水平。如:实施海林公司搬迁改造升级项目,并适时启动风动工具、锻压机床等企业搬迁改造。

六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加快天水制造业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体系。如积极引导华天电子、中科海林、锻压机床等制造业“走出去”,通过并购和股权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等方式,建立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引导天水制造业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拓展市场新空间。

七是培育优质制造“头部”企业。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基础之上,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继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积极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