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融合,大智慧
——“慧心”融合课程的实施与意义

2022-01-01 20:29马玉龙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慧心法治道德

文∣马玉龙

近年来,基础教育一直强调的课程统整以及课程校本化实施,激发了各地课程建设的创新尝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国际教育的广泛交流,“融合课程”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简言之,融合课程就是一种跨学科的深度整合的探索,一般指的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某种关联统整到一个系统学习之下的课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慧心”融合课程是一次“小融合”的创新尝试,是跨越了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头脑奥林匹克(OM)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大整合,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以单元主题式学习的方式串联“两学科、一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创新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融合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学校课程初规划

作为一所高校附属小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践行“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立足学校传统、实际状况和未来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来,学校坚持组织学生参与头脑奥林匹克(OM)竞赛活动,这是一项专注于培养创新与实践、同时锻炼参与者综合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OM活动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工程、表演等多个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融合活动。上海、青岛等不少学校开设有专门的OM活动课程;学校创造性地将OM活动纳入常规课堂,在响应教育部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实施政策的同时,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规划了着力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即“慧心”融合课程,成立了由副校长带领的“慧心”融合课程教研组。

(二)学科发展新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等特点,能够打破学科间知识结构的孤立界限,注重思维、能力、实践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整合特性。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典型的综合特征,它不局限于学科内容,而更多倡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它也不局限于学科目标,而更多强调培养学生批判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和客观地验证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比对,我们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还是在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重叠。

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思考,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亲自参与、观察探究、反思质疑的过程中去感悟和理解,才能落实品德教育的内化以及对行为的指导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试行)》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完全可行,且值得深探。为了让我们的融合课程走得更远,我们大胆尝试了融合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及OM活动的“慧心”融合课程开发与实施,期待融合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上能够有新的突破。

二、“慧心”融合课程的实施

“慧心”融合课程在建构上突出了课程的融合性、综合性、生活性、情境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创新与实践是“慧心”融合课程的总目标。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实践创新主要表现为善于提出新设想,做出独立判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关联,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探索的经验,创新思维的提升更需要不断地实践加以验证。“慧心”融合课程主张以任务驱动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慧心”融合课程的实施保障

“慧心”融合课程作为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进入课堂,在课程表上命名为“综合”;课程表上不再单设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或劳技课。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三、四年级每周4课时,五、六年级每周3课时。课程组设有专门的功能教室。

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在综合实践教研组中成立“慧心”融合课程项目组,副校长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成员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中开展研究。“慧心”融合课程教研组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研究精神的团队,教研团队一共由7名教师组成,成员学科背景多元,教研组教师分别来自不同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英语、美术、科学等。其中,教研组长既是资深的专职品德教师,也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年。每位成员承担两至三个年级的教学,每周教学课时主要负责一个年级的教学研究的同时,还与其他教师交叉探究。

每学年,“慧心”融合课程备课组与语数英等各科备课组一起参与校级乃至区级优秀备课组评选;在各级各类校本课程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中,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电视台进校的相关报道等;同时学校积极承接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教研活动,并不定期邀请学科教研员及专家来校听课指导;每年学校还鼓励课程组教师团队组织各级OM竞赛活动;为促进融合课程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实施,学校特聘请华中师范大学专家教授全程跟进指导。

(二)“慧心”融合课程的实施途径

在课程实施中,做到“一门课程、两个阵地”的实施模式,开拓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即“课堂+课外”的课程实施途径。课堂教学借助各类融合性的综合活动,帮助学生在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构跨学科的认知,锻炼创意表达、设计制作、探究思辨、动手实践等能力;课外活动则建立了更为直观的解决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融合性活动中学以致用,达到知识的完整体验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者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1.课堂教学

课堂是“慧心”课程研发的主阵地,我们在以“主题式单元”学习为“干”、以任务学习为“枝”,搭建融合课程课堂教学的“知识树”系统。我们将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以及OM活动的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不同的主题单元,使学生在主题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创新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至六年级每学期设置四个主题单元,主题单元下包含若干个话题的学习。具体做法是,首先,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单元内容,通过对比、甄选、糅合、重组、删补、改编等,将道德与法治、研究性学习、劳动教育、思维训练、OM长期题等,变身为一个个融合的主题单元,每个主题下设置话题以及子话题。其次,根据课程目标,在每一个子话题的学习中,基于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目标,融合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突出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主题“我们的祖国”的话题“中华民族”中,除落实《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要内容外,还融合了研究性学习“民族风土人情”以及创意设计与制作活动“民族服饰秀”等。

具体教学实际中,每个话题都由多个融合学习活动串联而成。从活动的性质来说,一般有以下五大类教学活动:①思维类,如头脑风暴、剧本创作等,主要关注思考与表达能力;②研究类,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等,重在关注探究能力;③实践类,如“慧心”小导师、OM长期题表演、劳动体验类活动等,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④设计类,如班徽设计、出行规划等活动,强调的是创造思维与创意表达能力;⑤制作类,主要指动手制作,如徽章样品的制作、道具的制作等活动,注重动手能力与劳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2.课外活动

在丰富融合课程内涵的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开展了系列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课外融合活动,有OM特色活动,包括附小OM徽章设计大赛、OM年级擂台赛,OM明星小队及达人评选等;还有职业体验活动,包括“童乐市场”“走进身边的劳动者”等。

首先,课外活动突破课堂课时的限制与教室场地的限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升华。无论是OM特色活动还是职业体验活动,都经过了前期的课堂学习做铺垫。如,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契机,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本“走进身边的劳动者”单元,研讨设计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走进身边的各行各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如OM活动,每个学期,在前期课堂上全员参与的班级PK赛的基础上,经过公平选拔,晋级的小队将利用课余时间反复修改剧本、完善服装道具的制作,参与一学期一次的四至六年级的年级擂台赛,评选年级一、二、三等奖。

其次,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伸与完满再现,为学生创设完整的真实学习体验,提供足够的创造、探究、实践、体验的机会。以“童乐市场”活动为例,它包含“二手市场”、现场自制货品区、服务提供区、自由交换区等,还设置了由大队委组成的“市场管理部”,并特设场地清理、爱心捐赠等环节,扩充活动的职业体验与情感体验;活动现场,吸引众人眼球的,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有学生的花式叫卖,以及创意十足的摊位招牌与广告牌,学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亲身实践,收获了创意劳动的快乐。

最后,课外活动为融合课程营造浓厚的课程文化氛围。课题组推出了系列附小OM文化活动,包括“OM文化长廊”,利用功能教室及走廊等平台,定期展示附小学生在OM中的作品、成果及风采;“附小OM徽章设计”活动,四至六年级学生在前期课堂上自主设计,课外经初步筛选展出,由学生自由投票,最终评选出前二十件最受欢迎的作品,排名最前两份徽章设计将制作出成品,奖励给OM优秀队员和积极分子;“OM达人及OM明星小队评选”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自主申报、填写申报单、现场推介展示,经裁判打分筛选获评相应称号。

三、“慧心”融合课程的意义

品德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是我校的创举;将OM活动融入课程与前两者整合,进入常规课堂属国内外首创。“慧心”融合课程的实施实乃大胆之作。

(一)育人目标的新突破

从教育价值角度来看,与一般课程相比,“慧心”融合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为了填补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空缺,而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世界,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取认知体系的新建构,或者说,是达到知识与技能的重构。

“慧心”融合课程的学习尽管是一次小融合的尝试,却能激发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意识。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独立学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却不一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时候,在课堂上对一个问题分析得清晰有逻辑,到了现实中却发现根本厘清不了。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课程缺少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环节,二是我们给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往往局限在一个课堂上特设的背景之下,减少了问题本身可能涉及的诸多影响因素。反观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交错的复杂情境。所以,没有结构化的知识,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能力;少了知识的结构化就像梯子,只有木头,没有搭建起支架。我们现有的分科教学课程设置中,学生习惯于在既定的学科背景下展开思考,缺少将不同学科的认知方式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平台;作为一种补充,“慧心”融合课程恰好能丰富学生围绕具体任务搭建系统化的思维结构的经验与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内化。“慧心”融合课程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体会,也为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打下了基础。

此外,“慧心”融合课程既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输入,也为学生创设了运用学科知识的平台。我们从各科教师的反馈中欣喜地发现,“慧心”融合课程的学习体验成为学生其他课程学习的资源,如“童乐市场”活动成为无数学生写作练笔的主题、美术创作的题材、数学解决问题类计算的例子。另外,在综合性的学习任务中,学生依照个人特长合理分配职责,如组长、材料员、编剧、歌舞负责人、手工指导员、记录员等;在相应任务环节,各职责分管要尽职尽责,其他成员辅助配合完成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用,学生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为了发挥更多的作用,学生也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学科技能。

(二)课程实践的新篇章

将学科内部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慧心”融合课程在打破学科壁垒的同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书写了崭新的一页,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首先,对于综合实践学科来说,OM活动的融入令人眼前一亮。OM活动是一项世界性的挑战与乐趣并存的竞赛,“粉丝”遍布全球各地。OM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目共睹,因此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进行过OM课程开发,但受众主要针对的是OM参赛队员,一般以社团或活动课程的形式存在。但因为OM活动难度较大,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将其纳入常规课堂实非易事。“慧心”融合课程的校本实践则为OM课程的常规化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模式。与此同时,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添了课程资源和课程实践新范例,尤其是在“综合”“实践”层面有了更具体的教学样式。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许多形式和自主开发的内容,但综观国内综合实践教育典范,绝大多数没有跳出研究性学习或劳技的范畴。在融合背景下的学习任务中,在不同的任务分解环节中,研究性学习成为有清楚且真实目标指向的学习过程,劳动与技术则成为有具体任务要求的创意技能,而它们的选材与成果设计又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定,课堂变得更为灵活、生动且具有极强的生成性。

其次,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当下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蒸蒸日上,而在“慧心”融合课程的设计之初,最真切的期待是让德育落地生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实践除去典型的道德说教、案例感悟等特征外,还有一点就是课程的价值指向鲜明,许多时候,还没开始教学,学生就知道了教学目标,课堂的探究、体验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走过场。“慧心”融合课程则一改常态,将品德目标隐形地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慧心”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紧扣道德与法治主题,在每一主题下分设话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自我管理,在团队协作中培养责任担当,在创意实践中养成环保意识,在交流展示中建立自信,在项目任务的探究中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活,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创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价值所在。同一个话题,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可能得出不同的行为导向,这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让德育更具生命力。

(三)快乐成长的新案例

正如OM活动誓言中陈述的:“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的创造力把我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学生才是“慧心”融合课程的“主人”。在观察、体验、发现、探究、问题解决等亲历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卷入式地沉浸在学习情境里,完成任务虽然辛苦,却是快乐的。

对学生而言,“慧心”融合课程无疑是别开生面的。尽管有学习主题,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但任务往往是开放式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最终的方案或成果虽然有评价标准,却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生多了许多“自由权”,多了“探究欲”,多了“新鲜感”。在一个项目学习中,允许学生在积极的价值观与合理的想象下天马行空、自圆其说。做小研究、写小剧本、制作创意设计、自导自演……动起来的课堂,满是忙碌与快乐的身影,更是跳跃着闪亮的童心。

所谓“教学相长”,对教师而言,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也开启了教师的成长之旅。首先,“慧心”融合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高,自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比如一项活动的设计,需要补充文学类的背景知识,教师就得进行充电式的研究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虽然有教学计划和设计,但融合的课堂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教师的预设很难面面俱到,教师要随时在课堂上吸收来自学生的补充观点和新发现。例如,在探究问题解决时,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究、挑战推陈出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惊喜,尤其是作品展示中源自共同参与的成就感。最后,“慧心”融合课程的研究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研究,一路走来,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以及教研成果的累积,也令人赞叹。

家长们期待拥有让自家孩子发掘自我优势、尽可能全方位平衡发展的平台,而“慧心”融合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与此同时,对家长而言,“慧心”融合课程开辟了亲子共成长的新土壤。例如,在融合综合实践活动OM竞赛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给予孩子无限的力量,而与孩子共解难题、参与式亲子时光,也成为课程的潜在意义。再如,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实践型、家庭服务型的拓展活动,需要在家长的配合或反馈下进行,在增进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我与家庭”“家务小能手”“合理消费”系列活动等。

猜你喜欢
慧心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