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推进地方高校体育“微革命”

2022-01-01 16:25王慧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西南革命

王慧霞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面临的际遇已经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体质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是发展中的短板,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仍然是地方高校教育的“痛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实质是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精神,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对于做好当下的地方高校体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浙西南革命精神与体育精神的融合性

1.1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

浙西南革命实践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浙西南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缔造、凝练而成的战斗精神和胜利精神。一方面它与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气息相通,同时,它是中国革命精神在浙西南的典型表现。既具有革命的普遍性,又具有地方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2019年6月11日,“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最终把:“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确定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表述语,这是丽水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的核心成果和标志性成果。

1.2 体育精神内涵

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其核心内涵就是“健康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它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通过体育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体育精神表现为体育的整体风貌、品次、公正的反映,对体育实践起着导向性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心理资源,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推崇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来改变命运的精神,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在我国,体育在改革开放和推动我国社会融入世界发展格局与塑造“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过独特的价值。

1.3 两者的契合或者融合性

“浙西南革命精神”与“体育精神”融合是塑造“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在体育领域内的具体运用,为地方高校体育事业注魂、赋能、立根,以革命精神为引领,推动地方体育事业的绿色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地方革命精神重新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地方社会发展在它的指引下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国民体质、健康中国,体育课程的建设,并提出了振兴体育事业,实现强国梦想的目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把浙西南革命精神和体育精神有机融入地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无疑是新时代对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方法,也为提高体育教学成效提供了新的精神力量。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推进地方高校体育发展大有可为。

2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的痛点

2.1 教育理念上矮化教育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明确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体育强国。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进一步明确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与德、智、美、劳一起被纳入到国民五大基本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然而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知普遍停留在增强体质的表面化。高校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身体健康的高层次的合格的接班人。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未体现这一目标,更多的围绕“竞技体育”和“国家体质测试”来展开,仍停留在增强学生体质上,这极大程度的矮化了体育的教育目标。

2.2 实施过程缺乏科学系统

体育教育的系统化,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系统化上。首先,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其它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都在追求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本身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核心内容,但若仅此单一目的,既不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也不能体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给学校体育教学实施带来困难。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上,高校体育仍沿用以体质健康测试内容辅以专项技能教学,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这既不科学也不系统,长期如此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再次,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以教师为主导,不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养成,导致学生对所学项目反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使体育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体育教育的评价上,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考试项目除了考试标准有所变化,内容基本一致,这种评价方式很难让个人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从事运动带来的成就感,更不用说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3 大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弱

大学生作为体育学习的主体,自主运行空间受到较为严重的挤压。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出现多年学习体育,但仍没有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学生之所以对体育积极性弱,有以下几点原因:(1)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较为浅薄,不清楚体育运动在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更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2)传统体育思想惯性使然。我国自古重文轻武,学校主抓智育,对体育的投入较少,体育活动是面上的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间不足。(3)教学内容以专项理论和各项技、战术为主,没有新意,教学手段更新慢。(4)体育评价存在“行政主导”,体育教师成为体质测试执行的主体,主抓体质测试成绩,使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失去应有的活力。

3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微革命”

3.1 忠诚使命:地方高校体育观念“微革命”

做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和怎么做学校体育是由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和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的认知共同决定的。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又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对体育的认识。因此,地方高校体育观念“微革命”的起点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所具有的教育的意识、课程的意识,铭记学校体育既姓“体”,更姓“教”的初心与使命,才有可能确确实实将“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教育价值的高校体育。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实际参与体育锻炼,与学生玩在一起,做在一起,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生活中,始终充满自信、活力和激情的公众形象,为学校树立“偶像”与“表率”体育形象;每周都能安静地读一点儿书,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同时拓展个人读书兴趣,成为文武双全的“有文化的体育人”,忠诚于体育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3.2 求是挺进:地方高校体育实施“微革命”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样说过:“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按照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来设计体育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情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最重要的路径;体育教师通过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将社会上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引入校园,让体育成为校园内一道时换时新亮丽的风景线;多给学生自由与选择,自由选择时间、选择项目,让他们体验到“总有一款适合我”;组织更多的体育协会、体育社团,增加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我组织与管理中变得更积极、更主动、更能干。

将浙西南革命精神和体育精神融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完成自我探索,自我挑战,学会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有愿望、有动力去战胜自然和突破自身的极限,在精神层面上建立一种由内而外的进取精神,以体育来塑造和提升这种素质更容易也更有效。

3.3 植根人民:校内体育活动的“微革命”

体育的人民性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写进了宪法。尽管体育的人民性在实践中呈现出区域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但发展的宗旨始终不变,人民的体育实惠、体育福祉一直是中国体育的奋斗目标。高校体育的发展也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办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的竞赛,必须坚持真正的‘群众性’,不能以学生有无运动能力,作为能否参加体育运动的依据,使学校内的体育竞赛仅仅成为少数运动尖子角逐的场所。”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强调:

(1)以学生为主体。以每一位学生的运动生活为轴心,为实现和维护好全体学生的体育权益为己任,实现教育目标是校内体育与正规的竞技比赛的本质区别,体育教者应摒弃传统教学意识、课程意识,摒弃“奥运会简版”式的思维定式,编制出能让教师、学生都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分享快乐的校内体育竞赛计划;将地方文化、地方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为体育教学抹上浓浓文化的、教育的、激情的、狂欢的节日色彩;制订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内容;营造为每一位学生的精彩表现甚至失败,给予真挚鼓励与欢呼的氛围;关照“体育困难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参与体育竞赛和给予更多的体育指导,甚至给他们开“小灶”;创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体育竞赛活动,为融洽师生关系,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彼此的情感、激情、道德品质等。

(2)将“育体”与“育人”有机统一。从小学到中学,经过十二年的体育教育,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已学的东西,熟练掌握一两个项目,学点养生技法,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大学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将地方革命精神融入体育教育,既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发展体力,增进健康,适应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各种互动中,行为关系复杂而又频繁,思想活跃,更易自我展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强调规则意识、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感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将“体”与“教”有机融合。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融入到地方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按学生特点、考虑学生个性发展规律,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校内体育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学会技能和掌握知识,收获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意志品质的磨炼,使高校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西南革命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潮”就这么说
Country Driving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