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荣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是由脑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脑部组织缺氧,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具高致残率特性,55%~75%的脑卒中存活患者伴肢体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1-2]。有学者提出,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3]。而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肢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是一种通过观察镜像运动情景,诱发患侧肢体运动的新型想象疗法,将其应用于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患者中或许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等。因此,本研究特选取笔者所在科2018年9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笔者所在科2018年9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4]中关于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的诊断标准;(2)单侧肢体功能障碍;(3)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肾等损害;(2)上肢关节活动障碍或偏侧忽略;(3)依从性差,不配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5岁,平均(64.46±4.65)岁;病程 1~50 d,平均(32.31±6.96)d;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4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5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0~75岁,平均(65.54±4.23)岁;病程 1~50 d,平均(32.57±7.08)d;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0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具体如下:(1)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肢功能位摆放,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神经发育疗法,Rood治疗技术,运动控制、再学习治疗,作业治疗等。30 min/次,1次/d,5次/周。(2)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用肌电生物反馈仪(北京金豪公司,SD-608)对患者进行电刺激干预。参数设置:脉宽0.1~2.0 ms,频率0.1~5.0 Hz,强度以引起患者肌肉收缩为宜,20 min/次,1次/d。干预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选择一间安静、墙面颜色单一的房间作为治疗室,治疗师将一面双面镜垂直于桌面放于患者双上肢之间,嘱患者根据治疗师的演示将注意力集中注视在健侧上肢在镜子中的影像,并完成腕关节运动、前臂运动、肩部运动、手的抓握等运动。治疗训练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精细运动,患肢尽可能地完成与健侧相同的动作,30 min次,1次/d,5 d/周,训练6个月。
1.3.1 上肢功能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及干预6个月后使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评估患者上肢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总分6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上肢功能越好[5]。
1.3.2 肱三头肌表面肌电指标 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表面肌电图监测仪(加拿大,SA7550)测量患者肱三头肌均方根值、中位频率、积分肌电值。
1.3.3 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差[6];使用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3、6个月后,两组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上肢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上肢功能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 干预6个月后 F值 P值对照组(n=30) 19.53±2.54 26.97±5.56* 35.74±5.86* 9.467 <0.001观察组(n=30) 18.86±2.58 30.94±5.83* 39.83±6.74* 10.768 <0.001 t值 1.014 2.699 2.508 P值 0.315 0.009 0.015
干预后,观察组肱三头肌均方根值、中位频率、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肱三头肌表面肌电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肱三头肌表面肌电指标比较(±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均方根值(μV) 中位频率(Hz) 积分肌电值(mV)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0) 8.95±2.42 14.85±3.10* 49.88±2.91 56.55±3.98* 11.54±3.38 19.45±3.49*观察组(n=30) 9.21±2.43 20.91±4.15* 48.81±4.18 60.61±4.09* 10.75±3.62 23.87±3.86*t值 0.415 6.408 1.108 3.897 0.874 4.652 P值 0.68 <0.001 0.273 <0.001 0.386 <0.001
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ARAT评分组别 NIHS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0) 33.46±3.87 23.11±4.34*26.63±4.87 65.44±6.53*观察组(n=30) 34.01±3.23 20.52±4.00*27.74±4.41 73.75±5.62*t值 0.598 2.404 0.925 5.283 P值 0.553 0.020 0.359 <0.001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8]。脑卒中大脑中动脉损伤后,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同时大脑对肢体的控制能力降低,进一步加重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长期活动减少,患者肌力、患肢承重和稳定性逐渐降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的康复训练措施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措施[9-10]。既往临床上多使用电刺激、常规康复治疗等干预,但疗效欠佳[11]。因此需寻找新型有效干预措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源于心理意像,在干预过程中患者通过镜像观察健侧肢体运动,进行运动理解,从而激活特定脑部区域,重建运动模仿、学习等神经机制[12]。鉴于此本研究将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患者中,并探讨其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是一种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疗法,而镜像神经元是一类存在于大脑颞叶上方、前区皮质及后顶叶等区域的特殊神经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镜子观察健侧肢体运动产生一种自己患侧肢体运动的错觉,刺激镜像神经元及特定脑部区域,能加深动作的理解度,产生运动学习、模仿,是运动再学习的重要神经机制,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改变和功能重组,从而有效促进受损运动功能的恢复[13-14]。
脑卒中伴上肢偏瘫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肢功能障碍及相关肌肉肌力下降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6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肱三头肌均方根值、中位频率、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肱三头肌表面肌电指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大脑内储存着运动的计划和流程图,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通过观察健侧肢体镜像运动,以为镜中肢体运动是自己患侧肢体运动,进而诱导患者患肢运动[15]。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患者通过镜像运动理解、学习及模仿,从精神上模拟运动活动发展至实际运动的过程中,可实现大脑再现的实际运动流程,反复想象可实现运动流程的不断完善和强化[16];可对小脑、前额叶皮层背外侧、运动前皮质、基底节等产生内部刺激,促进患者损伤区域功能重组,活化受损大脑运动皮层,提高对感觉信息的接收,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17]。同时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能与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形成互补,利用对侧支配原理,通过对健侧的康复训练,可兴奋对侧神经,促进大脑双侧神经通路连接,兴奋患侧神经建立大脑侧支循环,利于受损区脑组织及结构重塑,促进受损运动传导通路重建或修复,使部分休眠突触苏醒;还能通过交叉迁移现象提高胼胝体信息传递,使患者大脑双侧同时活动,恢复肢体运动的对称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表面肌电指标及神经功能,从进而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8-20]。
综上所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肱三头肌表面肌电指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