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伟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飞云镇中学 甘肃平凉 744307)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于其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需要家长及学校在学生青春期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使双方针对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学业、交友等多种问题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家校共育的模式为学生身心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农村初中学生班级管理中,由于不少家长外出打工,使很多学生在成长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如果家校合作工作不到位,就会使学生在面临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扰和压力时难以得到有效排解,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为此,需要班主任重视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推动家校深入合作,使家长有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并实施相应的家庭管理辅助学校教育,推动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的特殊性,不少家长为了生活需要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对孩子缺少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因此,农村初中学生更需要班主任的特别关注。在班级管理中,准确全面掌握学生在家庭情况、保持与家长的密切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班主任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素质教育理念下,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班主任积极推行家校合作,探究多种渠道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获得其对班级管理的支持和配合,以实现家园共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由于年龄阅历所限,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他们又产生了自我表达的需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基于此,使得初中学生具有独有的性格特征:一是思维的自主独立要求,他们因为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因而不喜欢简单、空洞的说教,有强烈的自我表达需求,在行为表现上较为叛逆,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二是因学习、生活交际范围的扩大和认知增加,他们在学习方式、交往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三是希望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异性的交往等。这些是青春期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对班级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为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使学生受到从家庭到学校全方位的思想、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需要班主任重视并积极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离不开家校双方的密切沟通与良好互动,其中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应当主动就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活学习情况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共同探究好的管理方式,创造家校共育的良好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家长或因外出工作繁忙,或因思想不重视,或因文化水平较低,使得很多家长在参与家校合作管理的工作中处于缺位。表现在较少与班主任主动沟通,即使参加家长会,也主要问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其他主要由班主任主讲,对于学生的管理难以提出有效的建议,更意识不到主动征询班主任,如何配合家校合作工作。还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应该交给学校实施全面管理,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沟通方式上,目前家长与班主任主要通过微信和电话沟通,不论从交流时间还是内容方面都很简短且单一,不利于家长及班主任双方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和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
现代社会及城市化发展,农村不少父母都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只能将孩子交由家中老人照顾。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一方面老人因隔代亲的原因,往往无原则地宠溺孩子,导致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老人因文化程度所限,不能给予孩子更多学习上的帮助,也不懂得如何从精神和心理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更意识不到主动与学校和班主任沟通,就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达成共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竞争激烈,大部分家长的时间都花在生存上,更有一些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增加了家校合作实施的难度。
受自身教育理念和素养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理应由学校和班主任承担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而认识不到身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沟通、照顾、帮助等重要性。孩子有问题,他们就归责于学校和班主任,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致使他们在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情感关怀及学习帮助等方面长期缺位。很多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家长引起重视,这种情况也给家校合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在学生家长自身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素养,他们虽然很想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但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所受教育有限,使其在学生的学习辅导方面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更有一些家长自身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反而对学生带来更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家校合作的开展。
在初中家校合作方面,有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家长自身的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知识素养、教育理念、经济能力等,而在农村,这一因素所占比例就更大。这也导致我国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推进较慢,效果也不理想。事实上,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学习习惯等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1]。可以说,家长的品格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与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初中班级管理中,应有意识地多创造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如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校内各类活动,一方面与家长有深入了解,有更充足的时间就学生教育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便于就家校合作,谋求家长的理念认同和积极配合,并共同探究家校合作的具体措施。同时,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家长意识到在学生教育方面所负有的责任,意识到在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激发家长的教育主体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中,多征求家长的意见,使其了解班级管理的目的所在,以促使家长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班级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在开展工作中,要尊重和信任家长,请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使家长在实际管理中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责任[2]。如学校、班主任可邀请家长共同建立家委会、组织家长讲堂、举办家庭为单位的座谈会等,使家长广泛参与到学校及班级管理事务中。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更为便捷。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各种沟通渠道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校的深度理解与沟通。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只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方面的不断提升过程,对家长也是一个能力考验和提升的过程。在以往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或是放手不管,或是实施打骂为主的粗暴管理,造成亲子关系淡漠,学生对父母的管理产生逆反心理。若这种情况长期不改变,就会影响到学生性格及心理特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在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家校合作,班主任可以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成长型思维,使之主动转变观念,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和素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也会促进班主任与家长的成长,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学生相互关心、密切合作、共同分担、学习分享、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促进成长型家庭的形成,促使学生家长由以往的不懂教育、放手教育转变成为主动学习、主动沟通、追求自我完善与成长继而引导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和成长。
通过在家校合作中引导家长形成这种成长型思维,有助于家长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沟通技巧,带动家庭成员相互关爱,共同进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乐观、有益于其心智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班主任进一步优化自身成长型思维的过程,为了构建更加积极高效的家校合作环境,学校可举办管教相关的课程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平台,举办线上课程及合作论坛,使班主任与家长有更充裕和灵活的时间参与和接受相关专业培养,不断优化家校双方的成长型思维和教育理念,推动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农村初中班级管理水平,为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环境[3]。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在沟通交流方面得以运用更多的技术与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的沟通,为深化家校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基于这种背景,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各平台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如班主任可建立班级家长QQ群以及微信群等,让家校合作变得更加便捷,提高沟通的深入性和实时性,进一步优化家校合作质量。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如来自网络、自媒体等渠道的资源等,这些信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对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班主任有效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创新家校合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使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同步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初中学生特殊的教育条件和年龄特点,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素质,还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需要班主任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促进初中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增进家长沟通,获取家长支持,使家长有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推动家校深入合作,并实施相应的家庭管理辅助学校教育。通过开展以学生的为核心的家庭、学校、学生共同成长的共同体,开展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推动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