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立意下教学资源整合的探索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为例

2022-01-04 11:03:44江苏省无锡堰桥高级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核心思想教材内容课程标准

江苏省无锡堰桥高级中学 沈 亮

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一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从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教学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 “教学核心”就是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立意,而教学立意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中心,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更是学生需要接受并掌握的中心。由此,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立意进行开展,本文以人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例,探索应如何在教学立意下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

一、紧扣课程标准挖掘教学立意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核心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时,首先要研读课标,以课标为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逐步确立教学立意。由于现阶段处于新旧课程改革衔接期,虽然教材没有同步更新,但本课教材内容还是做了一定调整。所以在进行教学立意分析前,还需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对比、解读。

在旧版的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要求的教学重点是,阐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改革开放后内容的表述,内容也更丰富。新旧两版的共同点均着眼于改革开放前后及之后思想领域的不断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教师对新旧课标进行分析、对比和解读后,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后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最大成就便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是在我国原有的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实现的。

基于此,本课的核心思想也清晰起来,就是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本课的核心思想和立意视角便确立为:一方面感悟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解放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探究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过程。

二、整合教材内容提炼教学立意

教师进行教材分析,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梳理知识脉络,进而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但由于思想史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和晦涩,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抽象、体系庞大、理论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梳理整合,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人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教材总体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编排,总体历史框架已经基本构建,但教材内容主要以党代会及党代会通过的核心内容进行展现,内容比较枯燥,理论性又特别强,教师如果直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届党代会及其内容,显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中嵌入学生已知的知识点作为载体,以此串联核心思想和整个知识框架。但由于现教材以模块专题形式进行编排,同一时期的历史内容既会被割裂在不同的模块中,也会交叉重叠在不同的专题中,教师需要找到各内容之间的交叉点进行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主要从理论的视角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则从经济角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两者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及梳理整合,最终确立本课的教学立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认识,正是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新时代理论探索的杰出体现,它推动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迁。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教学立意和核心思想,有助于带动课堂整体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立意引领下整合非教材资源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看学生在“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将教学内容的线索、内容、层次等设计得更为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也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向学生传递清晰、正确的核心思想。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围绕教学立意创新性地开发教材,结合史实,厘清教学线索,重新整合各种非教材资源,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

(一)巧设历史细节情境,从微观的历史情境中凸显核心思想

历史的大道蕴藏于历史故事细节中,没有细节的历史课是丧失灵魂的教条课。要让课堂的“魂”在学生心底生成,教师在课堂上既需要使用望远镜来展现历史的宏观视野,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也需要借助显微镜来探寻历史的微观视野,进入历史细节的现场,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乃至尝试与他们对话。在讲述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笔者通过展现历史图片,重点突出历史细节。

图1展现改革开放后作为“冒险者”的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身穿毛料大衣,手插衣兜,气宇轩昂地走在北京大街,而当时的北京依然处于一片蓝、绿、灰色的中山装世界,这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种“时尚”的冲击,从侧面展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的逐步解冻,有力地显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图1 1979年3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

(二)让“人”走近历史,从“人”的活动中突出核心思想

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看到历史中的“人”,听到人的对话,看到人的活动,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活动,感受到历史就是在人的活动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历史中“人”的表现,让学生置身于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现场,进一步了解时代环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年广久这个有着特殊历史符号的小人物。教学中笔者简单介绍年广久之后,展现材料并设问:“傻子瓜子”的创办者年广久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便请了一些无业青年当帮手,到1979年秋,他请的雇工居然有12个。有人马上联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的那个著名论断:“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于是,“安徽出了一个叫年广久的资本家”“年广久是剥削分子”的流言四起……“安徽有个年广久,炒瓜子雇用了12个人,算不算剥削?”全国各地在争论、辩护、讨伐,一场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大辩论开始了。设问:大家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谈谈你的想法。如果你是领导人,怎么看待年广久“雇佣12个工人”?

这两个小问题的设置,主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历史,将自身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感受改革初期的中国。教师在构建教学立意的课堂中,需要对展现历史人物的材料进行合理筛选、精心整合,以此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教学核心思想而展开。

教学立意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中要展现高层次的教学立意,需要教师加强对梳理和整合教学资源的研究,这是今后教师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

猜你喜欢
核心思想教材内容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西江月·庆祝国庆69周年
大江南北(2018年10期)2018-11-21 14:00:48
国庆抒怀
大江南北(2017年10期)2017-11-13 13:43:01
基于政府统计视角下的大数据核心思想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