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俞
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增高,股骨粗隆骨折发生率逐渐上升,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渐退化,骨再生能力较弱,因此多采用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对机体造成伤害性刺激,出现强烈的术后疼痛,还可能会抑制呼吸、引发应激反应[1],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缓解患者围术期疼痛。临床普遍选择常规疼痛干预护理与药物进行镇痛,但是镇痛效果较弱且副作用较多,而中医学认为骨折术后疼痛是因为离经之血淤积,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应以中医治疗为主[2],腕踝针通过刺激皮下浅表层,使气血经络畅通,耳穴压豆通过按压各个穴位达到疏经理气的目的[3],两者联合镇痛效果可能较好,因此本研究选择观察常规疼痛干预与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PFNA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效果,结果如下。
经患者、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本院2020年1-9月80例老年PFNA内固定术患者分组,纳入标准:(1)通过X线片或CT显示为股骨粗隆骨折并进行PFNA手术治疗;(2)年龄60~80岁;(3)ASA级别为Ⅰ~Ⅱ级。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严重障碍;(2)意识障碍;(3)凝血功能障碍;(4)下肢或其他部位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60~78岁,平均(66.57±3.02)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OA/OTA分型:31A2.2型20例,31A2.3型19例。观察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61~79岁,平均(67.39±2.97)岁;ASA分级:Ⅰ级19例,Ⅱ级22例;OA/OTA分型:31A2.2型21例,31A2.3型20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两组均采用一样的方式进行PFNA内固定治疗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操作。
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疼痛干预手段,包括入院时进行疼痛宣教、疼痛分级指数评分(PPI)量表、视觉疼痛评分(VAS)量表培训,缓解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围手术期给予基础止痛药塞来昔布(四川国为制药,国药准字H20203357,规格:0.2 g)镇痛,如果剧烈疼痛,VAS评分超过4分给予盐酸曲马多注射液(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00001,规格:2 ml∶0.1 g)肌注止痛,合理摆放患肢体位,选择最舒适的体位,尽量减少体位变换带来的疼痛。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腕踝针治疗:患者入院后选取侧下4区(主穴,胫骨前缘和腓骨前缘中点)、下1区(接近跟腿内侧)、下5区(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定位后用安尔碘局部消毒,选择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批准文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型号:0.30 mm×40 mm)30°斜刺进针,贴住皮肤平行进针,用纸胶布固定6 h,进针时手指不能有阻力感,患者不应有酸麻胀痛感,否则应拔除重新穿刺。耳穴压豆治疗:患者入院后,先对双耳进行酒精消毒,再选择侧髋、神门、交感、皮质下、耳大神经点、枕小神经点、胃穴,将王不留行籽敷贴于选取的位点上,连续按压20 s,暂停 10 s再按压 20 s,每次循环 4 次,1 次 /d。
两组均接受疼痛干预治疗至术后1周。
观察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β-内啡肽、5-羟色胺水平及不良反应。
(1)PRI总分:PRI评分量表评定疼痛强度,评估手术前、术后 1 d、术后 3 d、术后 7 d PRI总分,由 11 个感觉类和4个情感类对疼痛的描述词组成,0分为无痛,1分为轻度痛,2分为中度痛,3分为重度痛,总分为45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强。(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手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血液中β-内啡肽、5-羟色胺含量。(3)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1 d两组PRI总分较术前增高,术后3、7 d,两组PRI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PRI总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PRI总分比较[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观察组(n=41) 17.12±2.26 19.23±1.18* 7.92±1.47 4.36±0.98*对照组(n=39) 17.39±1.91 19.78±1.24* 8.85±1.52 5.24±1.08*t值 0.578 2.030 2.780 3.811 P 值 >0.05 <0.05 <0.05 <0.05
两组术后1、7 d β-内啡肽和5-羟色胺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β-内啡肽和5-羟色胺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β-内啡肽和5-羟色胺水平比较(±s)
*与本组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 β-内啡肽(pg/ml)5-羟色胺(μmol/L)手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 手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观察组(n=41) 29.52±9.46 38.15±14.68* 66.53±20.94* 102.14±13.27 122.68±14.28* 142.24±15.23*对照组(n=39) 28.67±9.14 32.31±10.24* 36.75±12.17 101.37±12.28 109.27±12.31* 120.45±12.36*t值 0.490 2.478 9.344 0.323 5.397 8.431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常见疾病,导致患者疼痛,行走困难,临床多用手术进行治疗,通过髋部固定治疗患者骨折情况,PFNA是手术中常用手段,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分离,而手术过程中会刺激机体皮肤、血管、筋膜中的痛觉感受器,引起剧烈疼痛,临床通常选择常规疼痛干预进行镇痛[4],但其镇痛效果较弱且药物会给机体带来副作用,中医学认为骨折术后疼痛是因为离经之血淤积,壅滞经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腕踝针通过刺激皮下前表层,引发十二皮部经气,可使气血经络畅通,耳穴压豆通过按压各个穴位达到疏经理气的目的[5],因此通过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提高镇痛效果。
腕踝针是在腕部和踝部选取相应的点,用毫针沿皮下浅刺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皮下前表层,引发十二皮部经气,调理恢复腰部功能活动,使得气血经络畅通及通过神经末梢传导缓解病灶部位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最终缓解症状[6]。耳穴压豆在医学中被认为和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耳穴上机体各部位的生理变化反应点,达到调节脏腑阴阳、补虚泻实、调整气血及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的目的[7]。
通过PRI总分量表评定患者疼痛程度,β-内啡肽是人体中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一种,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这两种因子都可产生镇痛作用,术后第1天两组PRI总分较术前增加,术后3、7 d PRI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7 d血液中β-内啡肽和5-羟色胺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PFNA内固定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显著,提高血液中β-内啡肽和5-羟色胺水平,腕踝针止痛有以下3个机制:(1)脚踝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血管和淋巴,通过对这些区域刺激,能够反射性调节相应部位的神经、血管和肌肉功能,达到镇痛的目的[8]。(2)由于皮下血管壁的应力发生改变,引起神经递质的循经信号传导产生化学波,引起轴突内外钠钾离子的电导率增大,两种波动在病灶局部产生震荡,造成局部组织压变化和渗透率的变化,离子通道迅速发生改变,快速缓解病灶组织缺血情况,起到镇痛效果[9]。(3)启动内源性痛觉调制,提高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含量,提高痛阈值[10]。耳穴压豆机制如下:(1)通过舒张微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升高组织中5-羟色胺水平,缓解疼痛感[11]。(2)通过按压各个穴位达到镇痛目的,交感穴能活血止痛、疏经理气,神门穴能安神镇痛,皮质下穴能抑制大脑皮层兴奋,刺激该穴位也能达到镇痛目的[12]。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PFNA内固定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因为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轮脚消失处的胃穴能够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13],因此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综上所述,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对PFNA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