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琳 程岭
近年来,美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质言之,新时代的美育被置放于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教育学界也已普遍认识到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英语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同样需要美育的渗透与打造。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趣味,为学生传递知识、传授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其文化认同感。由是,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实现英语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互利互惠就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美育作为五育并举之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合格社会人才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的文化陶冶和精神塑造之中,贯穿于一切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2]对于英语教学来说,美育的良好渗透有益于丰富英语教学机制,刺激学生体会学科内在美感;有助于创设审美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有利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质言之,在英语课堂中合理并充分运用审美教育是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
外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育在本质上首先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次才是语言技能的习得。[3]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才是学生需要领会的价值所在。对一种语言来讲, 要学深学透, 仅仅关注知识与文化还不够, 语言审美才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与传承的价值所在。[4]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建立更为有效的教学机制,塑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优化审美课堂形态。例如,采用项目化学习,为学生分配项目任务,在课后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的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中领会英语的思想文化美;为学生组织小型演讲比赛,在学生课后练习以及上台呈现的过程中体会英语的节奏韵律美。此外,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教学课件内容,利用知识本身的内在美与逻辑美,创设学习情境,丰富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能力,养成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主动求知的好习惯。以此,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包容、安全和支持性的课堂环境。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能更好地体会英语独一无二的学科美。在丰富的语言韵律美、独特的结构形式美以及广博的思想文化美中,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如此才能真正领略到语言的深层魅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已经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指标之一。[5]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则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四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文化学认为语言的学习是运用,发展是运用,即语言的存在就是运用。[6]英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作为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变得更加重要。但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置仍然相对欠妥,重输入、轻输出。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时间短、形式单一,多是师生问答、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单一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掌握经验的场所,更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与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深入挖掘审美教学材料,丰富审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以缤纷多样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深度锻炼学生的输出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中英文化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课堂小辩论,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等。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各个维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进一步增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导致社会急剧变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愈加密切, 合作机会不断增多, 社会及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这些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具备出众的表达、思辨、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明确提出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现在的课堂,也就是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让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选择传统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尽快达到考试要求,但传统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的束缚,也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控整个课堂的走向,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成为知识的容器,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而美育的渗透能够在陈旧的课堂中注入一股活水,改良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关注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综合的统一发展。如此,才能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促使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成长为全面综合发展的社会人才,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前文已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发掘学科自身美感,推动学生养成学科核心素养并促使学生适应全面发展需求。但审美教学在现实层面却遇到了重重障碍。究其原因可知,造成美育难以渗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我国有学者认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因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扮演着多元且重要的角色。英语教学的主导者为英语教学工作者,即英语教师。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肩负着不小的重担,几乎同时兼顾着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既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花费大量时间备课练课及设计、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还需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需求等,各类工作内容烦琐,在部分乡村教师资源紧缺的学校则更甚。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教研任务、校外培训。如此,职业内部的高要求、外部社会的高期待、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性等特点,使得教师承受着较为繁重的工作负荷。[8]但有效且高效的工作精力是有限的,任务是繁重的。因此,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精力中优先集中完成教学基本任务,诸如英语考试的重难点、语法讲解、作文书写等,无暇顾及英语教材背后的审美价值,甚少探求英语文章、英语知识背后潜在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美并将其传达给学生。教师繁杂工作量与有限精力的对峙是导致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难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7月,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全球战略》中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目标,并阐释全球胜任力是“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9]。全球胜任力涉及认知发展、社会情感技能和公民学习等多个层面。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传统课堂无法破解学生发展的问题。其固有弊端导致传统课堂没有办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根本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真正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当前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确实存在观念和方法落后于课改精神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依旧推崇讲授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专注于教材本身,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强调知识技能、忽视能力情感目标等。随着教改的深入,检讨并破除教师的保守思想变得愈加重要。但大部分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上动力不够强大,他们更关注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两者的冲突也导致了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中难以渗透。
泰勒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提出了目标模式。然其以“目标”为核心的霸权造成了功利评价等问题。针对目标模式的不足,斯滕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更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更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教师的诊断。不仅如此,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0]。但现实评价情况不容乐观。不难发现,当前中学考试的主要评价方式仍然是考试评价,即唯分数评价。依据分数对学生进行评判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中学教学评价错误地将考试分数置于最高标准,视其为唯一评价参照物,推崇考试分数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这就必然导致评价方式趋向功利化,归根结底则是教学评价思想不够到位。功利评价与过程为重的对立也是导致美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难以渗透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灌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的机会,并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从而提高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层次,并合理运用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但当前教学中这一倡议仍难以落实。原因在于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足以掌握课堂,尤其是中学课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还不具备完整的主体认识能力,而学生所要面对的认识对象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的、代表着人类认识最高水平的文明成果的精华。[11]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主能力还不够充分,容易被外界影响自身的学习,教学进度难以顺利完成。这就必然需要教师进行管理,引领学生学习及生活。因此,学生主体型课堂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完全实现,两者的错位使教师不得不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学生与发挥学生自主性两者的平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由于繁重任务与有限时间的矛盾,崭新理念与保守思想的冲突,功利评价与过程为重的对立,学生自主与学生“难主”的错位等因素的限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难以渗透美育或美育效果欠佳。针对以上困境,现提出以下策略,以期解决美育渗透难题。
中学英语教师工作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够时间深剖教材,只能专注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更遑论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审美价值。基于此,可以由一或两名资深教师带领数名年轻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组建一个英语创课小组。小组内共同进行教材深层价值资源的挖掘与探讨,分工合作并交流总结,以此来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并丰富教学知识层次,充实课堂。以这种方式能够更全面、更深层地挖掘英语教材知识中蕴含的丰富价值内涵,克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语法内容的讲解,为整个学科的教学提供充沛的审美素材。此外,也避免了教师内部各自为营、单打独斗钻研教材的弊端,既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也能有效地减轻各教师的工作负担,共同挖掘探寻审美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改大环境下,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教育施行的问题出发力图改良和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来说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限制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研究指出,英语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无效的原因之一。[12]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此外,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在生活中进行广泛积累,夯实自身的审美基础,为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利用教材中精选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欣赏英语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形式美、人物美等。[13]此外,由于英语的外语性质较强,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成绩离不开应用。而中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上课埋头听、记笔记,不愿意开口参与其中。因而英语教师需要通过多元的教学形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树立自己的风格。如此才能为简单的教学知识赋予不一样的色彩,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传递美、传播美。
当前学校的教学评价重在结果,且以分数为唯一指标。这一评价机制使学生的学习愈加功利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4]评价方式如果不能够支持审美教育,那么又何谈在整个英语学习中建立审美教育呢?因此英语学习评价方式的审美化,评价制度的审美考量,对于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5]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应只包含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能力水平,还应包括其他诸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审美能力,从考试内容和灵活考试两方面着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内容上应把握好基础知识考题与综合能力考题的占比,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对考试层次进行划分,[16]从而克服英语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体系单一的弊端,使其满足之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考试中尽可能设置一些主观题、分析题,通过学生的答卷感知其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创新能力。在考试形式上适当加以创新,综合纳入学生参与课堂情况、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情况等因素,实现科学立美。
教育的目的从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外则是学生践行所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后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从教材步入生活,给学生提供展现学习成果的平台,提供更多的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语言实践的机会。[17]因而,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个性差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须体现在课外活动中,在课外为学生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的舞台,提供展示的机会。为此,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在校内甚至是以多校联合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校内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大型节日期间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定期举办英语话剧演出等,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才能体现英语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此举更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创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