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调查分析

2022-01-01 19:42刘雨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受访者问卷意识

刘雨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对我国教育环境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疫情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影响十分突出,几乎所有高校大学生都经历了“被迫停课”。在此期间,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环境等一改常态,其认知、情绪、意念和行为均受到内外不同层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认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有助于为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感恩认知、有效激发感恩情感、高效培育感恩意识与鼓励践行感恩行为提供新思路。

1 研究方法

依据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方向,从大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对象、接受感恩教育情况和感恩实践与行动等层面设计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调查问卷”为题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发放,问卷基本数据如下:本问卷共设计题目27道,共回收问卷133份,其中有效问卷131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其中,男生57人,占43.51%;女生74人,占56.49%。“所在年级”统计中,大三人数86人,占65.65%;大二25人,占19.08%;研一及以上、大四、大一的人数依次递减,共占15.27%。“生源地”统计中,来自城市107人,占81.68%;来自农村24人,占18.32%。“是否为独生子女”统计中,独生子女78人,占59.54%;非独生子女53人,占40.46%。

由于研究背景的特殊性,本问卷中特别设计了有关受访者在我国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的主要活动场所及范围、居住状态的问题,以突出时代前提性,提升本问卷的效度。

2 大学生感恩教育调查分析

2.1 大学生感恩认知现状

本问卷在拟定过程中,将大学生的感恩认知现状调查聚焦在受访者对感恩内涵的理解、对感恩重要性的判断、自我对现状的感知程度等几个方面。

在设计问卷题目“您认为感恩的含义包括哪些”时,列出六个选项,体现出本文将感恩划分为感动、奉献、回报、压力、负担和义务6个维度。结果显示,高达92.37%的受访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回报,90.08%的受访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奉献;同时,认为“感恩”是一种感动、义务的人也超过半数。这说明,“回报”和“奉献”都有利他的行动之义,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回报更强调一种“互利”,即付出或帮助是有来有往的;而奉献更包含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利他情感,用通俗的话来说也可称为“不求回报的无私举动”。“感动”则是在受到某种外界的刺激下,产生的怜悯、慷慨、热情等情绪或心境,更侧重于精神意义上的表达,但行动意义不强。“义务”则是带有主客观价值倾向的观念。由此可见,受访大学生对感恩内涵的理解呈多元化,大部分承认“感恩”是情绪的激发和表达且承认实践行动。然而数据表明,仍有部分受访者将感恩理解为“压力”和“负担”,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在对感恩的认可方面仍有消极观念。

在“您认为感恩是否为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的问题中,有93.89%的受访者选择了“是,感恩是一种美德”的选项,可见大学生普遍承认“感恩”是一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有5.34%的受访者认为“感恩称不上是基本的素质”,这说明感恩意识和行动仍需要教育来引导树立和促进,加强感恩教育是必要的。

在“您认为大学生群体是否缺乏感恩意识”的调查中,有70.9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是一般缺乏的,大部分大学生具备感恩意识;有12.98%的受访者认为对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现状“不了解,无法判断”;仅有9.92%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不缺乏感恩意识。这说明,大学生对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感恩意识缺乏现状的认知出现了分歧。大学生对此现状的判断大多基于自己的经验与感知,即通过自己身边的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或行为的观察和体会来进行对现状的评价。

2.2 大学生感恩对象调查

对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您认为自己最需要感恩的对象”这一问题,有92.37%的人选择“国家及社会”,83.21%的人选择“父母”,50.38%选择“亲朋好友”,45.04%选择“老师”。值得一提的是,在4.58%的“其他”中,有受访者提出“所有付出奉献的人”。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社会各方组织力量的积极配合、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得国内疫情在数月之内得到有效管控,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保障。因此,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及社会”是值得感恩的对象。

对于父母的恩情,是自古以来“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多数大学生将父母认为是需要感恩的对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在去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下,大学生大多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和关怀也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恩意识。

对于亲朋好友和老师的恩情,表现出大学生在这段时期内对人际关系的维护有好的倾向性,以及对老师在线上开展课程教学持认可和积极态度。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亲朋好友”和“老师”也是需要感恩的对象。

有受访者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最需要感恩的对象包括所有付出奉献的人”。这一结果表明,有大学生认为,所有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的人,或者普遍意义上的“奉献者”都值得被感恩。这说明,大学生对感恩对象的认知上存在积极意义上的泛化现象。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应当被广泛推崇。

“下列能激起您的感恩意识的事件”问题是建立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您认为自己最需要感恩的对象”问题的基础之上。数据表明,高达94.66%的受访者认为,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在特殊时期负重前行的事件能刺激起大学生产生感恩情绪和感恩意识,这与大学生切身经历了本次重大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情况有很强的关联性。大学生对医务工作者等职业群体所产生的感恩心理,包含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身体健康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视。同时,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党和政府对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人民群众自觉防疫、共克时艰”的事件也能激发其内心的感恩意识,这充分体现了时代特殊性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去年大学生有较长一段时间内处在家庭环境中,与家人共同生活。在家人和亲朋好友长期的陪伴和照顾下,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学校将课程从线上转到线下,师生互动“网络一线牵”,教师运用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也能使大学生对教师群体的感恩之情凸显于此。

由此可见,大学生感恩对象的选择并不单一,尤其是疫情背景下,他们的选择更具时代特殊性。

2.3 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情况调查

在受访大学生的生活区域内,举行有关感恩教育活动的现状从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列可以推断出来:更多的是“偶尔举行”和“不了解”、“从未举行”,少部分受访大学生反映是“经常举行”。

对于受访大学生的在校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调查中,仅有9.92%的人表示在学校“有感恩教育的必修课”,说明学校教育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和实践程度不佳,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仍有待改善。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是对人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力求全面,突出价值,追求深度。现在,我国学校教育的重点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要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更要突出“德育”的作用。感恩教育由于其教育内容的特殊性,的确不适用于学校教育一般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因此,学校应重视发挥“第二课堂”的效用,创新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真正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凸显学校在育人工作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问到受访大学生“您接受过家庭层面感恩教育吗”,有48.09%的人选择“偶尔”,41.98%的人选择经常,9.92%的人选择“从未”。这一数据表明,家庭层面上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容易被轻视。

2.4 大学生的感恩实践与行动调查

问及“当周围人有困难时,您会选择出手相助吗”、“假如您是新冠肺炎治愈者,您有意愿捐献血浆救助他人吗”,目的在于调查大学生的感恩实践与行动意愿。有高达78.63%的受访者选择“尽力而为”,仅有2.29%的受访者选择“无所谓”。特殊身份的假设下,有高达92.37%的受访者有意愿捐献血浆,仅有2.29%的人选择“不愿意”。经数据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生具备感恩意识,但他们的感恩意愿是有选择性的。大学生“想感恩”和“想报恩”建立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之上,或者说当感恩意愿很强,但综合考量后选择适当反馈。这样的结果其实合情合理,不过还是要看他们“感恩行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方式。例如献血、捐献财物这些感恩实践是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部分人有很强的意愿去做,所以只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感恩行动就能落到实处。

3 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感恩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等有所增强,感恩意识情况总体较好,但仍无法避免部分匮乏现象;实施感恩教育的多方主体发挥的效用还不够深刻,如家庭层面的感恩教育是缺位的、学校层面仍然缺乏体制机制建构所起的保障作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感恩教育较为笼统化和针对性不强等表现。

其一,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的感恩认知现状反映出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激发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感恩素质、加强对大学生有关感恩内容的教育十分必要。其二,时代特殊性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他们将感恩对象的选择更加多元,能在不同性质的事件中激发感恩意识。其三,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情况不佳,实施感恩教育的主体在感恩教育实践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四,大学生的感恩实践与行动意愿还是比较强的,他们会更多地权衡付出与回报之差,及风险性问题的考量。本文在数据收集上略有不足,在继续进行感恩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将会不断增强数据的代表性、科学性,提高其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受访者问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问卷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