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研究

2022-01-01 19:12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潘建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红色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 潘建

红色文化资源,即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后形成的可被人民群众开发利用的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精神形态的历史遗存,如红色文化作品、红色遗址旧址、革命纲领、红色精神等。[1]本文的研究视角则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影响。

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因此,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是事关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素养。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担当;是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有利于应对网络时代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关系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相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在于弘扬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先进精神价值和思想,使得大学生对英雄事迹和革命文化形成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正如熊来平指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是蕴藏在红色文化中的,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深刻影响的属性和意义,集中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价值上。[3]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涵盖红色精神的传承,同时依托革命遗址、红色精神等载体能还原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拉近当代大学生与革命时期的时空距离。在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判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理解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三)红色文化资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注入新时代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纽带,家国情怀也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基因。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既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又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发展中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髓,为家国情怀注入了新时代内涵。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其深刻领悟我国民族独立与国家建设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的深刻内涵。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实现困境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创新不足,内容与方式有待多样化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创新不足,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红色文化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设计时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红色文化的内容仅依托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没有真正延伸和深入分析,学生侧重意识层面的认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需要多个培养环节打组合拳,整合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将线上与线下、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遭到网络领域多元挑战冲击

大学生置身于网络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信息传播“去中心化”逐渐消解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性。面对网络事件缺乏敢于批评的勇气和知识储备,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没有得到正向引导,就会出现网络多维传播环境消解红色价值观影响力的负面现象。

(三)大学生欠缺红色文化认同感,消解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这会对其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产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4]由于红色文化主要存在于革命时期,大学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不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也不够深刻。因此,通过重走长征路、参与历史情景剧排演等方式,激发大学生主动了解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故事,从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真正去追溯红色文化背后隐藏的家国情怀。

四、如何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

(一)深度研究地方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1.以巴蜀地域文化为抓手,整合成渝经济圈内红色文化资源

川渝两地已于2020年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5],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突出价值,实现创新发展。依托成渝文旅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所蕴藏的物质和人文价值,以地域红色文化为抓手,突出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为红色文化资源注入新的时代价值。

2.依托川渝文旅融合契机,打造本土原创红色文化作品

借助川渝地区文化与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川渝本土文艺骨干开展地域红色文化原创作品的创作,以川渝丰富的抗战文化、长征文化资源为背景,打造新时代具有本土特点的经典红色文化剧目。成渝已成为西部重要的网红城市,吸引了众多青年大学生来成渝交流学习。如何借助网络流量来拓宽红色文创产品的宣传,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成为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川渝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对红色旅游也是一种拉动,进而形成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3.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促进川渝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据悉,北京大学等23家全国著名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25家革命纪念馆成为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首批理事单位。[6]川渝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借鉴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成熟的发展模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找差距、补短板,融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实现本土红色文化的再创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需求。

(二)创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建立多维度的育人平台

高校作为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阵地,川渝20所高校已于2020年5月联合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依托这一契机,川渝地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在红色文化的本土文化溯源、红色文创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条件。

1.思想先行突出顶层设计,提供红色文化融入土壤

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的习得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依托坚定文化自信和校地合作模式等来歌颂英雄人物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榜样。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培养计划时就要把红色文化传承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各个教育环节和学科领域相融合,培养在思想上过硬、专业上突出的新时代人才。

2.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聚焦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国家领导人强调:“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7]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搭建,通过营造红色文化舆论环境,聚焦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高校需要积极转换红色文化教育理念,整合内容、创新方式,建立一批强有力的网络阵地宣传队伍。高校群团组织需要积极培养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学生意见领袖,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形成积极的影响,真正把红色文化网络宣传落到实处。

3.深度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红色文化自信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要以思政课做支撑,重视理论的传授与把握;夯实思政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育人的水平;融合日常学生思政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通过社团活动等实践环节来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和体验感。结合思政教育,适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同时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校外实践之中,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挖掘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实现全社会践行的合力

红色文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给予普通民众红色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形成浓厚的传承红色基因的氛围,通过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等力量给予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的人文环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8]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也需要依托文旅新媒体,全方位地践行家国情怀。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川渝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普通民众对于红色文化的场域体验;进而激发红色文化的社会属性,实现全民传承家国情怀的导向。

综上,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融合各类优势资源和力量,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成长为敢于拼搏、勇担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红色
红色是什么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红色在哪里?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追忆红色浪漫
家国情怀(组诗)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