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产业兴旺、稳定脱贫、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特色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农业特色产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要实现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天水市还面临着以下难题。
首先,耕地质量水平普遍偏低。天水市现有耕地中,川地少,山旱地多,耕地质量较差,土地生产率不高。天水现有耕地中,受自然条件影响,全市没有一、二、三等级耕地,四、五等级耕地占比只有22.68%,耕地等级主要集中在六、七等级,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9.34%,八到十等级耕地占总数的7.98%,耕地质量水平普遍偏低。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7.23%。其次,天水农村地区的乡村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冷链运输等设施比较落后,不利于农业特色产业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顺利展开。例如,从农村道路来看,截至目前,天水市7868个自然村已有7504个实现通硬化路,完成率达95.4%,基本做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乡村道路立项建设时间较早,技术等级较低、标准不高,不能满足当前大吨位车辆通行需求,通车后会出现路基下沉、路面坑槽等问题;或者由于缺乏保养使得路面破损较为严重;甚至部分道路在设计时没有留出排水渠,极易造成排水不畅,同样也会缩短道路使用寿命。近年来天水暴雨频发,受强降雨的影响,不少农村道路会出现路基塌方、路面断裂塌陷等问题,造成道路不畅,影响群众出行。农村产业道路不畅,通行能力差,已成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产品运输的最大“瓶颈”。农产品场方面,截至2020年底,天水累计建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843座,储藏能力97万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果蔬等季节性农产品周年供应销售。但是,与年生产果品360.2万吨、蔬菜395.3万吨的生产能力相比,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明显还存在极大的缺口。再次,天水水资源比较短缺。天水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地带,多数年份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缺乏,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天水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9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省的2/5。2020年全年天水市水资源总量16.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2.7亿立方米,下降2.19%,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最后,天水气象灾害频发。天水受错综复杂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干旱、春季晚霜冻、冰雹、洪水、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且易频发,由此而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等常有发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天水市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占到天水所有自然灾害的80%以上。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较弱,干旱、霜冻、冰雹、洪水等气象灾害的频繁,使得天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低,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依然突出。
天水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年以来财政资金比较紧张,尤其是县(区)财政更是捉襟见肘。以2020年为例,2020年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91亿元,比上年增长7.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1.93亿元,增长13.01%。财力的经常性不足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满足不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利润较低,生产周期长,资金的使用季节性特点比较突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便减少了农业方面的贷款;二是农民贷款缺少抵押物,贷款数量少而且分散,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而不愿意提供给农民贷款资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欠佳,制约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特色产业因此,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
农业保险可以更好地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尤其对于自然灾害频繁的天水来说,农业保险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天水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一农业保险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有不少农民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理赔也不太理解,对相关政策吃不透,老是存在侥幸心理,希望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甚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进行变相收费。二是农民投保意愿不高。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其具有受灾频繁、广泛的特点,使得其风险损失率高。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农业保险费率和免赔率一般要高于其他财产保险,而广大农民从事小规模种植,一般来说大都缺乏投保的支付能力,更不愿意再“额外”负担一定的保险成本。三是农业保险险种较少。农业保险产品多为保成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产品较少。农业保险产品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缺乏创新性、细分度不够,致使农民可选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四是政府扶持政策单一。政府主要以给予农户保费补贴的形式对农业保险进行补助,补贴形式单一,且缺乏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天水农业发展面临着较为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灾害发生时,由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保险体系不健全,保险赔付不到位,农民常常遭受较大损失。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指导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的需求。目前,天水市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还不够健全,化验室建设进展缓慢,检测设备没有完全配备齐全,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部分乡镇一级推农业广机构没有建立起来;有些虽然建立了机构,但还存在着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大农业,农业生产已经与二三产业的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的服务,但是就目前来说,天水大部分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前、产中服务为主,也就是能够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比如力所能及的提供种子、地膜、农药、化肥等,但对于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的储藏、精深加工、冷链运输等方面的服务很少。
部分县区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特色产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目前,天水市已形成市、县(区)、乡三级农业推广机构,但现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整体设施条件较差,推广手段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率较低,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效果大大降低。
天水市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严重不足。一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目前,天水农业科技人才有8000多人,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二是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新趋于放慢。在就业政策调整、就业观念变化、人员编制控制等因素影响下,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新、补充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天水超过50岁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到总数的1/3以上,这部分人员大部分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所学专业多以农学、植保等专业为主,专业结构单一、不合理,农业科研能力较弱,农业科研推广困难,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是制约天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目前,天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到90%以上,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天水又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老人、妇女等为主的农业劳动力在农业技术应用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常常违背科学种田规律,农业生产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养分失调,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壤、地下水受到污染,特别是农产品中农药、硝酸盐、添加剂和违禁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地膜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如果不能及时回收和处理废旧农膜,将会造成带来白色污染。同时,天水不少农村秸秆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污染。农业污染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业特色产业品质,还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安全。
一是农产品监管能力较弱。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的范围小,检测能力不强。目前天水市虽然建立起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7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90多个。但全市乡镇一级的检测机构大都没有独立建设,并且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没有专职的专业人员,工作经费也很难得到保障,监管能力薄弱。因此,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不强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天水农业特色产业品质的提高。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可以较好地保证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效益。但是,天水农业特色产业相当部分并没有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较少;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少;加之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普及率较低。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部分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企业开展农产品追溯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相关追溯数据不能及时上传,导致农产品追溯运行的效率低下。
目前,天水已创建了“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麦积葡萄”“清水核桃”“武山蔬菜”“甘谷辣椒”“伊味思”清真食品等知名农产品品牌,但这些基本都是区域公用品牌。而农业特色产业企业对创新品牌、注册商标的积极性不高,商标使用和保护意识不强,使得天水农业特色产业企业品牌、商标较少,这就导致了品牌使用中经常出现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比如天水“花牛苹果”商标品牌,已于2016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果品地标品牌荣誉称号,品牌评估价值达43.04亿元,位列全国果品品牌价值榜前15强。这些荣誉来之不易,各级政府、社会各层都有责任保护好这个品牌,因为这关系到天水农业未来发展的前途。但相关资料显示,“花牛苹果”这个商标被广泛运用,甚至天水地区以外的果品也打着“花牛苹果”等品牌到处销售,使得“花牛苹果”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还有在市场上用花牛苹果冒充美国蛇果销售的现象,这就大大降低了天水农业特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首先,由于天水财政资金比较紧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公共领域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特色产业的投资环境欠佳,制约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特色产业。其次,土地流转不畅,流转率较低。截止2020年底,天水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为129.2万亩,流转率为23.4%,不仅低于甘肃省其他市(州),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流转不顺畅,使得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主体扩大土地经营面积,进行规模化经营还面临许多难题。产业融合中生产要素的供给不足,增加了农业特色产业较大规模发展的难度。
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更加重视农产品的经济功能。而农业特色产业除了基本的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更多的功能,比如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天水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多功能拓展上,主要是以农家乐带动的乡村旅游为主,而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涉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均出生于天水。伏羲画八卦、制历法、定嫁娶,教民织网渔猎,耕田种黍,可以说天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传承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天水农村的村史馆、农耕文化馆等也大量兴起,目前,各县区或多或少都建起了村史馆、农耕文化馆。例如,2015年,秦州区以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为契机,建设了以诠释秦州地域特色文化、民间艺术,风土民情,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内容的秦州乡村记忆博物馆;秦州区玉泉镇以弘扬农耕文化为抓手,先后在李官湾、皇城、半坡寨等村建起农耕文化馆;甘谷县八里湾镇中岔村建立起了中岔村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农耕老物件、书画作品及碑刻5000余件。这些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基本上都陈列着一些以前用过的农具,比如犁铧、马鞍子、连枷、石磨,以及生活用的盆盆罐罐、背篼箩筐、镰刀簸箕等。就显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虽然史馆、农耕文化馆藏品的展示可以让我们了解天水以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情况,但也同样体现出建设中出现的严重同质化问题,天水在农耕文化的挖掘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首先,信息化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虽然天水市农村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农村仍然存在网络宽带不足、信号不稳定、覆盖面不广、互联网络到户不足等问题,影响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限制了休闲观光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其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质量普遍较低。虽然天水市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并且对相关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专业培训,但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比较分散,政府缺乏合理的引导;电商各自为政,进货渠道五花八门,对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把关不严,包装缺乏统一性,市场比较混乱;由于电子商务体系还不完善,业务精通的专业人员容易流失,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美工岗位、推广岗位、客服岗位人才更为短缺。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需壮大。天水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0年底,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为9144家、1243家、148家。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发展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主体功能发挥不够、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缺乏统筹规划、产业链条不完整、集约化程度不高、运行机制不够规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天水农业新业态的发展。
首先,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天水一二三产业融合还起步较晚,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销售还是以初级产品或者简单加工产品为主,与二三产业还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益较少。其次,产业融合中利益联结比较松散,合作方式单一。目前,天水产业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是以合作社主导下的订单农业为主,但是相对来说,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方式不多,利益主体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再次,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一是上规模、影响力大、有实力的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少,部分合作社还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二是部分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有不少合作社“有名无实”,家庭农场和专业生产大户规模小,参与融合能力差。三是部分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发展缺乏特色。
“若要火车快,全靠车头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干部的带动能力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说,天水农村干部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领会贯彻政策能力不强。不少村干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政治觉悟也不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二是缺少发展思路。部分村干部眼界不高,发展思路狭窄,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能力不强,在谋划全村发展方面思路不清。三是村干部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村干部老龄化、学历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会导致他们在见识、创新、干劲方面缺乏干劲,做事畏手畏脚,发挥不了“火车头”的作用。
劳务产业是天水一大优势产业,天水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劳务输出一方面给广大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同时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更为严重。2020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天水市组织劳务输转71.5万人,其中大量学历较高、有一定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本地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以老人、妇女为主,导致农业发展的高素质、青壮年劳动力资源需求缺乏,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首先,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不足。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连接更加紧密,农业的增值更多需要经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才能实现。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不可或缺。但是,天水农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少,限制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其次,从事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匮乏。随着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农村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相关领域的人才却跟不上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物流管理、冷链运输、旅游经纪人等方面的人才数量不足,且专业素养不高,满足不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