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与诗歌形成的特点

2022-01-04 17:22张伟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孤独海子情怀

张伟

摘要: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1989男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其主要作品有:《土地》,《弑》,《海子的诗》,《春天,十个海子》等。海子诗歌形成与特点,依据海子的诗论来分析其建立在赤子情怀上的诗歌内涵,并探讨海子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的意义,以及对海子死因的分析。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他所受教育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而又执著、敏感、多思的精神气质和赤子情怀。他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就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

关键词: 海子;情怀;孤独;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有人将海子的诗和汪峰的歌分别称为"睡着的歌"和"活跃的诗"。对于这些高度的评价并不是海子想要的。那海子到底是位怎样的人呢?他的诗歌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他的诗歌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海子——孤独的王者

虽然在人们心目中,海子是中国当代最具有神话色彩的诗人但他却是一位孤独的王者。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海子居住在北京城边的小城昌平,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顶峰期。海子死后,他的朋友西川在为他而写的《怀恋》里提到他在那儿的生活:“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对于海子而言,选择诗歌就是选择孤独。正如他在《以梦为马》中所说:“我一人独将此火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因此,在一种孤独心态里产生的诗歌,海子的诗无可避免地打下了“孤独”的烙印。/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 [1]。

二、、海子精神世界和诗歌内涵的形成

海子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来自农村,对大地、村庄、土地上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中他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①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可能是一个在都市生长的人所具有的,它只能出自一位自幼赤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之子之手,它混杂着诗人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鲜活而美好的回忆。海子生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夕的1964年,这时的农村生活贫苦,母亲能识一些字,趁空闲时间捡一些破旧的报纸,凭着天生的聪慧和自身独有的一份求知欲望,她很快把这些读过的文章内容编成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讲给儿子听。②虽然刚会爬走的海子不能听懂母亲的故事,但这种耳濡目染却使海子受到了最初的文化启蒙。

三、海子诗歌对于当下精神境况的意义

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当代人类走出人文精神失落、物质化、欲望化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努力和尝试,他选择原始主义的风格,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出发,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是一位人文主义诗人对这个不能让他满意的时代的既恨又爱的深沉反思与执著关注。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写作和生活对于海子来说没有任何距离。这样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位真正诗人的必备素质。海子对待诗歌的精神抹去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学的物质性功利目的,他的这种纯粹献身艺术的精神和对待艺术犹如生命的虔诚信仰,是我們当下从事和激活艺术事业所必需的。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在艺术中感受自己身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才可能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行进,从而发挥她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人们主要的时间都在从事机器化、秩序化工作,为了追求最高的物质利益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关系不和谐。人的精神家园荒芜,时代出现了人文关怀失落,人文精神萎缩的现象。人们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感觉到内心世界寂寞、荒凉。海子在他的诗歌里回到人类远古时期,在那片神话世界里试图寻找拯救这个精神世界贫乏的时代的方法,让人们回归到生存的精神家园,回归到人性之美。这些闪耀着人的智慧之光的诗句和我们由此感悟到的美好生存和人性之美为我们这个心灵干燥如沙漠的时代浇灌了精神的甘露。如果说后工业时代是物质对人的异化,是精神凋萎的冬天;那么,海子的诗歌则是对精神家园的复归,是万物苏萌的春天[2]。

海子的一生过于短暂。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却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的幸运。这不能说与他的猝然消失无关,但却与这位诗人对于诗歌的贡献绝对有关。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敬

参考文献

[1]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119页。

[2]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猜你喜欢
孤独海子情怀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