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家庭助力,优化育人方式

2022-01-01 20:15广州市第七中学梁文菁
师道(教研)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校体育锻炼家庭

文/ 广州市第七中学 梁文菁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校外培训被叫停,校内作业负担减少,在家自由学习时间增多。这种改变,目的是缓解教育焦虑,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培养全面健康成长的青少年。但在实际中,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和心态,尤其是初中毕业班,升学压力引发家长的心理焦虑。近两年来,体育作为中考首个科目,考试标准逐步提高,分数差距扩大,家长的焦虑比以往更为强烈。如何缓解家长的负面情绪?如何给家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最终不但达到“提分”,还要实现“育人”,成为级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此,我们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一、分析心理需求,选择群体指导途径

自开学起,初三某班家长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多次表达了对该班体育成绩的担忧。为此,年级展开了情况调查和分析。

调查一:对该班体育成绩进行摸查。该班体育老师反映:学生课堂表现正常,但课后训练不足。要提高成绩,需要掌握技巧加日常训练,目前学生主动性不强,缺乏有效的日常课后训练量。

调查二:对该班家长意见进行摸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绝大部分家长对本班体育选项成绩不满意,认为作为中考首个开考科目,会打击学生自信。家长群体感到焦虑,负面情绪甚至蔓延到个别满分学生的家长。第二,因体育锻炼问题,不少家长与孩子产生矛盾冲突。第三,家长普遍认为,学校尤其是体育课,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主阵地。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得出初步结论:1.该班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属于同质群体,需要学校介入引导。2.家长爱孩子却不得法,“育分”仍然是家庭的主流理念,“动嘴”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3.学科特点决定,课堂与课后并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家校协同势在必行。

我们制定了两个目标:近期目标,缓解家长焦虑,提升学生学业表现。远期目标,让家长积累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改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聚焦典型问题,推进家庭教育落地

实施半个学期后,学生整体表现有进步。对家长提供过程性指导的同时,我们收集并聚焦有代表性的干预后反应,为下一步推进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方案。

家长反应一:有进步,但还没满分。每天督促,我也紧张。再不行,我能想到的就只有报班了。让她周末去参加专门训练,我可以得到放松,花钱也值得。

家长反应二:我运动不在行,但我愿意每天抽空陪她们,也会一起看足球考试技巧视频,讨论一下技术。运动回家时,聊聊她们感兴趣的事,觉得挺放松。

家长反应三:我自己喜欢跳绳,所以晚上和孩子运动,没什么负担。他开始不服我,后来看我露了一手,他现在不反感我提醒他运动,有时还会提出和我比一下。

根据过程性评估反馈,我们决定继续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希望取得有效的家庭教育成果。为此,制定了如下行动:

第一步,举办班内体育活动,淡化分数功利感。利用线上线下方式,举办班内体育运动。线下利用班会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计算小组集体成绩,设置小组总分奖、小组进步奖,小组精神文明奖多项奖励,对全体学生给予鼓励与肯定,引导学生关注进步。线上利用多媒体平台,鼓励展示家庭亲子体育锻炼,让学生和家长感受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这类灵活且面向群体的活动,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体验感良好。

第二步,多渠道反馈效果,提升家长参与感。一是反馈体育课堂的学生表现。重点反馈学生的锻炼态度。二是让家长反馈家庭体育锻炼的感受。重点在于分享自身收获。

第三步,关注个别家庭需求,增加家长安全感。班中个别家庭,因为特殊原因(如单亲、外地),很难开展家庭体育锻炼,家长因此感到失落和焦虑。我们一方面更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引导家长聚焦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指导家长从情感上关怀学生,少谈成绩多点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家长的安全感。

三、反馈教育效果,优化家庭育人方式

首先是对学生体育学科表现的即时反馈。考核标准公开可查,所以学生在考试结束即可获得成绩反馈。对家长发放喜报,重点反馈总体情况,鼓励在考场上发挥出拼搏精神的学生。即时反馈,让家长获得成功感,建立家校信任感,为下一步引导理性分析,营造悦纳氛围。即时反馈后,我们向家长推送深度反馈。目的是从感性走向理性,引发思考。向全班学生(43 人)发放问卷星,针对家庭体育锻炼,从接受度、感性度等进行调查。班主任向部分家庭进行了采访,聚焦家庭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对体育锻炼认识前后变化较为明显的家庭,收集该部分家长感受。随后我们制作题为《孩子,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的“家庭教育小课堂”系列推文,面向公众推送。在推文中,我们运用“采访”“独白”“视频”“照片”等多种方式,聚焦在家庭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感受,以及家长分享的体育生活习惯和心理感受。让家长清晰地了解“别人做了什么”“我可以怎样做”。

总结反馈阶段,结合具体实践,向家长传递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家长不仅知道“这样做能行”,还能知道“为什么能行”。我们顺势推出了题为《做更好的“我”和“我们”》的家庭教育课堂推文,深入引导家庭教育回归本真,还原生活教育本色。

本次实践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个案。借此契机,推动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的探讨:我们要帮助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需要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具备开展家庭教育的胜任力,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构建良性发展的家庭教育系统,最终实现家校两个系统的协同效应。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的大好环境下,我们要把握好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机会,帮助家长完成家庭教育的三个转变,从片面关注育分的功利化教育,转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教育;从重学业监督式的教育,转向重心灵情感沟通的教育;从“各成一派”的封闭式教育,转向基于科学理念的开放式家校共育,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展。

猜你喜欢
家校体育锻炼家庭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