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丽
文孙 丽
在统编本教材中,很多课文内涵深刻,情感含蓄,表达婉转,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难理解”不等于“难教学”,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做到“难文浅教”“难文易教”。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介绍如何才能做到“难文浅教”。
很多教师觉得难文难教,主要原因是对教材解读不全面、不深入,教学目标确定的太大、过于宽泛。因此,教师需全面、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明晰文本的创作意图,找准应解决的关键问题。还应面向整个单元解读文本,并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准确定位单篇教学目标,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如《好的故事》一文所在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走近鲁迅”,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前两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由于创作年代久远,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不小难度。如《好的故事》一文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诗,文章意境悠远、表达婉转,其语言风格、句式与当前的散文差异很大,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受文题“迷惑”,认为这篇课文是描写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要解决这种理解偏差,就要从引发这种偏差的根源(象征手法)入手。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围绕这个目标去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还需紧扣所学单元的语文要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优选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以达到“难文浅教”的目的。
如《好的故事》一文通过描写一个虚幻、美丽的梦境,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让学生领会到文本的深刻内涵,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制订了如下教学方案: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因此,我选取的教学策略为:(1)借助阅读材料理解文本。阅读材料主要从“文本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课后习题”三方面进行选择与整合。(2)难文浅读。运用跳读、猜读、细读、赏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文本。(3)难文浅教。聚焦关键问题,把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把合理取舍与删繁就简相结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文意、掌握文法。
《好的故事》课后有三道习题,我结合这三道习题从纷繁的教学预设中逐渐找到头绪,确定按如下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1)本文中发生的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吗?(2)文中用“什么”象征“什么”?(3)为何用“象征手法”?
“读”是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本思想情感的直接路径。虽然《好的故事》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今看来有些奇怪甚至拗口,但教师可以通过“难文浅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文意,删繁就简实现“难文浅教”。
学生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后习题“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让学生先有个心理准备:“这篇课文中会有很多难理解的词语,要读懂课文内容得费点心思。”同时也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做好标记后跳过去,快速阅读全文并粗略感知课文大意。”
这样做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卸下心中的包袱,愉快、大胆地去读课文,也为下一步的“猜读”做好准备,埋下伏笔。
学生运用跳读法初读课文后,对文本的大意已有所了解,但尚处于表层理解,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意,就必须解决初读课文时留下的拦路虎——不懂的词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第二次阅读文本时使用猜读法,也就是根据语境(上下文)猜测不懂的词语。运用猜读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感。由于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是由语境决定的,学生根据语境猜测词义时,大脑要高速运转,迅速提取已有经验中符合当前语境的所有词语,从中调取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当前词语,帮助自己理解句意。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思维就会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语感也会得以同步提升。
如“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句中的“石油”一词与现在的燃烧用油含义不同,联系语境猜测应是灯里的燃烧用油。又如“茅屋,塔,伽蓝”中的“伽蓝”根据“茅屋、塔”推理应是一种建筑物的名称。还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中的“一丈红”根据语境猜测应为一种植物的名称……教师这样基于文本语境引导学生猜读,既解决了学生的阅读困难,又顺应了学生喜欢玩智力游戏的心理,从而让难文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有趣。
经过跳读与猜读,学生已经把《好的故事》一文读得比较顺畅流利,并对文本内容也有了粗略感知。下一步教师就要以相关阅读材料铺路引导学生明晰结构、理解文意。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2”和“习题3”的提示,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现实,哪些地方是描写梦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讨交流,厘清课文架构:总(眼前实景)—分(梦幻景象)—总(回到现实),同时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自己对作者描写的现实与梦境的感受:眼前实景—昏暗;梦幻景象—美好;回到现实—昏暗。这样,学生就可以基本领会到课文的情感基调。接下来,教师可以导入拓展阅读材料(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作者内心的苦闷,以及作者借助描写梦境,表达对社会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期望的复杂心情,进而揭示这种写作手法叫“象征手法”。最后出示问题:(1)文中用“什么”象征“什么”?(2)作者为何要用“象征手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与交流。
如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把教学步骤删繁就简,能够抓住关键问题、找准切入点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第四层次的阅读是引导学生体会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进入对《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品读、赏读阶段。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抓住文中如何表现“美丽、幽雅、有趣”这个重点,引领学生读好、读透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表面了解,还要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背后领会。
如“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作者用独特的词语罗列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生活画卷。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描写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感受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高超的语言表达手法。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美好的梦境与昏暗的实景相对比,体会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期盼。
综上所述,学习难文时虽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只要教师善于删繁就简并引导得法,不但可以实现“难文浅教”,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与语文素养得到持续发展。