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莉 荣舒欣 李 琼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457)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其作为制造业在新时代的国家级发展方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多次提到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我国要深入贯彻推进制造强国的计划。习总书记2021年4月考察广西柳州时再次强调要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充分关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领域竞争优势建立、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
在中国知网上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最早的文献发表时间为2006年。从2006年至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研究根据随时间序列变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可见图1。2006年~2018年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初探索阶段,该阶段仅作为一种表述运用在研究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2019年~2021年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爆发式发展时期,原因可以追溯为十九大正式提出高质量发展重要表述以及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宏观经济层面向产业层面的推进,自此制造业开始成为研究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热点领域。制造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制造业实现发展水平跃迁的依托和载体,高质量发展主题研究从宏观逐渐过渡到中观和微观角度是自然的演化趋势。
图 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核心发文作者,尽快把握主题研究的核心与发展趋势。通过普莱斯定律计算得出本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发文量应该在4.03篇以上,即发文四篇以上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达到四篇以上的有31位学者,表1展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核心学者及其发文量占比,我们发现任保平学者发文量遥遥领先,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表1 2006年~2021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发文4篇以上的学者
刘志彪从特征上分析了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发展存在着本质区别[1],这将是我们正确把握其内涵的关键。田秋生指出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两个突出错误倾向,即无限扩大了高质量发展界域和泛化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模糊高质量发展定义与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倾向[2],这些倾向正在阻碍人们对高质量发展的认知;任保平等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3]。因此,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理念和社会矛盾变革相结合的产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或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会随外部经济环境以及自身需要的改变而随之变化,所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近几年提出的表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题体现在内涵、动力、路径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参考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社会层面的指标体系,学者们对制造业发展评价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新看法。目前关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目前可分为两类:单一指标和多维度评价体系。单一指标主要通过测算制造业或者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又细分为OP法、LP法以及ACF法。无论是从高质量发展本身丰富的内涵还是统计学的角度来说,通过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进行的测量相对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关于制造业的相关评价体系伴随我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日益丰富,这些多维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发展评价[4]、创新能力评价[5]、绿色竞争力评价[6]、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7]等方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2018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次作出战略安排进一步推进了该主题研究。学者专家们从单一省市、区域角度或者国家层面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其研究结果大都显示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在总体上逐步提高,但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黄顺春等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当下应该加强开展微观制造企业的研究以更快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8]。
综上,通过对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这些评价模型构建各有特色,总体上都是从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加以延伸。但是,制造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机械地照搬宏观和中观层级的指标体系并不可取,微观企业价值创造更多的是要靠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聚焦于微观角度的评价指标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效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从微观企业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制造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企业层面的研究进展。
高质量发展自宏观经济社会层面提出,但它必然涵盖中观层面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和微观层级企业个体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将形成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多维经济体系[9]。为进一步了解制造企业发展水平,本文尝试构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本身具有丰富的特征和内涵,因此制造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应该涉及多个层面多项指标,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制造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要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稳步提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的变革,同时还要考虑规模和结构同步优化。
经济效益是企业能否存续和发展壮大的首要前提,严格控制发展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发展速度,才能使企业良好运作。在经济效益下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水平四个维度来综合衡量制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研发创新应该作为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多位学者专家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评价研究中都提及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尤为薄弱,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将其作为关键指标。从微观角度来说,消费者的自身需求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复杂作用机制而改变,企业产品需要持续升级改进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盈利。因此,从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维度的发展水平选取指标反映制造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发展质量相对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绿色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各行各业都不能凭借牺牲环境和资源作为条件来换取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制造业领域尤为突出,目前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充分重视绿色发展问题,提出碳中和、碳减排等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制造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单元应该切实遵循和贯彻国家政策方针,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提升,尽快转变粗放型和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形象也是影响企业微观个体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以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为前提,如果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和品牌的社会形象。安全生产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安全事故和违规行为不仅会使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企业在内部研发、生产、采购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民生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在以往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涉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企业或者个体要想生存和发展脱离不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所以作为任何一个社会组成元素都天然的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本文选取社会贡献、就业带动、教育扶贫三个代表性指标衡量制造企业在民生共享方面的发展质量。
开放合作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是制造业进行价值链升级的关键途径之一。高质量的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开放合作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制造企业凭借 “走出去”可以选择成本最经济的地区生产投资,进而通过产品或服务出口缓解产能过剩,创造更大价值;通过“引进来”可以弥补了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或者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效益水平。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发展主题和发展理念变革,本文将从经济效益质量、开放合作质量、品牌和安全质量、民生共享质量、研发创新质量以及绿色发展质量六个一级指标出发,进一步选取16个二级指标构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可见表2。
表2 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在对评价体系各层面、指标分配权重的过程中学者们可以选择从主观或者客观两方面选取。主观赋权目前主要是德尔菲法和AHP法,这类指标由专家根据个人经验和事件的主观判断对各指标重要性确定优先顺序。客观赋权法包括熵值法、DEA、因子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等多种方法。也有学者通过多种指标来综合确定权重,目的是避免使用单一指标带来的误差。通过组合赋权出发点是为了兼顾主观和客观因素的优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实现主客观两种赋权方式优点的融合?李刚等通过对四种比较典型的主客观综合确定权重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级差最大化和客观修正主观这两种主客观组合赋权方式更具合理性和区分度[10]。两组组合权重某种意义上克服使用单一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缺点,但我们在实际开展研究主题采用何种方法还要进一步考虑政策导向,不能仅凭主观去盲目选取。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才计划以吸纳优秀员工,将人力资源变为制造企业的发展优势。各国家地区存在语言、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等方面的背景差异,企业在开放合作过程中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此外,制造企业在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考虑所处发展阶段,基于动态视角思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差异性,深入认识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出发展差距,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过程中,世界范围内仍存在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横行的现象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给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严峻挑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以及5G赋能新技术与制造业领域深度融合将推进制造业持续升级,这些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能力跃迁的重要契机。制造业领域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竞争更是技术水平上的竞争。制造企业能否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制造和智慧生产、缓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将是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