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克迪
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北京 100048
设立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是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正规化、系统化的重要途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1]。因此,在MTA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既是学科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标志。
探讨MTA的培养模式,应主要聚焦在“培养什么样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方面。近年来旅游产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红色旅游兴起,也相应产生了很多新的运营模式,但红色旅游不仅仅是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还应该将红色精神贯穿其中,以旅游为载体,起到教育、传承、发扬的作用[2],这就需要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意识,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精神,将旅游产业发展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样也需要在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贯彻“三全育人”精神,下大力气抓好课程思政内容建设[3]。
因此针对MTA学生群体所开展的课程思政路径与策略开展研究,进而探索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应针对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体格局,以及MTA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区别化、精准化的教育战略,在宏观层面探索出课程思政研究的新模式,进而丰富“三全育人”工作的整体理论内涵。
包括MTA学生在内的研究生群体在不断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和创新精神去帮助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成果和到更广阔的范围,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路径上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高校作为培养主体应该注重对融合教育手段的运用。不仅需要深入巩固已有的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还要充分考虑到当今社会多种运营管理形态和媒介传播形式蓬勃发展的实际情况,可针对的MTA学生群体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内容与教育培养形式,他们是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的活跃者,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好多种教育形式和平台,以贴近生活、贴近学业和贴近实际工作为原则,尝试探索构建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环保旅游相联系的课程思政内容[4],设计与整合多媒体教育路径,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即时传递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网共享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社交网络传播课程思政信息、利用网络平台讨论组讨论课程思政内容等培养路径,从而面向MTA研究生群体有效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现实路径、精神实质等系统化内容,丰富MTA培养过程中“三全育人”的体系架构[5]。
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的实证研究中,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来开展调研。为了被调查对象的抽样便利性和资料可获得性,主要选取了国内4所具有较长MTA招生时间(不低于10年),具备一定招生规模(每届招生不低于20人)的典型高校作为抽样集群对象,以MTA学生所在年级作为分层抽样的依据,随机抽取了40个样本发放问卷,共发放40份问卷,回收4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并在此40人中随机抽取8人进行了网络深度访谈。
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首先选取了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情况、对课程思政的印象、对课程思政内容的了解程度和对现有课程思政教育状况的认知与态度等指标作为计量标准建立态度量表(表1)来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认知行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 被调查者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量表
在样本对现有课程思政教育状况的认知与态度方面,得分均值为6.11,且由频率表结果可知,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打分集中在4—7分,占到了总有效数据的70.2%;数据接近正态分布,说明从平均水平来看,样本群体与对现有课程思政教育状况的印象大致趋于中性,对其认知程度也处于“有所耳闻,但未能深入了解”阶段,由此可以初步认为现有的现有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且被调查者对现有课程思政教育状况的自我认知状况与实际认知状况差异性不明显(表2)。
表2 被调查者对课程思政的自我认知得分与实际认知得分的相关性
在表1所设置的量表基础上,又对这些自变量因素进行了细分,分布将受调查者的年龄、信息获取内容、信息获取渠道设置为自变量,将主动传播课程思政内容的行为设为因变量,逐项匹配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被调查者主动传播课程思政内容的行为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r=-0.207,p<0.01),与时政信息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r=0.541,p<0.05),与教育信息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r=-0.204,p<0.01),与报纸、杂志等信息渠道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r=-0.184,p<0.05)。将年龄、本专业是否系统开展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设置为自变量,将五项关于被调查者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情况与基本态度指标设为因变量,逐项匹配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3 年龄、职业、通常获取信息渠道与主动传播课程思政内容的相关系数
由表4可知,不同年龄的样本与对课程思政的本质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r=0.436,p<0.05),与所在的专业是否系统开展过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r=0.387,p<0.05)。
表4 自变量:年龄、是否开展教育活动与对课程思政概念认知程度分析的相关系数
通过上述样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年龄越大,越容易主动接受和传播课程思政的相关信息,他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内容是与自身的个人梦想和职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于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二级传播的热情度和参与度越高。
在对8位随机抽取的样本开展的深度访谈中发现,这些样本都普遍听说过课程思政的概念,并多少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理念和方式方法有一些了解。
25—28岁的被访问者(总计5位)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主要的来源是本专业学习和网络,主要媒介设备是手机。他们对于时政内容较感兴趣,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有限,很少会与身边的同龄人主动聊起思政相关话题,且相对而言较少关注该领域的内容。而在对29—32岁人群(总计3位)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他们对课程思政的了解除了通过本专业学习和互联网,还更广泛地从报纸、报刊、电视等其他渠道进行了关注,关注的方面也更加全面和细致。相较于28岁以下的受访者他们会更加关注课程思政的内容,尤其是注重将相关内容与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相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具体。同时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会主动就相关的内容与他人进行探讨和交流,同时普遍对课程思政的创新和发展有着更大的期待,也希望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
总体上看,各个年龄段的被访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都知道本专业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互联网和手机是最主要的两大认知渠道,然而在不同年龄段也出现了对其认知程度的不同,获得渠道的不同和主动关注度及关注点的不同,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5位)委婉地指出,当前本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形式有待创新,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视觉文化时代, 而且已经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阶段, 任何教育培养模式都不能无视这种革命性变化。在视觉文化时代, 除了传统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之外, 创意与创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想创新, 也需要具备清晰的思维路径。
所以根据上述实证分析与访谈结果,针对MTA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可以从教育模式和策本身的传播略上归纳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首先从机制教育上来说,课程思政内容方式需要“平民化”和“通俗化”,它的原始文本,是民族国家背景下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文本体系本身比较复杂,必须将之转译为大众语言,避免官话套话,才能被学生所认知和理解,既要实现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要适应大众教育过程中信息传播快速化、文化碎片化的特点,要通过平民化教育策略,在最大范围内和最大程度上实现思政内容的专门化传播。在MTA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的心理距离因素,明确教育角度,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内容密切联系,尤其是话语文本,要转换成他们切实关心的议题和喜闻乐见的形态[6],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在情感心理上达到高度和谐。
其次,从教育内容上来说,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7]。课程思政的精髓是从其内在本质出发,以其根本目的为着眼点来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提升MTA学生的政治素质与大局观。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普遍认识、理解和重视课程思政内容,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采取议程设置的方式,结合他们对实际工作中所接触的议题,比如“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环保旅游项目的教育与传播,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与维护等具体对象,进行言之有物的课程思政内容教育。
再次,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一要定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年龄和认知偏好的MTA学生群体,运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从大众转向分众,需要更加具象化、平民化,把思想概念描述为目标对象切实可见的具体效益,如自身专业研究、就业、环境保护等与实际状况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使其能够亲身感受到贯彻“三全育人”精神给自身思想、学业和工作所带来的显著变化[8]。
最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渠道建设也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2018年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校MTA学生的年龄集中分布在25—30岁,从社会媒介心理的角度分析,这个年龄层属于典型的年轻人群体,因此,需注重对媒介融合手段的运用,应通过借助当今的社会化媒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把教育内容融入到目标受众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可以适当地对教育过程趣味化和娱乐化,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内化于心”,更加容易接受,并“外化于行”[9],积极参与到新的旅游行业变革与工作实践之中。
总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尤其是研究生群体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掌握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未来的主力军[10]。而作为高级旅游管理人员的储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必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大局意识,因此,在MTA培养阶段充分贯彻课程思政内容,选择合理的教育路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与手段,能够将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识与青年群体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从而探索出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