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明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古代记载方言的文献非常稀少,因此也弥足珍贵。《吴音奇字》是一部记录和考证吴语词语的明末方言字书。吴语区所涉地域较广,《吴音奇字》所记方言是何处吴语,学界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主要依据《吴音奇字》作者的里籍生平来判断该书所记方言的性质。但是由于该书铨次补遗者陆镒史籍无传,学者均未考明其里籍生平;编辑校正者孙楼虽有传记,具体生平学者则缺少深入的梳理。本文梳理和考证《吴音奇字》作者的里籍和生平,以期有助于认识该书所记方言的性质,从而推进《吴音奇字》的相关研究。
《吴音奇字》现存抄本3种及铅印本1种,分别是国家图书馆藏抄本、苏州图书馆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王謇抄校本、苏州图书馆等藏《吴中文献小丛书》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抄本是原藏铁琴铜剑楼的清抄本,也是现存最早的版本;苏州图书馆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王謇抄校本,分别临抄自清抄本,两者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苏州图书馆藏铅印本据该馆藏传抄本重排铅印,沿袭了传抄本的讹误,同时在重排铅印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讹误。清抄本已经是陆镒铨次补遗后的本子,孙楼原稿本《吴音奇字》未曾刊印,可能已经亡佚,但尚存孙楼自序一篇(关于该书版本问题,拙文《明末吴语字书<吴音奇字>版本考述》中已有具体讨论)。
现存的《吴音奇字》4种版本,均为一册,不分卷。卷首有《吴音奇字叙》,落款“崇祯癸未上冬晦前五日后学陆镒序”(本文引用《吴音奇字》均用国家图书馆藏抄本);《铨次补遗吴音奇字小引》,落款“崇祯甲申菊月下澣日陆镒再拜谨识”。正文首页题有“海虞百川孙楼编辑校正”“后学万卿陆镒铨次补遗”。《吴音奇字》正文分“天文、地理、时令、人物、身体、人事、饮食、宫室、衣服、器用、珍宝、鸟兽、花木、通用”14门,分类记录和考证词语。每一门类均先列单字头,再依次列二字头、三字头、四字头,依字头计有1354条(铅印本误合2条为1条,计有1353条)。每条字头为单行大字,注音、释义或举例为双行小字。注音主要采用直音法,释义一般比较简洁,有时还举出在方言中的用例。如“天文门”第3条:“熪,音于。火不绝貌。方言:熪熪里。”
关于《吴音奇字》所记词语及音注的方言属性,目前存在不少分歧,主要有苏州方言说、北部吴语说、常熟方言说。
王稼句指出:“关于苏州方言,古人就有专著,一本是《吴音奇字》,一本是《吴下方言考》,属于明清时苏州方言材料的记录,在近代汉语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中所收的奇字,都是吴语特别是苏州方言中的常用词,但字形罕见,其中小部分见于古籍,大部分来源无考,究竟是当时流行的苏州方言俗字,还是作者根据词的音义而杜撰新字,作者没有说明。尽管如此,这本《吴音奇字》保存了不少苏州方言词汇,同时又可从奇字的注音中了解明代苏州方言的一鳞半爪,具有相当的价值。”[1](P56-57)但是没有交代把《吴音奇字》看作是苏州方言专著的依据。
张凯认为:“因为孙楼乃常熟人,陆镒是常州人,二人里籍不同,故书中反映的吴音或许不会是单一的常熟音或者常州音。但无论是常熟吴音,还是常州吴音,皆属于太湖片吴语,故书中描写的方音、词汇可视为反映400年前北部吴语的地道的方言文献资料。”[2]显然,这主要是根据《吴音奇字》两位作者的里籍,判断该书所记方言为北部吴语。
郑伟认为“该书记录了明代常熟方言不少口语词及其读音”[3],他虽未明确说明这种看法的依据,但从行文之中不难发现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吴音奇字》作者的里籍。孙楼是常熟人自不待言;又据叶祥苓《吴音奇字·序》“后来同乡陆镒为该书‘铨次补遗’”,认为陆镒也是常熟人。二是《吴音奇字》所记词语及读音在今常熟方言中有所遗存。郑伟认为该书记录了明代常熟方言,该书作者里籍也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显而易见,只有弄清《吴音奇字》所记方言的性质,我们才能科学合理利用其中的方言材料,否则就容易陷入牛头不对马嘴的危险。要确定《吴音奇字》的方言属性,一方面,要拿《吴音奇字》所记词汇、音注,与相关的今方言词汇、语音进行比较,与文献记载的相关古方言词汇、语音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要详考《吴音奇字》作者里籍、生平等,充分重视作者母语方言及所接触方言与《吴音奇字》所记方言属性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要弄清《吴音奇字》所记方言的性质,那么该书作者的里籍和生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实际上不少的研究者如张凯、郑伟等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学者们由于对相关材料的认识有所差异,因此对该书作者——陆镒里籍的判断有所差异,此外对该书两位作者的生平也缺少具体和细致的说明。关于《吴音奇字》的作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疑问:一是陆镒的里籍和生平。也就是说,陆镒是常熟人还是常州人?其人生平如何?二是孙楼的生平如何?
关于陆镒,《吴音奇字》称“后学万卿陆镒铨次补遗”,“万卿”可能是陆镒的字或号,其里籍不清楚。王謇《馆藏经籍跋文·<吴音奇字>不分卷》称“陆镒事无可考见”[4](P457);张凯认为“陆镒是常州人”[2],未知所据。显然,陆镒的里籍问题,孰是孰非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关于陆镒生平,我们更需要尽可能发掘有关的材料进行说明。
关于孙楼,《吴音奇字》称“海虞百川孙楼编辑校正”,结合有关孙楼传记可知孙楼是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号百川。孙楼里籍没有什么疑问。关于孙楼生平,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贰)》中的《孙楼与丌册庋》、(美)富路特、房兆楹主编《明代名人传·孙楼》等有所介绍。但是,一方面相关生平介绍有抵牾之处,如《中国藏书楼(贰)》认为孙楼“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卒于万历十一年(1583)”[5](P1036),而《明代名人传》认为孙楼生卒年为“1515年9月21日—1584年1月18日”[6](P1666),卒年有异。另一方面,孙楼母语习得及接触方言情况是判断《吴音奇字》所记方言性质的重要参考依据,还需要结合对孙楼生活轨迹的细致考察来进行综合分析。此外,在考察孙楼生平时,前人利用的古代文献有限,如《明代名人传·孙楼》主要参考的文献是:(明)焦竑《国朝献征录》、(清)朱彝尊《明诗综》、(清末民初)陈田《明诗纪事》、(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明)孙楼《百川集》、(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志》(1862年)、(清)绍松年《海虞文征》、(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没有充分利用明清常熟地方志、孙氏家谱等文献资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王謇在苏州图书馆工作时,曾为馆藏经籍题写跋文,汇集成《馆藏经籍跋文》,发表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年刊》。其中有“《吴音奇字》不分卷”跋文,称“陆镒事无可考见”。陆镒史籍确实无传,但家谱有迹可循。据清乾隆十年纂修的三德堂刻本《陆氏世谱》,陆氏奉齐宣王少子陆通为始祖。该书卷十六为宜兴积梅支世系表,第六十九世有陆镒,小字注:“字子良,配李氏。”[7]我们考证此人即为孙楼《吴音奇字》铨次补遗之陆镒,理由如下:
其一,生活时代一致。崇祯甲申年陆镒所撰《铨次补遗吴音奇字小引》,有“余苦风檐失利,景入崦嵫”之语。可见崇祯甲申年时陆镒已是晚年,由此可推知陆镒主要生活在万历、崇祯年间。《陆氏世谱》虽未记载陆氏宜兴积梅支第六十九世陆镒的生卒年,但该支第六十九世陆氏大多生活在万历、崇祯年间或前后,如陆文德“生明万历四年丙子,卒崇祯十二年己卯”、陆文烺“生万历廿二年,寿五十六,卒顺治六年”[7]。据此可以推知,第六十九世陆镒主要生活在万历、崇祯年间,与《铨次补遗吴音奇字小引》记载相合。
其三,子嗣及晚景相合。陆镒在《铨次补遗吴音奇字小引》中称:“余苦风檐失利,景入崦嵫。且有子而皆殇,有孙而幼殇,视人股掌,瞠乎其后耳。以是愁郁之暇,漫为披阅。”后继无人,晚景凄凉。《陆氏世谱》宜兴积梅支世系表中,陆镒小字注中未提及子嗣情况,陆镒之后亦无人。陆镒父陆鸾小字注云:“字世祥,配葛氏,子四:镒、镗、文信、文行,三字俱夭。”[7]第六十九世陆镒兄弟早亡,子孙早世,孤苦伶仃,与陆镒《铨次补遗吴音奇字小引》所称情形相合。
其四,《陆氏世谱·凡例》称:“陆氏谱系备于江浙,自一世至六十世列为总编,六十一世以后渐至繁衍,今各立支名使条分缕析。”[7]该家谱包括江阴、常熟、金匮、吴县、靖江、宜兴、阳湖等诸县的陆氏各分支。遍查《陆氏世谱》,除宜兴积梅支第六十九世陆镒外,另有名陆镒者三人,都不可能是《吴音奇字》的铨次补遗者。卷三载第五十七世名“陆镒”者两人,其一陆垕子陆镒小字注:“字宝之,号良贵,元庆元路儒学学录,配岳氏。”[7]是为元代人。其二陆坦子陆镒无注,但同为第五十七世,相距当不甚远。这两人生活时代距明万历、崇祯时甚远,绝不可能给《吴音奇字》铨次补遗。卷十吴县包山涵村支第六十七世“陆镒”小字注:“字汝南,号东麓,配徐氏,嗣兄钺子浔为后。”[7]未注生卒年。考其曾祖父陆祖源小字注有“洪武十九年戍南京留守后卫”之语[7],洪武十九年(1386)距崇祯甲申(1644)有258年之久,陆祖源之曾孙陆镒绝不可能活到崇祯甲申年;且此陆镒为吴县人,不可能有“延陵方言”之称。故吴县陆镒也不可能是《吴音奇字》的铨次补遗者。
准此,《吴音奇字》铨次补遗者陆镒是宜兴积梅人。据《陆氏世谱》卷十六,陆氏第五十世陆尧文始居宜兴,为积梅支始祖。陆尧文下小字注:“鹏举第六子,字信之,为泾阳令,元末避乱,卜居梅溪里,为积梅支始祖。诸兄各自分支,兹不备载。公生元大德元年丁酉,卒至正丙午,寿七十。配汤氏,子如镒。返葬丹阳珥陵村乌土墩墓。”[7]陆尧文至陆镒世系如下:陆尧文——陆如镒——陆思荣——陆富三——陆希文——陆景良——陆璒——陆章——陆楠——陆宰——陆鸾——陆镒。陆镒世居宜兴,是地地道道的宜兴人,但其生平不见文献记载。
据光绪惇叙堂刻本常熟《孙氏宗谱》,常熟孙氏奉孙万登为始祖,卷二《仲常公谱录》云:“公讳观复,字主静,一字仲常,号静轩,晚号绿园,行元一。……元至元间以人材举辟为平江路录事司录事,恩授承德郎。大德八年甲辰迁琴川跨塘桥北,因公为司,自元迄今传称‘主司巷’。……子三,舜民,钟出;君奭、曾训,俞出。皆世居琴川。”[10]琴川为常熟古称,孙楼先祖孙观复迁居常熟,为陆氏常熟支始祖。自孙观复至孙楼,世系如下:孙观复——孙君奭——孙中立——孙富二——孙礼——孙纪——孙艾——孙舟——孙一元——孙楼。
孙楼生平文献记载较多,主要有:明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八十五收瞿汝稷《吴兴司理百川孙公楼墓志铭》,明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卷五《科第志下》有孙楼传,清常熟《孙氏宗谱》卷一有明陈三恪《明故吴兴司理推官举人子虚孙公传》,清康熙《常熟县志》卷二十《文苑》亦有孙楼传。据以上几种材料可知,孙楼字子虚,号百川,海虞(今江苏常熟)人。生于明正德乙亥(1515),嘉靖丙午(1546)成举人,隆庆戊辰(1568)官吴兴司理,隆庆辛未(1571)改汉中,未就而归,卒于万历癸未(1583)。著有《丽词百韵》、《吴音奇字》、诗文集十二卷。其中,《吴音奇字》经陆镒铨次补遗有抄本流传至今;诗文集十二卷后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印,定名《孙百川先生集》。也就是说,孙楼世居常熟,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常熟生活。
综上,《吴音奇字》编辑校正者孙楼是海虞(今江苏常熟)人,世居常熟,仅官吴兴司理约3年;铨次补遗者陆镒是宜兴(今江苏无锡宜兴)人,世居宜兴。弄清楚《吴音奇字》两位作者里籍和生平,有助于认识该书所记方言的性质。就两位作者的里籍和生平情况来看,把《吴音奇字》所记方言视为苏州方言的观点难以让人信服,视为常熟方言又似乎失之偏颇。相对而言,把《吴音奇字》所记方言看作是当时的北部吴语更为合理一点,当然这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古今方言比较分析之后才能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