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2022-01-04 10:36马晓婷王志强赵江霞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护龄亚组健康状况

马晓婷,王 萍,江 萍,王志强,赵江霞

(1.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海 201299;2.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院办,上海 201299;3.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上海 201299;4.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5; 5.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院部,上海 20129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既往的研究表明在面对疫情时,无论是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抗疫勇士”,还是定点医疗机构或是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1],其心理状态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本研究旨在了解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进行心理预警干预和改善应对能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21年4月至5月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多家医院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放电子问卷1843份,研究对象均完整作答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 843份(100%)。

1.2 调查方法

① 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是否有子女、性格、工作单位、学历、护龄、职称和岗位。

② 依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920,5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52~0.8042。

1.3 主成分分析为避免问卷条目的共线性,消除条目间的相互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条目进行降维处理,将问卷条目转化为若干个主成分。与此同时,采用方差最大法对主成分进行正交旋转,进而有助于对主成分的解释。

1.4 聚类分析为消除数据取值范围的差异对聚类结果的影响,首先对主成分的得分进行标准化转换,对经标准化后的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形成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亚组。

1.5 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使用R软件(版本4.0.4)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主成分分析将量表的25个条目进行主成分分析,碎石图的结果显示基于随机数据矩阵推导出来的特征根均值(虚线)和特征值的准则(y=1实线),最终以特征根>1为提取标准,共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可达61%(图1A和表1)。

表1 主成分的特征根及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

2.2 聚类分析基于3个主成分进行层次聚类分析,Dindex图结果显示Dindex指数在4个簇的地方存在明显拐点(图1 B),同时Second differences Dindex指数在4个簇的时候达到峰值(图1 C)。因此,可将1843例研究对象分为四个亚组,其中亚组1有425例(23.06%),亚组2有841例(45.63),亚组3有267例(14.49%),亚组4有310例(16.82%),见表2。

图1 碎石图与Dindex图(A:碎石图;B: Dindex指数;C: Second differences Dindex指数)

2.3 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基线特征比较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婚姻状态、是否有子女、工作单位、护龄、职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组1在婚姻状态为已婚、工作单位为综合医院、护龄5~10年、职称为护师人数中的占比较高;亚组2在年龄为20~30岁、婚姻状态为未婚、没有子女、护龄3年以下、职称为护士人数中的占比较高;亚组3的护理人员在具有子女、工作单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护龄在10~15年的占比较高;亚组4的护理人员在30~40年龄阶段、护龄在15~20年及职称为主管护师人数中的占比较高。

2.4 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各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各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组3在恐惧、强迫-焦虑和疑病维度的分值最高,亚组4在抑郁和神经衰弱维度的分值最高(表2)。进一步采用TSH检验对不同亚组间各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进行比较,发现除了亚组3和亚组4在神经衰弱维度间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不同亚组在各维度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各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得分

3 讨 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了对生命、财产和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失外,更会对人们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危害到个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2]。疫情背景下,护理人员不仅面临超强负荷的工作,还需要面临疫情的不确定性及工作的高风险性,容易发生心理应激障碍,主要包括疑病、恐慌、焦虑、抑郁和强迫等心理应激反应[3]。在面对重大疫情时,除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干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能精确反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人群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因此,本研究基于问卷的25个条目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碎石图选取3个主成分可以保留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可全面地反映整体信息。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发现亚组3的护理人员在恐惧、强迫-焦虑和疑病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最高,提示在该3个维度上的情绪反应严重;同时,对于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基线特征比较,发现亚组3的护理人员在具有子女、工作单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护龄在10~15年人数中的占比较高。因此,具有该基线特征的护理人员,更容易发生恐惧、强迫-焦虑和疑病。恐惧的原因可能更多来源于生活方面,因为具有子女且护龄在10~15年的护理人员,人际交往和子女养育等成为其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4],他们更加担心自己及子女的感染。强迫-焦虑和疑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认知不足,对疫情发展趋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因心理压力大而产生负性情绪。此外,亚组4的护理人员在抑郁和神经衰弱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最高,提示在该两个维度上的情绪反应严重。同时,对于不同亚组护理人员基线特征比较,发现亚组4的护理人员在30~40年龄阶段、护龄在15~20年及职称为主管护师人数中的占比较高。因此,具有该基线特征的护理人员,更容易发生抑郁和神经衰弱。可能是因为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护理人员,其大多在30~40多年龄阶段且护龄在15~20年,这些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团队的中流砥柱,职称较高、工作负荷过大和长期疲劳,因此,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抑郁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反应。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7]。有研究发现年龄、工作年限和职称是影响临床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8]。

专业培训结合积极的心理干预是缓解心理危机的重要方式[9]。这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家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培训,确保人人掌握疫情相关防控知识。与此同时,重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积极掌握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确保充足休息,加强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减少应激情绪,提高护理人员职业认同与职业素养,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疫情防治工作中。

猜你喜欢
护龄亚组健康状况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护龄及文化程度对门诊注射室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影响
不同年资护士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原因分析
普外科护士年龄、护龄与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主动脉标化的儿童室间隔缺损与肺动脉宽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比较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