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语境重构:短视频红色文化传播叙事分析

2022-01-04 12:40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皖西语境符号

杨 飞

(皖西学院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部,安徽 六安 237012)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传播的环境可以扩大到文化范畴,语言代码通常可以脱离语境实现意义分析,比如同声智能翻译工具,语音可即时转换为文本,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代码、语境和意义只能被看作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信息传播效果由此形成了两个典型的“连续体”分化类型:高语境与低语境。

高语境互动的特色在于,大多数信息贮存在接收者身上和物质环境中,“传达讯息中只包含极少的信息”[1](P101),需要经过编码显性传输出来的信息非常少,低语境互动则与之相反,“大多数信息必须包含在传达的讯息之中,以弥补语境中缺失的信息。”[1](P101)强调的是显性编码的有效传递。

“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机制。”[2](P10)媒介技术决定了传播形态与叙事结构,带来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全新认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个体和群体的意见在此聚合,文化符号的呈现更具生活气息与辨识度,生成显性形象表态,叙事特点通常显示出低语境性。

一、样本的典型性说明

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势头明显,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大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7亿人,至2021年1月份超过8亿人数,短视频作为以视频为载体的聚合平台,近年来在用户生活中覆盖面越来越广泛,社交定位开始显现,已逐渐成为社交平台发展的新方向。

抖音是一个面向全年龄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线于2016年9月26日,根据《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完整版)》,抖音日活跃用户已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受众用户最常使用的15个短视频平台中,抖音和快手的使用率名列前茅,其中抖音以45.2%的占比排名第一。

本文分析对象为皖西地区红色文化,皖西地区是安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地区之一,红色符号极具典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皖西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形成了无数典型的红色符号,红色文化内涵足够丰富:10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源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六霍起义;寿县古城;大湾村;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留下的光辉足迹……皖西地区红色文化延续至今,从未间断,红色文化链完整,且分布广泛,全国鲜见。

二、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叙事分析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已进入保罗·莱文森所称的“新新媒介”时代,传播话语权让渡,“用户对新媒介有了一定的控制权,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3](P3)短视频传递的内容符号唯有被受众广泛认同理解,才能实现传、受主体间共享互动的回归,实现有效传播。在抖音APP中输入“皖西”“六安”“皋城”“红色”“文化”等关键词,按照热度抽取样本,关键指标包括点赞数、评论数、分享数等,选取60个抖音账号,排除不支持评论的短视频条目,随机抽取样本的30%,即220条有效短视频进行编码分析,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7月10日。

根据罗兰·巴尔特的符号意指系统,叙事作品中的元语言符号和含蓄意指系统离不开表达平面(E)、内容平面(C)和意指作用(R)三个层面的系统,也即ERC系统,以此为基础,本文针对的视频内容分析包括以下层面:

(一)红色文化短视频的表达平面分析

表达平面分析以每一个视频作为一个编码单位,编码表围绕主题短视频的基本属性和内容分析,涵盖七个层面:短视频时长、短视频传播力、短视频生产主体、短视频来源、字幕说明、短视频主题、短视频呈现形式等。

表1 抖音短视频平台皖西红色文化传播的表达平面分析编码表

(二)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内容平面分析

针对上述表达平面系统的七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抖音短视频平台皖西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平面分析统计表

短视频字幕频率统计类型频率(次)占比(百分比)解说型9141.4同期声3716.8解说型+同期声5826.4无字幕3415.4短视频主题频率统计(样本N=220)类型频率(次)占比(百分比)红色景点13661.8红色故事3817.3红色人物2913.2红色文学等177.7短视频呈现形式统计(样本N=220)类型频率(次)占比(百分比)景物呈现5725.9人物呈现3515.9人景互动呈现10748.6其他219.6

由上述统计分析看出,公民个人无疑是短视频生产最广泛的主体,但政府、媒介、企业同样占有重要分量,在传播力上,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效应不甚明显,这点从点赞数、关注数、转发数上不难看出,如果进一步统计分析受众评论关键词,会发现多有雷同,情感共鸣并未体现。

时长上看,15秒以内的短视频大多可以归属为UGC模式,多为比较随意的手机竖拍,画面和声音鲜有专业处理,以红色遗迹、红色旅游景点及年代相对久远、关联性强的艺术品、老照片等物件为展示内容,突出新奇性与纪实性。60秒及以上的短视频可归属为PGC和OGC模式,生产者多为专业人员和职业人士,视频从拍摄剪辑到后期包装都相对专业,既有原创实拍的内容,也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改编,纪实性与艺术性并重,多以人景互动方式呈现,这类短视频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从短视频主题频率统计来看,短视频对于典型地方红色文化符号的挖掘呈现不均衡状态,红色景点传播占比超过了60%,有的会适量穿插字幕解说,简单描述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主题短视频相对较少,展示方式主要是艺术老照片、人物(本人或关联人)专访、照片墙等,交互性不一。红色文学包括诗歌、歌谣、著作、戏剧、绘画等,比如皖西地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红旗插遍大别山》《围攻苏家埠歌》等歌谣,《红军小辞店》《七夕泪》等剧目,蒋光慈著的《少年飘泊者》《咆哮的土地》等小说作品[4],等等,这些典型符号在短视频传播中并未充分实现意义表达。

(三)红色文化短视频的符号意指分析

基于短视频传播的一个显著效应是,影像文本成为“一种象征性权力的关系”,超越其本身的意义,群体话语的出现让“言语就有行事的效果”,多元主体意见的集中表达,也弥补了大众传媒与政府的叙事缺陷,是对以往诸多新媒介传播社交性功能不足的一种补救,让文化影像产生网络世界的融合印象。个人用户的议程基数是多达数亿的短视频用户,数亿人的叙事视角与风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影像格调。

1.文化符号的互动形态

不同于以往红色文化宣传由政府和媒体主导的高语境表达,短视频直接改变了传受双方的关系,低语境的文化符号在影像中看起来更加贴近大众,传播的边界性似乎也更容易解释了,短视频用户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是最直接的体现。

低语境影响符号的传播,从内容形态上看,既有宏大的政治视角,也有平民化的简介叙事,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高语境交流带来的隔膜和误解,而串联其间的是鲜明的皖西红色文化符号。抖音号@李正白发布过这样一则短视频,画面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根雕艺术品,背景音乐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另一则短视频展示“风雪大别山”的黑白插画故事书,网民关注数超过了6000,很多评论表示激发了儿时的回忆,代入感较强。

民众的广泛参与,使得红色文化内容得到了全面立体的呈现,传播了革命老区曾经存在过的可歌可泣的系列故事,展现了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秀传统,让更多人感受红色文化的精髓,加深红色认同感。

2.情景化的叙事结构

霍尔把情景比喻成“文化的积木块”,他认为情景构架是“最小的、能独立存在的文化单位”[1](P114),语言、姿势、距离、人格等都是我们用以区分不同文化的依据,“当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他会有意无意地投射一种情境定义。”[5](P206)我们通过语言、声画内容、行为举止、时空关系等不同叙事方式的组合,构建特定的故事情景,展示人文,宣传文化,实现意义表达。

短视频传播形态打破了传统单一媒介宣传的局限,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着“媒介组合”效应的有效实现渠道,一方面将人置于画面的中心地位,他们的行为举止在特定情境的架构中展露无遗,或画面,或声音,感染性强[6];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因素占据着画面的主要部分,依靠纪实性的画面展示,建构文化叙事情景,相对来说,更易让人理解和认同。安徽网官方抖音账号上有这样一则视频:“90后党员红色安徽之旅——六安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7分21秒的时长里,以一个90后党员的主观视角走进纪念馆,辅以现场解说,缅怀先烈。视频构图规范,画质清晰,节奏合理,属于职业生产内容,通过声画协作再现红色历史,架构跨越历史时空的叙事情境。

3.公共空间的情感汇聚

有别于普特南“缸中之脑”的假设,短视频平台虽有基于网络的虚拟性,但展示的文化情境却源自现实空间,通过艺术性或写实性的展示,让用户身临其境,“媒介文本通常将一种所指思想与另一所指思想联系起来,或者将一个能指和另一个能指联系起来以为人和物附加内涵,赋予其神话意义。”[7](P13)这种深度共鸣的产生,并非庄周梦蝶。

时逢建党100周年,《六安新周报》发布的一则短视频《百年党史六安红—六霍起义》,主持人以解说员的身份,以实景、实物拍摄的方式,从六霍起义纪念馆到独山将军镇,在102秒的视频中,讲解了六霍起义的壮举和经过。一个个革命年代的典型符号映入眼帘,以此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力图实现受众基于红色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情感汇聚。

三、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的动态重构

(一)警示性提醒

1.影像动态的同质化

一方面,大数据智能算法在信息共享与价值观传递过程中与人性的结合不够充分。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智能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点赞、浏览等数据进行分析,推送给用户相关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推送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因为智能算法并不具备个人喜好和价值观的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从生成方式来看,无论是UGC(用户生产内容),或是PGC(专业生产内容),还是OGC(职业生产内容),在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方面,影像呈现的方式与内容存在单一、同质的问题。从生产主体来看,政府、企业、媒体的“意见领袖”角色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下受到了极大挑战,虽将短视频平台作为新媒体宣传矩阵的重要模块,但囿于特定话语体系下必要的制约和监察,传播思维固化,受众感官并未充分被刺激和吸引,政府、媒体、公众等不同生产主体在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上似乎陷入了低—高语境文化循环的怪圈,使得用户在观看时缺乏沉浸式体验,并隐隐感觉到受支配的不快,同质化传播的恶性循环是新媒体环境中的瘟疫与毒瘤。在这个问题上寻求突破,或许也是媒介融合传播背景下主流媒介确立“媒介生态位”的方向之一[8](P120)。

2.受众的认知偏差

短视频传播克服了符号、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个体都能参与文化传播的链条,即便对红色文化不甚了解,每个人都能在影像话语的拟态环境中体会到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自由、无序的影像呈现却也难免会带来另一个弊端:短视频传播构建的象征性现实,让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客观性产生认识与判断上的偏颇,出现认知偏差。

3.低语境—高语境叙事的被动迁移

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低语境的叙事方式更容易受到普遍接受和欢迎,传播效率和效果也相对优越,但基于地方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形态而言,似乎存在着被普遍注意却又难以克服的悖论:地方红色文化在国家和制度的保护与坚守下,以高语境方式在现在和未来长期存在,却又要求在低语境符号系统中实现意识形态的延伸。

短视频的崛起受益于内容编码足够丰富、传达的讯息中信息量大、重视受众的观看体验与有效互动,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比如红色遗迹或旧址在政策的保护下,数十年间植根于过去,成为保存红色信仰和思想的物质焦点,这种稳定性对短视频传播或者低语境的叙事方式带来了难题,它要求内容生产者在程序编制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需坚定红色文化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天然载体,况且,新媒体时代的低语境系统演变快速、日益复杂,内容生产者们很可能不得不调转方向,向更稳定、更简练的高语境一端被动迁移,以此作为应对网络时代信息超载的生存之道,如此一来,内容文本的情景塑造与意义分析全盘交予受众来进行领悟与解读,这无疑与初衷相背离。

(二)叙事角度与定位的重构

人是短视频传播实现情感表达最有效的意义载体。“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9](P43)

“准社会交往”理论认为,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会对媒介产生依赖,形成自我想象,发展出一种类似于人际交往的关系。借助短视频媒介平台,通过观看、体验皖西红色文化的视频画面,受众与视频画面中的人物与情境形成了一种普遍性情感链接,短视频平台已然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阵地。

1.微观叙事视角,挖掘典型符号

作为著名革命老区,皖西地区的红色典型素材让人感叹,微观叙事视角的短视频侧重以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为视频主体进行叙事,无数个革命先烈与革命故事是视频的主角,红色人讲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典型符号便跃然眼底。

抖音号为“@六安特警”曾发布过这样一则短视频:“红色六安,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乡乡有将军,六安百岁老红军用最深情的敬礼,向你介绍红色土地。”视频以时年百岁的六安籍老红军胡正先为第一视角,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以照片墙形式展示主人公年轻时的英姿勃发,对比如今老人的满面沧桑和从容坚定,传达出这位老红军的毕生信念:参加红军、跟着红军走!53秒的画面,无须过多点缀,主人公的铿锵口述已足以让人内心澎湃,质朴无华的话语让网民为之动容,留下了230多条满怀敬意的回复。红色人物与红色精神便是皖西红色文化的典型符号,彰显了皖西地区最深层次的人文底蕴。

2.以沉浸式体验,讲好红色故事

这是“使用与满足”经典理论的又一次尝试,相比其他更为适合低语境叙事的文化题材,红色文化传播在满足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上更具挑战性,如何让受众能够积极驱动主观意识去融入叙事情境、专注于红色故事叙述,对于所有的内容生产者而言,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强化红色符号,实现文化神话

皖西革命老区人民在红色文化宣传、红色基因传承上不曾懈怠。2016年以来,金寨县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红色基因传承的研究工作,同时积极走出去,创造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金寨模式”。2020年1月,由六安市、皖西学院共建的“皖西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升级为“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中心”。同年,皖西学院与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共建的“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也正式启动。构建六安大别山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区、建设长三角红色教育集中展示带等宏大工程备受瞩目和期待[10]。

这些强化地方红色文化符号的系列举措与宏伟设计令人澎湃,但回归理性,缺少公众的认知与认同,红色符号传播的意义便无法解释。“多媒介符号文本,在信息接收者头脑中要做最后的拼合。”[11](P128)对红色文化主题传播而言,如果把短视频称为当代传播环境下的“定调媒介”,那么鲜明突出的地方红色符号便是受众进行综合解读时的最佳凭据。

四、结语

“社会生活弥漫着媒介信息,以及经验受到媒介文本影响得到观念已成为后现代时代的一部分。”[7](P161)从红色人物到红色故事,再到红色遗迹、红色文学、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传承,激发受众(网民)参与视频生产、融入情境的原始动力,乃是实现个体自由的自我表达,红色文化传播力才能有新的渠道保障,因为短视频从产生开始,便是一种民间文化[12]。另一方面,典型的皖西红色文化符号如能在新媒介平台上更多呈现出革命历史与创新传承的结合体,也必有利于再现文化神话。

猜你喜欢
皖西语境符号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学符号,比多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符号的由来
回马枪
变符号
回马枪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跟踪导练(三)2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