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不断展现出独特魅力并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不当等问题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遭到许多阻碍和困境,面对这些阻碍和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卡斯特所说的网络社会,互联网+思维正在兴起,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变迁,一个崭新的社会结构已经诞生。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文化传播的壁垒不断被打破,文化传播载体不再仅限于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文化传播速度急速加快,形成了“流动空间”,我们的社会环绕流动而建构起来。在这个情况下,中国文化也是流动的,中国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和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随着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科学技术在全球的扩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人类文明正在逐渐形成,并逐渐打破西方国家在人类文明当中的主导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人类文明或者说人类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包容性,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必然能为人类文明增添色彩,并在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的过程当中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这四者的全球化增加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了世界各国的友谊,也使得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推动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在推动各国经济协同发展之余,也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增加文化多样性。讲好中国故事,拨动世界心弦,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有的友好睦邻品德进行充分的展现,有利于减少某些国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误解,使中国文化在发展中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中得到发展。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底色和文化特色,使得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难。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开放,东方文化则推崇含蓄、规则,这样的文化差异难免不会发生一些碰撞、冲突,例如在电影《刮痧》当中,华人爷爷因孙子发烧而用中国的传统方法刮痧来对其进行治疗,结果在一次意外事故之后孩子身上的刮痕却成为其父亲虐待他的证据而被告上法庭,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文化差异的存在所导致的误解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使中国文化难以获得认同,导致思想文化传播的缺失。
进行文化传播或者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语言的畅通,汉语作为一门使用了几千年的古老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这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语言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和桥梁,而现实生活中,文化的对外译介问题仍然存在:(1)翻译形式不规范。大部分网站的英文译版中,只有标题配有英文译文,内容部分却仍是中文,信息量严重不足,不利于外国受众阅读,影响国际传播;(2)翻译内容不规范。国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作品的翻译往往也只是翻译出中国文字的形而非中国文化的神,中国语言与其他国家语言交流的不畅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因语言交流、翻译问题而大打折扣,而中国文化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常常因为语言上的误解而遭到其他国家人民的抵制、抗拒。
某些西方国家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使其忽视了其他地区或者国家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缺乏对欧洲之外世界的了解,封闭自守。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欧洲中心主义毫无疑问阻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在欧洲国家的传播,带有欧洲中心主义偏见的国家难以以客观、科学、宽容的态度来接受中国文化,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惊讶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就,无法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国际上中国与他们的竞争,从而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他们国家的发展,并将中国妖魔化,严格抵制中国文化输出,防止中国文化渗透,这种“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实则是一种种族歧视,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流行起来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在国际上的舆论引导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国的文化自信还有待加强。
文化自信是我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根本,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加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逐步走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要加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其次,各种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要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文化宣传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努力传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民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当中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另外,学校教育要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人文情怀。通过政府、广大平台以及学校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应当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应当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实现文化的软输出,避免文化传播时官话、套话泛滥的情况发生。首先,做好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结合世界各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进行,从中国优秀文化当中选择能够适应其他国家本土文化特色的部分,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抵触、抗拒心理,努力实现求同存异。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体现中国特色,突出中国亮点,不能为了适应其他国家本土文化的需要而失去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突出“中国”二字,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最后,要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要创新手段,吸收广播电视、自媒体和短视频等现代媒体的优秀创作手段。
语言是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要实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必须打破中国与各个国家的语言壁垒。首先,要加大专业翻译的培养力度,培养大批高素质翻译人才,减少因翻译水平低下而导致的文化误解,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加强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吸取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其次,大力推进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普及程度,进行中文教学,使世界各国的人民感受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提高汉字在世界各国的普及程度,减少各国人民学习中国文化的心理障碍,以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常常存在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文化、将中国的发展妖魔化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在国际上将中国置于舆论不利的一方,也常常造成其他国家的人民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严重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促进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舆情引导力,正确宣传中国文化,防止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国家对中国形象大肆抹黑,更多输出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减少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排斥。其次,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取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将具有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推向世界,中国主流媒体要不断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提高公信力,使中国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文化自信得到彰显,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