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燕 苟俊杰
(1.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2.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三中学 宁夏·固原 756000)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备受关注。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是优秀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亦成为教师教育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为尽快适应教师角色,英语师范生需在职前形成基本完整的教育教学认知结构,具备良好的教学实践技能。“双导师”的推出与实施,为校地合作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的路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的偏差和困境,甚至停滞不前。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一践行三学会”的指导精神,“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八大毕业要求,旨在通过专业认证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提供新的动力。此办法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地校合作培养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双导师”制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继续推行不可或缺,其实施路径优化需进一步探索。
2007年,为加强师范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教育部首先在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中推出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成效。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建立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等协同培养机制。2016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要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进入了全面实施与普及阶段,为师范生培养指明了新方向[1]。随着对师范专业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从教师培养的源头抓起来确保我国未来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双导师”制,即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师范生技能培养[2]。它符合并能促进师范生,尤其是英语师范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双导师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协同培养师范生机制不完善,合作培养落实不到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因此,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明确指出高校师范生培养必须与基础教育合作共赢。然而,这种“合作共促”常与基础教育面临的教学管理、教学任务有所冲突,往往出现高校积极寻求协作,各基础教育学校被动接受,或者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共赢”,而实际上为避免双方的尴尬,为不影响各自的工作而成为几天就可完结的暂时工作,可见,地方政府的激励与支持政策的至关重要性,缺乏了政策的支持和约束,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就无法真正落实,师范生也不能真正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受益。
(2)“双导师制”师范生培养模式运行条件不充分,未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由于地方政府以及师范院校对“双导师制”师范生培养的重视度不高,机制不够完善,校外导师的推选不严格。校内、校外导师对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目标,工作要求了解不透彻,对具体指导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实习任务安排、检查等方面,忽视了对师范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了解和对其教育信念的培养,而这些在部分现代师范生中的缺失已日益凸显,若不及时积极干预,必然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从业状态,从而对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再者,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中,“产出导向”要求导师们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真正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习得所缺并结合理论知识能有思想、有计划的灵活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师生互动”,而非简单的按部就班。“双导师制”模式实施中,由于运行条件的不充分,导师的指导效果未充分体现。
(3)师生对“双导师制”培养机制认识不深入,缺乏内驱力,培养质量有待提高。2017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启动以来,各高校纷纷从被动接受向主动申请转变,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瓶颈也逐步凸显,而对教育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属于其中之一。《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提道: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时间累积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等教育实践的实践不低于18周[3]。可见,实践类教学对于师范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性,然而在部分师范院校,由于校地合作的局限性,实践类教育教学也存在与标准不相符,或质量不高现象。另外,校内导师教学任务重,再若兼任其他职务,对师范生培养目标、师范类专业认证等政策的学习有限,理解不透彻,对本科师范生指导工作质量不能有效提升,更何况校外导师,在完成个人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留给本科师范生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再加上没有相关鼓励、支持的政策,缺乏相应的内驱力,双导师的培养只能流于形式,停留在非常有限的层面,对于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促进实属杯水车薪,急需改善。同时,师范生本身在对教师职业认识不足,教师职业信念薄弱时,亦缺乏教师职业素养养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知识,对双导师培养模式不了解,不能积极有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双导师缺少必要的互动,影响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双导师”制师范生培养对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可见的有效方法。师范生应尽早进入中小学体验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英语师范生,专业准入标准与行业准入为我国英语师范人才培养确定了双重标准,亦成为“双向航标”[4]。英语师范生“早早试水”有利于了解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加强个人语言基本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教情怀。然而,师范生进见习学校往往会对地方中小学带来一些管理上的困难,势必导致中小学明白其重要性,却并不是真正乐于参与其中。因此,地方政府应制定政策要求,并以此政策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的必需项,或以配合地方师范院校见习、研习、实习课程的顺利开展作为对中小学评优选先的条件之一。只有在相关政策的督促、鼓励下,三方协同合作长期进行才有所保障,相关机制才能真正落实。
“双导师制”英语师范生培养工作主要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常规教学工作和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指导工作。首先,从常规教学方面来说,校内专业导师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从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角度促进师范生的培养,为其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对于英语师范生而言,个人单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强化应在校内导师的监督下开展,如语音语调标准化、英语书写规范化、基本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等等。而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提升或对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可以结合大二、大三开设的微格课、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课(可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兼任教师)以及此类选修课开展并以讲座的方式给予补充指导。其次,英语师范生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获益程度需更大化,也就是说,充分调动见习、实习基地的合作积极性,校内外导师充分合作交流,指导学生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增加对英语教学实际的了解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这样的“双导师”制培养是基于学生实际需求,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目的,符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储备建设。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导师具体工作的前提条件是确保校内外导师核心素养过硬、教学理念先进、知识储备充足、实践引领规范,这就需要为导师们提供不断学习、提升个人教育教学素养的机会,持续完善双导师制运行条件。
师范专业认证办法中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其中“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现代英语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常常强调了专业能力的提升,教育情怀培养略显薄弱,再加上社会环境影响,导师以及师范生自身工作、学习压力大、内驱力不足,从而成为制约新时代英语师范生人才培养的主观因素之一。从英语师范生角度来说,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不仅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审美、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做正确的职业发展指引,帮助学生学会发展、学会育人,因此,对英语师范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改善课程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真正发挥其在英语师范生成长中的精神引领作用。对于校内外导师而言,遴选第一步把好关,重视教育情怀与教育能力并举,适当调整师范生导师课时量,便于校内外导师熟悉师范生培养以及一线教学实践,减轻相应工作压力有利于进行师范生教育情怀及教学能力培养,另外,师范院校、地方教育机关和中小学三方可协商制定双导师制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在经济、职称竞聘方面提供支持,以激发校内外优秀一线教师参与到此项工作中的动力,并以配以合理具体的评价机制。
师范专业认证给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只有以此为依据,不断分析“双导师”制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性,进一步培养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人才。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有其特殊性,需与共性结合,具体分析,培养适应现代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