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雁楠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德阳 618307)
随着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和实施,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国家对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做出了相应的修订,在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文化素养”是英语专业学生亟需提高的素质之一,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以外,还要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国际交流需要。《大纲》把文化素养列为英语专业教学要求之一,和听、说、读、写、译五大传统教学要求并驾齐驱。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熟悉并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其中包括大众文化,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高级文化”包括文学、音乐、宗教等,以及深层次文化,包括价值观、道德取向等;第二层次是能够正确地分析与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不同的文化;第三层次是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对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由此看来,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应主要涵盖以上三类不同层次的内容。而目前国内开设专业的千余所高校中所开设的教授课程只能够涉及到其中前两个层次,对于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则难以在课堂上实践,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如何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便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目前,很多高校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美概况、英语国家文化等课程,内容大多局限于知识内容的传授,对实际生活中英语国家人们的交际方式、语言使用习惯、思维方式等不甚了解,导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难以超越母语对其思维方式的束缚,会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国文化,按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单一的说话方式,缺乏在恰当的语境里运用恰当语言的能力,因而导致跨文化交际摩擦甚至冲突的产生。其原因有二:首先,课堂教学多半是在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的全英语语言环境。其次,作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大多与社会、就业需求脱节,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使用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融合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等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和推进教学手段的系统性改革,为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保障。
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2020年4月外指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除外语运用能力之外,还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语言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于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加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既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课程通常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按其类型和功能可以分为毕业论文实践和相关课程类实践。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最新一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约25万名学生参与的测试中,新加坡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测试中均位于第一。从PISA对于其整体教育的评述中可以发现,新加坡学生在PISA测试中闪耀全球的表现被学者归功于其基础教育的成功,OECD教育部主任认为:新加坡教育不仅做的好,而且一直在创造新的高度。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是,新加坡教育体系中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其成熟的课程辅助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简称 CCA)。为了落实价值导向,提升学生技能,2001年,新加坡教育部以发展全人教育为目标,完善并实施了课程辅助活动。作为新加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CCA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为快速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每名中学生和初级学院在校生均要参加一项CCA课程,并从领导才能(Leadership)、素质提升(Enrichment)、成就(Achievement)、参与(Participation)、服务(Service)几个方面进行评分。CCA的关键作用之一在于其可以辅助核心课程的开展,两者之间体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CCA的有效实施,帮助新加坡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了非凡成绩。
笔者所在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基本教学以外,借鉴这一成熟实践教学模式,开创性、实验性地将其应用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因地制宜地设计符合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需要的实践课程,完善教学大纲,规范考察考核标准,为学生创造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实践教学团队教师均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平均教龄8年,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方向为翻译、文学戏剧、辩论、跨文化交际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于2017年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目前课程建设已初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课程开创性地借鉴新加坡CCA课程设置,研究探讨在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的实践训练的同时,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念,并将英语语言专业的语言技能和人文情怀、思辨能力等素质结合,以实践团队的整体协作,实现兴趣教育、特色教育和长期教育。
实践教学均主要以教学、研讨等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参与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意识,积累相关行业经验。活动采用小组、集体、小组与集体相结合等形式进行。不拘泥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安排,教师指导学生选定实践项目,制订实践计划,组织实践过程,落实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形式体现多样化,更新、拓展教材内容,补充课外材料。以竞赛评比等形式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度,把理论学习所得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为避免实践教学课程“千校一面”的不良局面,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学校的行业特点与优势,鼓励指导老师开发和设置校本特色的实践课程。例如,笔者所在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作为中国民航的“黄埔军校”,可根据民航行业的资源与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体现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也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在促进中国民航对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将教学实践团队中的学生按年级分为若干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安排相应的基础实践活动。针对大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语言基础较弱的特点,安排世界文化博览项目供其对感兴趣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的探索,提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最终以幻灯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公开展示。针对大二学生,先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文化差异以及灵活处理文化冲突的基本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案例分析,从历史沿袭、国体政体、人文地理等方面辩证地分析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一热点事件差异化报道的原因。对于大三及大四的高年级同学,则鼓励他们利用“传”、“帮”、“带”的思路,对学弟妹们进行帮助,优化其作品质量,最终以公众号推送的方式进行作品展示,完成积累──沉淀──输出的全过程。
目前,中飞院跨文化教学实践团队融合互联网+的思路,运营名为“CAFUC跨跨奇谈”的微信公众号,内容分为“多彩文化”与“民航科普”两大板块,同时积极开发“跨看世界”的新板块。通过将学生经过仔细雕琢的作品进行分期展示,大大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获得感与成就感的同时,也借助互联网平台,使得更多的读者也逐渐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起到了积极宣传中国民航精神、世界民航发展历程与前沿发展的作用。2020年,跨文化教学实践团队几名核心成员,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申请,着力打造拟人化卡通形象“小跨”,以其为文化符号,在介绍多姿多彩的文化与科普民航文化的同时,将知识产出转化成为文化产品。
在英语专业教学课程以外开设专业相关实践课程,通过其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实习实践课程可以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地位;改善学生参与专业相关实践机会与渠道缺失的状态,在坚持灵活性、多样性的基础之上规范管理;增强学生在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促使第一课堂教学在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同时,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真实社会行业的所需知识、操作流程和运行模式,为未来进入社会和就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