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泽民
部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总体布局和单元结构,是进一步细化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的突出亮点。“文道之争”是困扰着我国小语界多年的一个话题,它既涉及语文教学,也涉及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绕不开、避不过”的核心问题。“双基”教学和“三维目标”教学虽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似乎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基”教学在实践中很容易走向极端,使课堂生态严重失衡;“三维目标”教学在不经意间会滑入三维割裂、互不关联的分家状态。核心素养理念提出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在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语文学科教育之间建立联系,探索规律,发现协同互补、相互依存的因素。部编教材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统摄下的选文内容、栏目设置、活动设计、总体布局,将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高度融合,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体两翼。部编语文教材指向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联系发展中关注学生成长,在语言实践中注重熏陶渗透,在持续发展中提升学习品质,让语文教学既见语文,又见人文。
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因此,语文学科育人应当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民族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把语文学科育人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认识是狭隘、片面的。语文学科育人不仅包括普遍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学生立足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学生是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界一直有“文学即人学”的观点,相比较其他学科,学生更有可能在语文学习与实践中观照社会、认识自我,从而认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精神层面从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过渡,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教材为了引领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时能够自主发现、自我建构、自由表达,在各个栏目的内容与设计上都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大量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五年级上册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材“阅读提示”中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并不难,但要对“鼓励之爱”和“批评之爱”形成深切体会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感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自己处在逆境时,父母亲是怎样安慰、鼓励自己的;在处于顺境时,父母亲是怎样提醒或告诫自己的;想象自己在父母亲的鼓励或告诫下会怎么想、怎么做。把情感体验自然地融入课文故事理解中,一旦学生对句子的意思有了丰富深刻的体会,精神内化就水到渠成了。学完课文,对课堂提出的问题,一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回答说,“精彩极了”能增强我们的信心,给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糟糕透了”会让我们保持清醒,清除自傲的情绪,重新开始。顿时,班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更丰富深刻的体会,在联系发展中关注学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采取多元、灵活的评价方式,构建成熟的学科育人机制,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全的发展,积极促进学生个体多元发展。部编教材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在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在各内容板块中穿插了“与同学交流”“听听同学的意见”“读给同学听听”之类的要求,在兼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鼓励他们在交流共享中促进个体进步。如五年级上册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课后选做题是训练学生运用增加情节和丰富细节的方法进行创作复述的一个设计,阅读积累深厚、想象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而对阅读面窄、想象力弱的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所以,教材以选做题的方式呈现,不作统一要求,照顾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部编教材鼓励和同学交流、分享、辨析,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相互汲取智慧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学科教学中应结合学生语文学习实际,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实践的历程。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道德情感教育等都是在语言实践中熏陶渗透、渐进式积淀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和中心,思维、审美、文化三要素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部编教材选文非常注重育人价值。有的课文描绘、再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抒发了仁人志士强烈的家国情怀,有的展现了人性的思维、思想之美,尤其是课文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感受、比较揣摩词句段的含义和用法,体会其中的含义,要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这些优秀人物的榜样激励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如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一课,可以让学生聚焦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联系全文、前后对比着读,理解故事情节。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通过对比阅读,(在生死关头,老百姓的生命和自己及儿子的生命对比;组织群众撤离时对自己的儿子“吼”和最后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对比),学生沉浸于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中,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对老支书的形象就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感受会更加深切。
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人的思维,思维品质提升了,才会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才能产生新的创意。部编教材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按螺旋上升的规律体现在各册教材的能力序列中。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思维能力训练点是让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培养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攀升的重要阶段。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本组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时,就巧妙地利用小说原著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文旨。
师:30年后,有一天中年鲁迅和中年闰土再次相会、小说中写道:“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师:30年后,怎么从朋友关系一下子又变成了主仆关系呢?这就是《故乡》这篇小说让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后请你们读读《故乡》,这篇小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读了以后,你才会真正知道,鲁迅想通过这种关系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1]
薛老师从课文向原著延伸,引导学生向小说深处行走,为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打开了训练的空间。
部编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为学科育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内涵。用好部编教材的关键,在于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发现教材语言文字教学与育人价值的结合点,既体现国家意志,又遵循学科规律,力求实现平衡统一,充分实现其育人功能。[2]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符合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情感熏陶、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体现两者的统一。[3]仍以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为例,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瓜刺猹”这段文字时,他是这样指导的:
师:如果我这样写——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这是幅什么画?现在是什么画?如果把这段最后一句删去,你觉得怎样?
师:所以作者是用猹来反衬少年闰土的英勇。现在把这段再读一读,让这幅画面留在自己心里。
(在学习文中鲁迅的三段议论后)
师:这篇小说叙事的过程中用了议论,把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这种写法叫夹叙夹议。我们以后也可以这样写。海边拾贝,作者议论了,但雪地捕鸟有没有议论?我们来做个口头小练习:假如闰土现在和我们讲这些故事,我们要发表一段议论,要怎么议论?来,试试![4]
薛老师让学生紧贴着语言文字行走,感悟文章的表达奥妙,然后通过语言实践深化对夹叙夹议方法的理解,学生一旦破解了语言表达的密码,建构和运用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学科育人,就要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未来社会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需要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因此,在持续发展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提升学习品质指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方法策略和理性的反思、评价、研究、创新能力等,并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树立信心,建构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部编教材从“单元导语”“课文内容”“阅读提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各个栏目有意安排提升学习品质的相关内容,将兴趣培养、情感熏陶、方法渗透、习惯养成与语文学习有机整合起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并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创设适切的语文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兴趣,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口语交际”和“习作”栏目重点从表达能力序列训练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认真倾听、积极应对、长于表达等能力和习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突出训练重点,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和潜能,培养他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与策略对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部编教材以能力为序螺旋递进地编排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与策略,呈现了从方法习得到能力形成的渐进过程。部编教材除了注重在各栏目内容中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外,还在整套教材中安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指引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方法、感悟策略,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策略,不断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如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猎人海力布》启发学生变换角色复述;《牛郎织女(一)》指引学生丰富情节复述;《牛郎织女(二)》安排学生抓关键词、列小标题复述。再如五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搭石》训练学生阅读时集中注意力,读一遍、不回读;《将相和》要求学生连词成句地读,一眼扫过去尽量看到多个词语或一句话;《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冀中的地道战》训练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与单元要素、课文融会贯通,目标一致。
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树立统整意识,注意前后勾连,突出训练重点,引导对方法策略的理解感悟;还要练就一双“跳出教材看教材”的慧眼,不仅要教课文,更要教语文,教方法和策略。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体验与建构相互转换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感受,认识顿悟,反思内化,不仅要让学生体验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思想光芒,还要让他们体验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和表达技巧,并在体验内涵和规律的基础上建构语言、发展思维、学会审美、传承文化,实现学识能力和思想品格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