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婷
(浙江省义乌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 义乌 322000)
近年来,我国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其中跨境电商行业规模5年增长近10倍。在疫情冲击下,跨境电商作为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也不断加持跨境电商的发展,推出利好政策。
在全球贸易大幅度萎缩的后疫情时代,“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义乌市政府顺应时代,深化“数字+自贸”改革,打造数字化自由贸易枢纽,加开“义新欧”班列,跨境电商成为义乌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外贸发展模式转向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是当地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传统的外贸人才需求明显下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企业发展变化及时进行改革,作为中职学校也应跟上改革的步伐,增强中职学生的竞争力。
根据互联网查询,近五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全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义乌进出口贸易总额,义乌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等公开数据,经计量分析得到如下图表,可粗略反映义乌跨境电商贸易的发展现状。近五年,义乌进出口贸易总额平稳增长,2020年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近五年,义乌跨境电商交易总额也在平稳增长,未找到2020年义乌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的公开数据,但2020年义乌跨境电商进口总额增长了2倍,达到42亿元人民币。不过,2020年1-11月,义乌市跨境电商邮包达6505万件,同比下降34.6%。同时经过实地走访,当地多家企业反映,2020年义乌跨境电商出口交易额不容乐观。近五年,义乌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占义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从2016年到2018年平稳增长,但2019年比2018年反而略有下降。
数据来源:2016年—2019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义乌网;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http://trade.yw.gov.cn/information/);央视网。(2020年义乌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数据无法获取)
近五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稳步增长,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等各方面的影响,但还是实现了正增长。近五年,全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在2019年达到34%的高峰后开始有所下滑。从下面图中可以看出,义乌跨境电商的发展和全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义乌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占义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要比全国的比值略低。可见,义乌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也说明义乌跨境电商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义乌与全国跨境电商交易额比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cf/);
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2016年—2019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义乌网。
近两年,义乌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增长迅猛。2020年义乌跨境电商进口交易额达到42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48.1%,义乌跨境电商进口交易额在进口交易额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12%上升到2020年的34%。
数据来源:电商报。
2020年,义乌主要贸易目的地中,对东盟贸易有所增长,欧、美、日、韩市场进一步提升,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同比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浙江义乌网
跨境电商纠纷明显增多。通过天猫国际、全球购、网易考拉、小红书等专门从事进口产品销售的平台,购买进口产品引发的纠纷案件增长较快。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进口产品,并且从境外或保税仓库直接向买家发货的案件也逐步增多。因此近年来,义乌有大批外贸卖家的银行账户,遭到异地公安部门冻结的情况。
数据来源: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电子商务案件审判白皮书(2018年度)》,搜狐网;亿恩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义乌跨境电商经过前几年快速发展进入瓶颈期,跨境电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后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义乌跨境电商的主要市场还是发达国家;第三,义乌跨境电商进口交易发展迅猛;第四,跨境电商纠纷明显增多。从对当地跨境电商企业的访谈看,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多来自传统的外贸、国内电商和零售业,不能满足岗位需求,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达450万。
根据能力结构,跨境电商人才可分为三种类型:商务型、技术型和战略管理型。其中企业需求最大的是商务型人才,主要从事跨境电商操作、运营与推广、销售客服、物流采购等岗位工作。商务型人才需具备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练的电子商务能力、一定的知识产权、金融税收法律知识等。跨境电商人才应是不同类型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跨境电商横跨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领域,涉及这三者的边缘和交叉衍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外语、国际贸易和电商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综合运用。”
跨境电商商务型人才应是具备高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换言之,商务型人才应是高职大专或应用型本科人才。中职毕业生将来大部分会进入高职大专院校继续深造学习,而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一般也只能胜任商务型岗位。《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显示,有70.1%的企业在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时倾向于外贸类专业人才。因此,精通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复合型人才前景广阔。
《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兴起与未来》的作者梁春晓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紧缺主要表现为:企业外贸人员缺乏电子商务知识,不懂得操作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虽然相比较来看,跨境电商企业更青睐招聘外贸类专业毕业生,但外贸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衔接存在一些问题:
(一)外语能力弱。英语基础薄弱,更缺乏多语言系统掌握能力,缺少国际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各国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消费偏好,缺乏跨文化沟通能力。(二)外贸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宽,不能熟练地将国际贸易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交易过程中。(三)平台操作能力弱。进入企业后仍然需要接受培训,不能马上投入工作岗位。跨境电商有各种平台,有时需要在多个平台上同时进行交易,对技能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法律知识欠缺。对知识产权、产品质量、税收政策、争议解决等方面国际国内法规了解不多,无法正确规避风险和解决争端。
高职院校认为中职要打好专业基础,做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但多年以来,中高职老师、学生交流不多,课程设置存在盲点和重复,导致中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高校学习。中职毕业生普遍达不到高职院校所希望的水平,给高校培养模式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贸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人才培养中,应该对跨境电商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加以重视,特别是外贸操作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国际市场营销、物流运作、金融外汇知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等。
目前,各级学校对跨境电商复合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但各级学校必须要应对社会关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专院校是前沿,更急需应对。中职是基础,立足长远。结合义乌当地中职学校,针对薄弱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长期以来,中职外贸类专业课程设置基于传统外贸专业课程,课程结构较为笼统,只是在原有的外贸类专业课程上增加几门跨境电商基础课程。从长远看,中职学习是为了给高职院校输送更多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应多参考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提早为今后的课程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以义乌工商学院的跨境电商课程设置为参考,为了响应选择性课改的新号召,中职学校可以考虑设置《进出口实务》《商务英语基础》《外贸商函》《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操作实务》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让学生能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具备网络营销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英文沟通能力。课程应富有多样性、选择性和综合性;设置《商务礼仪》《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跨境物流》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更广泛地熟悉跨境电商知识。同时还应增加人文素养课程,如《外贸地理》《商务英语听说》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跨境电商的师资配备缺乏融合,主要是由电子商务和计算机老师构成,他们有扎实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缺乏外贸知识。校企合作方面,也面临“校热企冷”的局面,企业认为给学校创建学习平台,是增加了负担和成本,政府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所以,政府需要为教师入企实践创造条件,为校企合作搭桥牵线,同时鼓励学校引进企业技师,给予一线教师技术上的指导。
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提倡理实一体教学。然而,多数学校偏重高考成绩,学习内容理论性强,有些中职学校还因经费不足、师资紧张等问题,校内实训平台滞后于高校,甚至只是一个空壳。因此,中职学校应多结合高校课程设置,创建实训平台,邀请企业技师给予指导,将学习过程和操作过程有机结合,让实训课更有目的性。学校也可以与速卖通、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大型平台公司合作,取长补短,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类专业比较重视行业大赛,如由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主办,世格公司承办的OCALE跨境电商创业创新能力大赛和全国跨境电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竞赛。中职学校要充分肯定各种行业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去,接触更专业的操作平台,感受更专业的行业规则。
中职学生大部分会进入高职大专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且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合作院校。多年来,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会有一些脱节,并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那么,中职学校应多与高校交流,共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中高职衔接,每年都需要更新。同时,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资源,邀请高校教师为中职教师和学生授课,为中职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平台,也可加入到高校校企合作项目,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体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