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平
(江西省鄱阳县石门街中心学校 江西上饶 3331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认为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只有“万众创新”“人人创新”才能确保我国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创新已经成为人才的必须具有的一个条件,人才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了。老师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将平生所学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所以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不断形成、发展、反复提炼,并应用于这些领域产生非凡的效力和作用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如下。
首先培养人才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和任务,通过教学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教学。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异质性的表现,因为创新教学主要表现新颖性。因此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创新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的方案,制定教学目标,然后针对教学内容分析和总结在创新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具有创造性和创新工作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在创新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教师的创新能力必然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挖掘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过程,穿插教师的创新型引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首先要保证对新的事物的一种质疑能力,教师首先一定要对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质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创新的教学,就必须具有独立的思考和主见,面对问题要一定要有质疑的目光,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特有创新教学风格,用发展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学和科研从来不是矛盾的个体,离开科研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点波澜;同样,离开教学的科研也是无本之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反思、勇于思考、积极创新,分享并相互应用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这样也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教科研过程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过程。具有较好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可以不断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行业领域新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也能给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型教师的完美形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孕育创新型学生事半功倍。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师创新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创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用新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针对我国教师在创新的教学过程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思维。一般教师自己本身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一般来说,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是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自己本身的问题。也有一些外部大环境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已经促进了教师能够更多的关注创新能力。
1.教师创新意识淡薄
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书本的知识,没有从自己的创新意识中进行真正的创新。更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创新的意识。教师只有通过对外部知识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教师没有好的创新意识,就会对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活动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2.教师缺少创新精神
从创新的概念来看,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很容易完成的事,需要投入更多的艰辛和痛苦,很多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事情,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没有形成想要的成果。因此,教师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是存在很多的风险,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失败。众多的教师面对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失败,而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更多的人可能不去创新,缺少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3.教师思维方式固化
创新的过程,教师不能存在固化思维,这样会影响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抑制了对新事物的创新想法的产生,从而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而这种方法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正向思维方法不能促进创新思维。
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影响教师创新能力,主要有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不利于创新
目前,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如评价激励制度有所偏失、职务聘任制度欠完善、教师的薪酬制度也不尽如人意,这些都不利于创新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
2.组织结构僵硬化
目前,学校内部部门林立,各有自己的小九九,各类规章制度形成了无形的藩篱。不同部门的教师只能在各自归属的小团体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很少能和其他兄弟部门的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的工作,这导致教师的研究思路比较狭窄。
3.校园创新文化气息不浓
校园文化泛指校园内一切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的对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功利化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认真做好教学;有些教师缺乏合作共事的精神,强调自我,追逐个人利益;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存有追求共性的保守思想、不敢发表独到的见解、不敢突破权威的结论。
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内部文化生态环境。学校应建设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开放的学术文化氛围,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平等竞争的文化环境;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合作创新。鼓励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创新能力强的老师帮扶基础弱的教师,形成树立标杆,你追我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教师和谐大家庭。保证广大教师同心协力,朝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守共同的教育理念,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生涯的全过程,在开放动态的文化环境中成长。
学校要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应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观,注重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要保证教师的综合能力,就要制定适合教师发展的行为规范,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通过合理的竞争机制,主要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才能使更多的人建立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使具备高素质和科技创新潜能的教师脱颖而出。
1.师生互长,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互动,注重共同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主体,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内容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形成和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时刻处于不断有新发现,不断有新启示的过程中。
2.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新
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来支撑。教师只有进行创新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国内外文献的学习,接受新知识,才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把学习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新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思维。
3.专业自主,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侧重于传授,还担当知识领路者的身份。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教学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盯专业领域前沿,努力汲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学生的同时,不断精炼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社会。
4.抓住机遇,提供创新保证
机会都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多人都具有创新的能力,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让自己的能力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发展,当机会出现时,要挖掘自己创新的潜力,创造尽可能的条件,把握机会,提升自己,为社会服务。
提升教师创新核心能力是学校教育特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迫在眉睫,应让教师更新其知识结构,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理论知识与实践体系,通过自身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